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悖论思想形成一种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是直接由“根据A”——“获得结论D”.此处的“根据A”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数据,或者是已经证明的某一规律.而导致悖论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根据A”——“导致悖论B”——“根据C,否定悖论B”——  相似文献   

2.
1926年,薛定谔在考察杨(Thomas Young,1773~1829)所进行的双缝干涉实验时便觉察到从双缝衍射后的光子纠缠在一起的问题.193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波多尔斯基(B.Podolsky)和罗申(N.Rosen)合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论:指出量子理论的完备性与物理实在性不相容.想由此否定现有量子理论的完备性.纠缠态的概念是在薛定谔讨论EPR佯谬和他本人提出的“猫佯谬”的理想实验中(1935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章静 《物理通报》2006,(9):9-11
深入研究物理学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惊奇地发现,无论哪一次长足的进展或者革命性的变革,都有一个幽灵与之相伴,这就是悖论。伽利略运用“落体悖论”巧妙地将潜藏的矛盾暴露在人们的面前,从而打碎了亚里士多德的统治,翻开了近代物理学崭新的一页;在热力学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伟大结合的孕育中,汤姆孙、开尔文和洛施密特等人分别于1874。1876年间提出了一个悖论——“可逆性佯谬”(也称“不可逆佯谬”).而正是这个佯谬的解决直接导致了统计物理学的诞生;“紫外悖论”导致了量子假说的提出;“光速悖论”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还有“液压悖论”、“气体扩散悖论”、“热膨胀佯谬”、“可逆性佯谬”、“麦克斯韦佯谬”、“热寂佯谬”等等许多悖论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和磨灭的伟大作用.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能尽述其详.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在推导出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到B过程中,电场力所作的功和电势差的关系WAB=qUAB之后得出下面两个结论:结论1: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点降低;结论2:电场力作正功时,正电荷是从电势高的地方移向电势低的地方;负电行是从电势低的地方移向电势高的地方.反之,只要正、负电荷这样移动,电场力一定做正功.学生对这样的结论只是记忆而难以理解,教学中如能举一反三,并加以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强记忆·下面分别从四种情况加以说明.①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正检验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作正功.U在减小.②在…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初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高尔夫球表面上有许多小坑,请问这些小坑的作用是:A.提高击球准确度;B.提高击球飞行距离;C.提高击球速度;D.防止球变形.答案是B,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首先阐述科学悖论研究中科学家表现出来的创新个性品格;其次,根据中学生探究物理与科学家科学探究过程的相似性,提出在“类悖论”的概念及探究教学中培养创新个性品格问题;最后,就类悖论探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品格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用音叉演示声音共鸣的过程是: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将它们插在共呜箱上摆放在一起.用橡皮糙敲击音叉A的叉股,使音叉A发声.过一会儿,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这时音叉A不发声了,却听到音叉B在发声.实际作这个实验时,因音叉选取不当,或操作方法不妥,音叉B发出的声音因响度不够,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根据经验,共鸣实验演示成功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点.1.音叉和共鸣箱选取要合理.发生共鸣时,原先不发声的音叉必须从声波中获得足够大的能量,才有较大的响度,共呜声才明显,因此实验时应选用发声功率较大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花了一元多钱的材料费,自制了一种辅助教学用静电源,用它与常规教学仪器,通过比较测定,可作定性和初步定量实验.一、辅助教学用静电源的制作为了获得1500V以上的开路高压直流,我们采用了直接对市电进行多倍压整流.用身边能找到的材料,如4007(反向击穿电压700V的小功率硅整流二极管),额定电压630V1800PF的云母电容按图焊接好.与通常多倍整流方法微小差别是C。处增加了一个电容,目的是视需要使A4B或CD端通过一端带插头和另一端带插座的连线与市电连接,从而获得以地电位为参照点的“十”或“一”高压.=、使用方法1.物…  相似文献   

9.
力矩在物理课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力矩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应用起来却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且能翻出不少新花样.让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放在地面上的板条箱(如图),受到R=120N力的作用.试求该力对点A的力矩:(1)根据力臂计算;(2)根据该力在作用点B处的分力计算;(3)根据该力在作用线上其它某一适当点处的分力计算.  相似文献   

10.
论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苏孙庆(福建三明林业学校365001)关于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早在60多年前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就曾经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如果认为只需从已经获得的确定不移的定理作出结论就够了的话.那就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已被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熟悉和接受.但是,由于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已经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当面对新课改所提倡的这样一个“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时,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了.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教师不求甚解、流于形式地去追求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目标,以迎合新课改;一种是教师干脆放弃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目标回到传统教学目标上去,以抵制新课改.这两种现象也是新课改面临的两个新问题.这两个问题无论哪个解决不好都会影响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新课改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2.
1对一道习题的思考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易错题:当带正电导体A靠近一个绝缘导体B时,由于静电感应,B两端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将B左端接地,绝缘导体B带何种电荷?  相似文献   

13.
力臂实验     
在杠杆的教学中,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教学的难点,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学生对力管理解不透彻.为解决这一难点,可给学生做如下演示实验.图互按图l所示,用直径3~3.smm的铁条做成三个杠杆AIO;B,AzO。B,A。O3C.在B,C,D端缠上钢丝做指针.将三个杠杆吊在支架上,用橡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CAI软件的设计原则,根据实践阐述了“人一机”交互探讨式教学、演示程序、模拟工具程序和实践的辅助手段等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动势电压与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电动势与电压. ①物理意义不同 电动势由电源本身性质决定的,与外电路无关它是衡量非静电力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极搬运到“+”极外力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表示为E=W外/Q.而电压是衡量电场力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在电路中若电场力将点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为WAB,则A,B两点间电压UAB为UAB=WAB/Q.从公式可知,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从电路的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用分)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多造或选错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中.1.两个点电荷的电量ql:qZ一1:4,距离为厂时,al对a。的作用力为F,v。对小的作用力为F',F'与F的关系是()AF'一4F;B.F'一ZF;C.F'一16F;D.F'一F.2.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两段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这两段导体的电阻有〔A.RA>RB;B.RA<RB;C.RA=RB;D.无法比较.3.如图2所示,电路中当K由断开到闭合后,安培计的示数将(电压U不变)[〕AA;变大,A。变小;B.AI、AZ都变小;C.A…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中学教学中正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但怎样更好地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却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研究”.这种“研究”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不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切实“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才能使自己的这种“研究”的能力不断地得以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循环论证设有命题A、B、C,且A∧B C、C A,如今已知B=True,求证C=True。循环论证者认为:因为C A,所以A=True;因为A∧B C、A=True、B=True,所以C=True。显然,这个论证过程有错误。论证者在第一步由C A便得出A=True时,实际上已经用到需要证明的结论:C=True,即论证者把结论悄悄作为条件引用了,这样的证明过程显然有悖逻辑。我们把这种证明过程称为“循环论证”。二、出现在课本中的“循环论证”下面是笔者在《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发现的两处“循环论证”。图1第一处是《物理(必修一)》…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l》教材在“运动的描述”一章中第一节是“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往往是孤立地抓住这几个概念自身的特征来介绍,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局限.然而示范课教师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改进:通过一组“貌似平平淡淡,实质设计精妙”的设问,把教学目标中所需完成的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自然地依附于对“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之中,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一个教学片断的记录和整理。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是一种复合活动,这种“复合”性表现在它把学习的主要途径定义为“教学是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当我们片面地把教学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把师生互动一次一次推向高处时,却冷落了合作学习中最具潜力的“互动”——“生生互动”.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ohnson)说过:“成人一儿童双边活动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一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