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教具是笔者自己设计制作的,在高一化学教材二氧化硫内容的教学中予以运用,效果很好。下面简要介绍该教具的功能、制作、原理、操作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其水溶液具有酸性。在化学教学中 ,一般的演示方法存在如下不足 :(1)药品用量多 ,造成浪费。 (2 )使用仪器多 ,装置冗杂 ,操作麻烦。 (3)实验时间长 ,影响教学进程。 (4)实验过程中有二氧化硫、硫化氢气体逸散 ,造成教学环境污染 ,影响师生健康。下面介绍笔者自己设计的一种密闭式二氧化硫系列演示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步骤。1 实验用品无水亚硫酸钠、浓硫酸、0 1%品红溶液、1%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30 %硫化钠溶液、5 %氢氧化钠溶液、蓝色石蕊试纸、滤纸条、脱脂棉、2 0× 2 0 0mm大试管、球形干燥管… 相似文献
4.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一化学教材[实验4-3]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分为两步进行,尤其是第二步操作较繁琐,收集和检验氢气的方法对于演示实验也欠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演示实验──过渡元素的一连串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示实验──过渡元素的一连串反应黄佩丽(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过渡元素是多变价元素,颜色绚丽多彩,反应变化多端,且常伴随着明显的外部特征。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溶解、再沉淀等等。其中包含着许多基本原理。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这些有趣多变的化... 相似文献
6.
高一化学课本中,铁跟硫反应演示实验:把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装入试管,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加热铁、硫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8.
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是中学化学里的一个重要反应.做好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对于学习硝酸的性质有很大帮助.但是,该实验又是一个棘手的实验,按教材中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很难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乙种本上册第六章第132页和144页上两处出现反应式:2NO+O_2=2NO_2,3NO_2+H_2O=2HNO_3+NO,并讲述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颜色,硝酸的生成.但教材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内容没有安排演示实验.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补做了演示实验,效果很 相似文献
10.
11.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消除反应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在现行的实验教科书和课堂演示实验教材中,这类反应的实验安排极少。 相似文献
12.
1.按图组装仪器,先用止水面夹住橡胶管,将干燥管装满水,然后倒置于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2.取一小块钠,用干燥的铝箔包好,再在铝箔上穿3—5个小孔。3.用镊子将包好的钠置于水中干燥管口的下方。当产生的气体将干燥管中的水压至与烧杯中的水面相平时,打开止水夹,立即在毛细管尖端点燃,证明是氧气。水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证明产物中有氢氧化钠。 相似文献
13.
按图组装仪器,先取下瓶塞,同时打开活塞(便于使尖嘴管内残留空气排净),向广口瓶里注入水,并加几滴酚酞试剂,使液面略低于瓶口。实验时向广口瓶里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将瓶塞塞紧,并把活塞关闭。此时钠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把广口瓶里水排型漏斗里,水渐呈红色。等到钠反应完毕,打开活塞的同时,迅速用火点燃,可观察到氢气燃烧的火焰。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第二册第12页,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硝酸后再用无色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这期间时间间隙短,气体易外泄而引起污染教室空气,且实验完成后处理袋内的气体过程中仍会造成污染,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仪器:A、B为相同型号的具支试管和普通试管,C为2 0mL塑料注射器,内装10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为2 0mL玻璃注射器,内装10mL空气。操作及实验现象:向具支试管中加入1mL~2mL浓硝酸,当红棕色二氧化氮升至将近支管口2cm处时向上将铜丝刚好提离浓硝酸液面,此时,铜…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学化学溴乙烷消去反应演示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条件下反应复杂、演示实验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与事实不符、实验现象易误导学生3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中学化学中溴乙烷消去反应内容的教学不宜采用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19.
20.
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在许多实验上都做了大胆有益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但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中,设计的“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演示实验,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要求对该实验反复操作,效果均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钠的用量不好控制。若用钠较多则产生较多的气体会使瓶塞冲出,瓶内的液体四处飞溅;若用钠较少,产生的气体又过少,当取下瓶塞时会有部分空气混进产生的气体中,使气体不纯。二是我国生产的矿泉水瓶,因瓶口较大,难以用拇指堵住。气体检验时,现象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