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铀元素     
偉大的俄罗斯学者門捷列夫在1870年會經写道,化学的目的和使命就是將一种元素轉变为另一种元素。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淵源於中世纪的、想寻找“点金石”来把各种元素变成黄金的理想,仍然是沒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自1940年发现第一个超铀元素——镎以来,超铀元素由于在原子核物理、元素的起源以及在银河和太阳系演化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在能源和军事上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人工合成超铀元素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进展,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激励着人们去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更重的超铀元素和新的能源,更深刻的去认识宇宙发展中元素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自然界的超铀元素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锕系元素,(二)超重元素。第二方面的工作是在核壳层模型理论,人工与天体中元素合成的研究,原始宇宙射线的组成和锕系元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研究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腐殖质与铀和超铀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殖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能与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形态、迁移沉降、氧化还原行为等。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腐殖质与铀和超铀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超铀元素的存在界限就是元素周期系的界限,这是一个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实验事实表明,冷熔合反应是合成超铀重元素的最成功的方法,但此法受到超重元素核生成截面的限制;超铀元素是不稳定的,它的存在受到几种放射性衰变的限制.现在已经合成的最重元素是109号元素,超铀元素的存在界限不会比Z=109大许多,大体在Z=110—125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机化学家面临的合成对象越来越复杂,往往要求在温和的或中性的条件下进行有机合成,近十年来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了有机合成。“合成控制”是以利用分子间或分子内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立体专一”的和熵有利的反应为特点。有机合成中最基本的一些反应,如交叉型的羟醛缩合,分子内和分子间脱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医用材料包括绷带、输血管、导尿管、人工骨头、无缘软眼镜片、人工肾、人工肝及人工肺等等。作为医用材料要求具有一定的形状,不凝血,要有弹性。适合这种要求的高分子有:(1)硅橡胶,其中硅氧链要为直链;(2)Avcothane弹性体是聚氨酯(90%)-硅橡胶(10%)的嵌段共  相似文献   

7.
同位素是Soddy首先从放射性元素中发现的。然后Aston用质谱法分离了同位素,接着Lindemann探索了其他的分离方法。Harkins 和他的学生Mul-likan分离了汞同位素并研究了其他分离方法。Hertz和Keeson 分别用扩散法和分馏法分离了Ne的同位素。不久,Urey用蒸馏液氢和电解水的方法浓缩了  相似文献   

8.
用重离子(如Kr、Xe、U)去轰击重靶(如U),然后用化学方法分离反应产物,通过测定γ射线可以从反应产物的质量分布研究反应机制并鉴定反应产物,从而寻找超重元素。两个很重的原子核碰撞(如Kr+U、Xe+U、U+U等),从反应机制来分有下列三类: 1.准弹性转移:当重离子的能量比较低时,两个重离子作擦边碰撞。同时有少数几个核子转移。当入射粒子及靶都比较重时,转移反应形成的残核有较大的机率发生裂变,给出的裂变产物的质量分布是双峰的。 2.全熔合:当两个重原子核碰撞,且能量很大时,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原子核。熔合成的新核通常有很高的激发能。可以通过发射中子或裂变使原子核达到基态,这时,可能得到很重的原子核,即超重元素。  相似文献   

9.
在石油化学领域中,常常碰到多种分子偶联的复杂化学反应体系,如石油馏分的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就是这类反应体系。从宏观动力学角度来分析,往往可以简化为单分子间的一级或拟一级反应。但对偶联反应要根据各分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测定结果来计算速度常数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矩阵方法将这个偶联的反应体系转换成一个等价的非偶联体系,这样就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将各分子间的反应速度常数及反应选择性计算出来。这种新方法于六十年代提出后,现在已在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例如,美孚石油公司曾用这种方法计算过300种分子(汽油馏分)间的复杂反应过程,发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二巯基丁二酸对铅的解毒作用。方法:小鼠iv210铅370kBq后,ig或ip二巯基丁二酸,剂量为1.0g·kg-1,用整体放射自显影术定位显示;大鼠210铅中毒后,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清、肝、肾和尿,测定210铅与蛋白结合。结果:定位分布显示,对照小鼠肾脏210铅含量最高,肝、脾、肺、心、骨含量其次,脑内含量最低。给药后,大部分组织210铅含量明显减少。整体自显影片微光密度测定与相同部位组织用液门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大鼠血清和肝脏分离得到3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210铅蛋白复合物,肾脏仅有大分子210铅蛋白复合物,尿中主要为低相对分子质量非蛋白复合物。给药动物血清、肝脏和肾脏蛋白复合物与对照相似,但放射性含量低于对照,而尿中复合物210铅明显高于对照。结论:二巯基丁二酸对铅的解毒,减少了铅在体内各脏器中的沉积,以及与蛋白结合,促进其随尿液排出。  相似文献   

