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WSSV、IHHNV和TSV这3种对虾病毒在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了检测,防止亲虾、卵、无节幼体、仔虾、亲虾饵料、丰年虫、水体等诸环节受到以上3种病毒携带或感染,保证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仔虾是高健康的虾苗,为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调节碳氮比改善水质和促进对虾生长已有一些报道, 但不同实验室得出的结论经常相互矛盾. 本研究通过建立规范一致的对虾养殖实验体系, 设置对照组(CN6组, 碳氮比为6)和处理组(CN10组和CN20组, 碳氮比分别为10和20), 每组设置8个重复, 研究输入碳氮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输入碳氮比可促进对虾生长和存活. 与对照组相比, CN10组的末均重、虾长、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8.04%、7.45%、13.11%、46.73%和73.03%, 而饲料转化率降低了43.41%. 此外, CN10组的水体理化指标如pH、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磷酸盐、总磷的浓度也极显著低于CN6组. 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对虾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亚硝氮、磷酸盐、总磷和pH. 然而, 实验第25d, CN20组对虾大量死亡, 产量和存活率都很低, CN20和CN10组的对虾体重和体长均高于CN6组, 说明过高的输入碳氮比可以促进对虾生长但不利于对虾存活. 本研究说明重复数对于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生物絮团菌体蛋白, 研究了低盐度1.08±0.07)‰海水混养模式下生物絮团的营养成分对虾、鲫对生物絮团的摄食. 结果表明: 生物絮团能够将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固定为自身的有机氮; 生物絮团含有养殖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 而鲫和对虾可以固定生物絮团中的有机氮为自身蛋白, 即单位体重银鲫和凡纳滨对虾固定氮量分别为104.92±30.91)mg·kg-1和135.6±24.17)mg·kg-1, 相当于单位体重银鲫和凡纳滨对虾每天摄食的生物絮团为1907.36mg·kg-1和2465.1mg·kg-1, 且鱼虾混养能够促进对虾对生物絮团的摄食; 同时鲫对虾的生物排氮作用和生物絮团的固氮作用能够促进养殖池塘的氮循环; 实验组含量显著降低保持在0.03± 0.01)mg·L-1和0.325±0.035) mg·L-1.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20日~8月24日, 对宁波地区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养殖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24种. 其中硅藻门15种, 占藻类种类数的62.5%; 蓝藻门3种, 占13%; 绿藻门3种, 占13%; 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各1种. 养殖早期浮游植物藻密度1.019×105 cell?mL-1, 生物量0.17mg?mL-1, 多样性指数为0.926; 养殖后期浮游植物藻密度1.301×105 cell?mL-1, 生物量0.44mg?mL-1, 多样性指数为1.547. 浮游植物数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40份DNA样本的组织蛋白酶L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经过对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共发现SNP 20个,分别是:A150C,T226G,G240A,C429T,T453C,G537A,C597T,C645T,G798C,C831T,C955T,C963T,C977T,C982T,G1001C,A1005T,C1117T,C1132T,G1367A,T1391C.其中6个SNP是外显子中的错义突变,3个SNP是外显子中的同义突变,11个SNP是内含子中的突变.本检测为进一步进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关联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温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大棚内外池塘水温与气温的同步监测分析,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池塘温度变化特征及水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气温相比,池塘水温日振幅较小,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滞后;晴天条件下水温与气温的日变化大于阴天;由于增氧设备的使用,池塘上下层水温温差较小,滞后不明显;与棚外池塘水温相比,大棚池塘水温变化平缓,受外界天气条件影响较小,日平均水温比棚外高出9.47℃,且能维持在30~33℃,为最适宜对虾生长的水温.利用水温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及水温滞后效应分别建立了大棚内、大棚外池塘日最高和最低水温自回归模型,经Durbin-h检验及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对部分回归模型进行了修正,各模型的回归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0%以内.经验证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可用于池塘水温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以体重100 g左右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A0组)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 g/kg(A1组)、2.0 g/kg(A2组)、3.0 g/kg(A3组)、4.0 g/kg(A4组)的甘露寡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MOS),分别于0、14、28、56 d取样,测定甘露寡糖对草鱼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3.0 g/kg的甘露寡糖在实验的第28~56 d,草鱼血清中血糖的含量、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第14d起甘油三酯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6 d时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4~28 d,添加2.0~4.0 g/kg甘露寡糖,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为2.0 g/kg时,草鱼的增重率最大.各试验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有所下降,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评估了6种养殖容器颜色(红、黄、绿、蓝、黑和白)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应激及甲壳颜色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色和蓝色容器中幼蟹存活率和生长率较高, 红色存活率最低. 在应激方面, 红色和黄色组的皮质醇水平较高(P<0.05); 黄色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红色组的丙二醛(MDA)水平较高(P<0.05); 蓝色组的己糖激酶(HK)水平较低(P<0.05). 养殖容器颜色还显著影响了幼蟹的甲壳颜色, 幼蟹壳色会趋近养殖容器颜色. 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养殖容器颜色对壳色的L*、a*、b*值的贡献分别为80.17%、41.28%、19.13%.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蓝色容器能够提高拟穴青蟹幼蟹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且其应激较低, 因此蓝色容器更适合于拟穴青蟹幼蟹的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9.
