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分立簇「Mo3S7(dtp)3I」1及它的四聚物{「Mo3SU(dtp)3」4I}.{(HgI3)4.K}2(dtp=S2P(OC2H5)^-2的IR,Raman和UV-Vis光谱,并讨论分立的「Mo3S7(dtp)3I」在四聚后这些光谱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下列含MoFe3S4单元的μ2-OR或μ2-SR桥联双类立方烷簇合物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Et4N)3「Mo2Fe6S8Cl6(OMe)3」(1),(Et4N)3「Mo2Fe6S8(SPh)6(OMe)3」(2),(Bu4N)3「Mo2Fe6S8(SPh)6(OMe)3」(3)(Et4N)3「Mo2Fe6S8(SBu^t)6(OMe03」(4)m,(Et4N)3「Mo2Fe6S8(SPh)9」  相似文献   

3.
白钨矿结构的钨,钼酸盐晶体的光吸收边及其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荣  李倍俊 《光学学报》1998,18(11):591-1596
比较了一些白钨矿结构的钨,钼酸盐晶体(如未掺杂的CaWO4,PbWO4,CaMoO,PbMoO4晶体)的透射光谱,发现这些晶体的光吸收边的相对位置用普遍认为的观点,即白钨矿结构的钨,钼酸盐晶体的光吸收边起源于具有Td对称性的W(Mo)O^2-4基团的电子从t1轨道的2e轨道的转移激发,不能给出了圆满阐释,而应代之以新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类晶体的光吸收可能起因于D2d对称的W(Mo)O^2-4基团内的  相似文献   

4.
对下列含MoFe3S4 单元的μ2-OR或μ2 -SR桥联双类立方烷簇合物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Et4 N)3[Mo2Fe6 S8Cl6 (OMe)3 ](1),(Et4 N)3 [Mo2 Fe6 S8 (SPh)6 (OMe)3 ](2),(Bu4N)3 [Mo2Fe6S8 (SPh)6 (OMe)3 ](3),(Et4N)3 [Mo2Fe6S8 (SBut)6(OMe)3](4),(Et4N)3 [Mo2Fe6S8 (SPh)9 ](5)。通过这系列簇合物特征振动频率和结构参数及与线型Mo-Fe-S簇合物红外光谱的比较,对其νM o-μ2O(R) ,νM o-μ2S(R),νM o-S,νFe-S,νFe-SR,νFe-Cl 进行了归属。对其中两条途径的亲电诱导效应及Δν(即νM o-S-νFe-S)与Fe→Mo 电荷迁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桥联双类立方烷与线型Mo-Fe-S簇合物红外光谱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钾助剂对Mo/SiO2表面钼物种状态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激光拉曼光谱(LRS)、电子自旋共振(ESR)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K-Mo/SiO2催化剂表面钾助剂和钼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物种的结构形式及其对钼Mo(Ⅵ)硫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钼之间的作用使表面钼物种明显聚集,随钾助剂含量不同而形成不同比例的多聚钼物种对应的Mo8O^4-26和Mo7O^6-24离子,抑制了聚集态MoO3的形成。硫化过程中,大部分钼Mo(Ⅵ)转变为Mo(Ⅵ),但  相似文献   