11.
马志成 《化学教育》2002,23(7):29-30,40
1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基本结构(略) 2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程序 化学实验探究模式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依据"问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思路进行贯彻实施,以"苯酚"一节教学为例,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法能很好地用于研究动态过程,化学反应就是其中之一。在动态核磁共振(DNMR)中,线形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DNMR特别适用于考查其速率的数量级为其共振频率差的交換过程,即寿命在  相似文献   

13.
1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基本结构(略)   2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程序   化学实验探究模式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依据“问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思路进行贯彻实施,以“苯酚“一节教学为例,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略 )2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程序化学实验探究模式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 ,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依据“问题→理论探究 (假说 )→实验探究 (验证 )→科学推论(结论 )→迁移拓展 (应用 )”的思路进行贯彻实施 ,以“苯酚”一节教学为例 ,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苯酚分子里既有羟基又有苯环 ,乙醇分子里也有羟基且能与水互溶 ,试问 :①苯酚的水溶性与温度关系如何 ?(对比乙醇 ) ;②苯酚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吗 ?(对比乙…  相似文献   

15.
这类方法主要解决低旋磁比和低自然丰度核的NMR灵敏皮的提高问题,也能用于决定偶合常数的相对符号。一、灵敏度提高的非选择性方法采用一种磁极化转移的方法,利用质子的粒子数,在能级间Boltzmann分布的差比其它旋磁比小的核要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反应条件下的催化剂表面和表面吸附态是当前多相催化基础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领域。随着超高真空技术(10~(-8)托以上)的完善和电子能谱技术的发展,多相催化研究正在朝着分子催化的目标前进。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是催化反应的前奏。各种洁净金属表面对不同气体的吸附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中,能形成金属杂环化合物,举二类反应为例。 1.炔-烯的共齐聚反应炔类的环三聚反应,早已发现。一般用镍催化剂:但是,要使二份炔和一份烯及应而成环己二烯衍生物:则不易达到,因有一竞争反应,所得主要为三份炔的环聚物。有人假设这一反应的中间体是金属杂环化合物(Ⅰ):  相似文献   

18.
在此介绍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在共混高聚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共混高聚物可分为三类:(1)非晶—非晶,如PCL(聚己内酯)(<50%)/PVC(聚氯乙烯);(2)结晶—非晶,如PCL(>50%)/PVC、i-PS(全同立构聚苯乙烯)/PPO(聚苯醚)、i-PS/α-PS(无规聚苯乙烯)、PVF_2(聚偏氟乙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3)结晶—结晶,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研究第一类非晶共混物的混溶性,以 PCL/PVC  相似文献   

19.
超(近)临界水中的化学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作为自然界最常用的绿色介质在化学反应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 着超临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超(近)临界水的认识逐渐深入,以超(近)临界水为介质进 行化学反应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在介绍超(近)临界水性质的基础上,主要对近年来超(近)临界水中的有机合成、无机化学反应、生物质的转化反应及聚合物的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20.
苝酰亚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良好的π…π堆积能力和优良的光电性能的n型半导体材料,通过该类化合物与大环化合物构筑纳米超分子组装体是近年来化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近年来以共价或非共价的方法将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引入到苝酰亚胺体系构筑出各种纳米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的研究进展,可以认为超分子大环化合物与苝酰亚胺的组装不仅可以调节苝酰亚胺的光物理行为,而且还可以赋予超分子组装体很多新颖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传感材料和光电器件等方面展现出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构筑新颖苝酰亚胺纳米超分子组装体的方法。我们相信本文对于进一步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苝酰亚胺-大环化合物超分子组装体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