实验以对照组饲料和分别添加0.1%的5’-尿苷一磷酸二钠(UMP)、5’-腺苷一磷酸二钠(AMP)、5’-胞苷一磷酸二钠(CMP)、5’-鸟苷一磷酸二钠(GMP)、5’-肌苷一磷酸二钠(IMP)和以上5种核苷酸(1:1:1:1:1)混合物(Mix)的实验饲料(粗蛋白:45.0%;粗脂肪:10.0%)喂养大黄鱼(平均初始质量为(5.57±0.01)g)64d,研究饲料中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饲料效率、体成分及血液常规指标基本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肌苷酸组和核苷酸混合物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鸟苷酸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酶活性数据表明,腺苷酸和鸟苷酸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腺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饲料中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生长和血液常规基本无显著性影响,而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的添加能够提高血清中葡萄糖含量,促进饲料中糖源的吸收;腺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对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混养品种对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生长、体成分、免疫性能及水质的影响,分别设置拟穴青蟹单养、拟穴青蟹-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拟穴青蟹-日本真鲈(Lateolabraxjaponicus)和拟穴青蟹-方形马珂蛤(Mactraveneriformis) 4种养殖方式,开展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盐度在同一采样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拟穴青蟹-日本对虾组和拟穴青蟹-日本真鲈组的池塘水体p H在第60、90 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氨氮在同一采样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拟穴青蟹单养组溶解氧在所有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拟穴青蟹-日本真鲈组亚硝酸盐氮、硫化物在所有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拟穴青蟹-方形马珂蛤组和拟穴青蟹单养组体质量、甲宽在第90 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甲长、体高在第60、90 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第60、90 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在各采样...  相似文献   

11.
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SPT)是鞘脂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影响生物体内鞘脂的含量. 该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营养盐对假微型海链藻中SPT表达及鞘脂合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SPT在微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其鞘脂的合成, 且P饥饿促进SPT的表达和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合成, 进而影响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 而N饥饿抑制SPT的表达和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合成及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多胺对海洋微藻扩繁的影响, 在外加外源多胺条件下对假微型海链藻、角毛藻、东海原甲藻、扁藻和微绿球藻进行室内培养. 结果表明: 在适宜温度条件下(23℃), 外源多胺对不同微藻生长差别很大, 其中对硅藻扩繁促进效应比较稳定; 而对其他门类的微藻, 外源多胺的促进效果比较差, 甚至具备一定的抑制效应. 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5种胺对角毛藻的生长有差异, 其中23℃条件下, 与对照相比, 多胺对角毛藻生长是促进作用; 而在15℃和30℃条件下, 多胺对角毛藻生长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缢蛏稚贝优质微藻饵料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缢蛏稚贝的合适饵料及其最优组合投饵方式,比较了8种常见饵料微藻单种投喂和混合投喂对缢蛏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投喂时,角毛藻和金藻饵料效果最佳,云微藻和XSWG仅次于角毛藻和金藻,对于规格较大的缢蛏稚贝扁藻饵料效果较佳,而对于规格较小的缢蛏稚贝其饵料效果并不太好,这5种微藻都可以作为缢蛏稚贝培育过程中的优良饵料选择:微绿球藻、巴夫藻饵料效果较差,不是缢蛏的良好饵料;而A5不仅对缢蛏稚贝没有饵料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选择优良饵料微藻进行混合投喂,其效果要优于单种投喂;混合投喂时,一些单种投喂饵料效果不佳的微藻品种可以作为优质饵料不足时的补充;对缢蛏稚贝有毒害作用的微藻品种绝对不能作为混合投喂时的饵料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将一个含有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的fosmid克隆用DNA剪切仪进行片段化处理,回收3~5kb之间的DNA片段连接到pUC118HincⅡ/BAP载体上,构建了适合于鸟枪法测序的亚克隆文库.经鉴定,该文库滴度为5.0×104 cfu.mL-1,重组率达到90%,插入片段大小在3~5kb范围内.随机挑取100个阳性克隆进行两端测序,通过拼接得到一条兰尼定受体基因部分片段,该片段长2 550bp.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果蝇兰尼定受体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苗种规格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养殖效果的影响, 进行了放养3种不同规格乌贼苗种(胴长分别为(4.09±0.15)、(5.25±0.48)和(6.16±0.19)cm)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 不同规格乌贼苗种的摄食量均波动上升, 饵料系数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 由8.00±1.01降至3.74±0.35. 乌贼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先增加, 在胴长左右时达到峰值, 后减少并稳定至4%左右. 3种规格乌贼苗种养殖30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8.50±0.88)%、(92.00±0.60)%、(93.83±0.34)%. 大规格乌贼苗种的日均增重量、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小规格乌贼苗种. 综上所述, 在虎斑乌贼养殖中苗种放养规格以胴长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以鲤鱼为试验对象,研究菜籽饼解毒剂对鲤鱼生长及有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解毒剂能促进鲤鱼生长,提高鲤鱼日增重,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7.68%(P<0.05),饲料系数下降16.04%(P<0.05);菜籽饼解毒剂使内脏比下降32.19%(P<0.05),肠重比下降15.38%(P<0.05);菜籽饼解毒剂使鲤鱼肌肉中蛋氨酸含量提高32.07%(P<0.05);菜籽饼解毒剂使血清尿素氮降低36.41%(P<0.01)和血清磷含量降低5.68%(P<0.05).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南美白对虾相关病原核酸快速、便捷提取,并实现原材料国产化,降低成本,建立了一种基于国产磁珠的核酸快速提取方法(以下简称磁珠法).以携带虾肝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为实验样本,通过微流控芯片对3种磁珠提取的核酸进行测试,并对裂解液中盐酸胍浓度及洗涤液2中乙醇浓度进行了优化.通过优选实验确定:奥润磁珠提取效果优于其他两种磁珠;裂解液中盐酸胍的最佳浓度为4 mol·L-1;洗涤液2中乙醇的最佳质量分数为75%.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了优化后的磁珠法核酸提取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及抗干扰能力等技术性能.结果显示:稀释104倍后的低浓度病原核酸仍保持较好的扩增效果,变异系数为2.03%,表明建立的磁珠法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强.本文建立的磁珠法可实现快捷、通用、高纯度、低成本的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原的核酸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