6.
气固界面氧化学吸附物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编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动态谱批处理程序,在20-650℃对Be,Mg,Ca,La,Ce,Sm,Ti,Zr,V,Nb,cR,Mo,W,MN,Fe,Ni,Cu,Zn和Sn等一系列金属氧化物上的氧化学吸附物种进行了原位动态三维谱学研究,就所观测到的超氧(O^-2)和过氧(O^2-2)物种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反应中的活性氧物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MoS2摩擦表面氧化与电子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研究了MoS2摩擦表面的氧化行为和摩擦表面氧化的电子转移,发现Mo2在摩擦失效过程中Mo^4+与氧作用生成稳定的Mo^6+终态氧化物,其间经过Mo^5+过渡态。深入揭示了MoS2摩擦表面氧化过程的复杂性,指出Mo在摩擦表面氧化过程中以多种化学状态存在,Mo原子的氧化是Mo4d轨道上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硫化Mo—K—Rh/Al2O3表面物种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定单一物种的XPS峰形为高斯形,对钼,硫和铑峰进行理论拟合,计算各状态物种表面原子浓度,它们的存在形式各为MoS2,富硫环境的MoS2+x,未完全硫化还原的Mo^6+和Mo^5+,S^6+,单质S^0或Sn,S^2-和富硫环境中的硫钼结构成(S-S)^2-硫链和Rh^n+(n=3,2,1,0)。分析发现,催化剂加铑使钼易被硫化还原,铑钼作用可以稳定Rh^n+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结合重金属前后浮萍的红外光谱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结合ZnSO4前后浮萍的红外光谱图进行了比较。结构Zn^2+后,3400cm^-1附近的羟基峰发生了位移(△υ=83cm^-1),且吸光度下降,1650和1540cm^-1处的蛋白质特征峰的吸光度也下降,而620cm^-1处峰的吸光度随ZnSO4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大。因此羟基在结合Zn^2+时起重要作用,结合ZnSO4后细胞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ZnSO4时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含R2dtc配体和V=O基的金属簇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两类含R2dtc配体的金属簇的红外光谱特点及某些规律,含R2dtc的立方簇合物在400-500cm^-1有较宽而弱的吸收,可归结于M-μ3S振动。M-Sdtc在330-380cm^-1,C-N振动在1470-1510cm^-1。二甲基dtc配体立方的v(C-N)与v(C=S)比值他二烷基dtc立方烷的相应振动分别蓝移和红移,可归结于甲基超共轭效应所致。「V2Cu2S4(R2dtc)2(PhS)2」^2-和「VCu4S4(R2dtc)n(PhS)4-n」^3-(n=0,1,2)的M-μ3S振动分别出现在480和465cm^-1,可作为区别两类化合物的一个指标。另一类含(R2dtc)2V2O2(μ-S)2单元的金属簇中,V-O伸缩频率在844-970cm^-1范围内,(Et4N)「V2S2O3(Et2dtc  相似文献   

11.
用分子振动光谱对已合成的具有顺磁性的化合物 [{Cu(bipy) [C6H4(COO) 2 ]} 2 ·H2 O]n(Ⅰ )和 [Cu( phen) [C6H4(COO) 2 ]]n(Ⅱ )进行深入研究 ,推测它们的结构 ,并将得到的结果与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的结构进行比较。文章对化合物的红外、拉曼光谱进行归属 ,还讨论了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2O]·H2O (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2O]·H2O}2 (2) (2,6-H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及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DMSO溶液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配合物1和2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253和242 nm附近,相比于配体吸收峰均发生红移,在1和2中,主要呈现出中心金属离子微扰的phen的π→π*的跃迁,且吸收强度强于phen,说明中心金属离子与phen配位后,增加了有机配体在紫外区的吸收,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1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位于361,379和392 nm,在固态时的荧光发射峰为407,434和467 nm,2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22,443和461 nm,固态时荧光发射峰在442,469,501 nm,均呈现蓝光发射。配合物1和2的固态荧光发射光谱与相应的DMSO溶液中的发射峰相比分别红移55和23 nm,这是由于在固态时配合物1和2的分子中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配合物2中存在强烈的Cu(Ⅰ)…Cu(Ⅰ)相互作用,降低了体系前线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相似文献   

13.
以对苯二甲酸(p-PA)、苯甲酸(BA)、邻(间、对)甲基苯甲酸[o(m、p)-MBA]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4种Eu(Ⅲ)和4种Tb(Ⅲ)的四元配合物。通过EDTA配位滴定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在配合物中羧基氧原子和1,10-邻菲啰啉中的氮原子均参与了配位。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各固体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种铕的四元配合物中,苯甲酸配合物在614 nm最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强于3种甲基取代苯甲酸配合物的荧光强度;4种铽的四元配合物中,以对甲基苯甲酸为配体的配合物在545 nm最佳发射峰和490 nm次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六水合硝酸铽和六水合硝酸铕,3-甲基-1-乙酰基-5-(2-羟基苯基)-4,5-二氢吡唑(HL),1,10-邻菲罗啉和三苯基氧磷(TPPO)合成了TbL3·2H2O,TbL2(phen)·H2O,TbL2(TPPO),EuL3·2H2O,EuL2(phen)·2H2O,EuL2(TPPO)·2H2O 6个固体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分确定和结构表征。IR表明,自由配体HL与稀土离子配位后,位于1644 cm-1处的νCC发生移动,相应的νCN振动吸收峰降到了1 600 cm-1,结合元素分析等其他表征说明HL和稀土离子发生配位。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2(Phen)·2H2O和TbL2(Phen)·H2O的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10和320 nm, 在此激发波长下扫描发射光谱,EuL2(Phen)·2H2O和TbL2(Phen)·H2O相对荧光强度最强,第二配体phen对Eu3+和Tb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Eu(o-MBA)3phen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和喇曼光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瑞芬  金林培 《发光学报》1996,17(3):235-239
配合物Eu(o-MBA)3phen(o-MBA:邻甲基苯甲酸酸根离子;phen:1,10-二氮杂菲)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下,能发出很强的红色荧光.以Eu(Ⅲ)离子为光谱探针,77K下测得其高分辨激发和发射光谱.选择激发配合物的5D0能级,得到两组不同的5D0→7F2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Ⅲ)离子有不同的化学环境.配合物的喇曼光谱中,羧基阴离子的反对称伸缩振动(γas(COO))和对称伸缩振动(γs(COO))谱带是明显分裂和带肩峰的宽带,说明配合物中羧基同时存在多种配位方式,这与它的晶体结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4-氨基-1,2,4-三氮唑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 在冰醋酸催化下合成了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醛(L)。 然后利用L与过渡金属硝酸盐[M(NO3)2·xH2O(M=Cu, Co, Zn, Cd; x=3~6)]在无水乙醇中反应, 制得固态配合物M3L6(NO3)6(H2O)2。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该物质是一种多晶粉末状的发光材料, 在紫外光的激发下, 在乙醇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发射峰在416 nm处, 为蓝色荧光, 色纯度高, 荧光量子效率高, 而配合物M3L6(NO3)6(H2O)2的荧光发射峰则红移至445 nm左右, 同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M3L6(NO3)6(H2O)2中与M(Ⅱ)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配体中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合肼作缓释型碱源和络合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n2SnO4立方多面体。XRD物相分析表明,产物为结晶良好的立方反尖晶石结构Zn2SnO4。FESEM和TEM形貌分析表明,该Zn2SnO4微晶为边长100~400 nm左右的立方体,其光致发光光谱是蓝-绿光发射带(中心590 nm处),在400 ℃空气气氛下退火1 h后,蓝-绿光发射带的强度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退火处理提高了晶体质量,降低了氧空位浓度,从而降低了可见光发射带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张颖  吕少哲 《发光学报》1997,18(2):148-154
配合物Eu(p-PBA)3phen1/2H2O(p-PBA:对苯基苯甲酸酸根离子;phen:邻菲咯啉)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发出很强的红色荧光.以Eu(Ⅲ)离子为光谱探针,77K下测得其高分辨激发和发射光谱,选择激发配合物的5D0能级,得到两组不同的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Ⅲ)离子有两种不同的化学环境.配合物的喇曼光谱中,羧基阴离子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谱带是明显分裂和带肩峰的宽带,说明配合物中羧基同时存在多种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9.
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离子[Cu(A)2]2+(其中A=邻菲络啉(phen),联吡啶(bpy),乙二胺(en))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配合物的存在使DNA碱变性的pH增大,变性后增色效应减小。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随[Cu(phen)2]2+的加入迅速减弱。在DNA存在下,配离子被猝灭剂[Fe(CN)6]4-的发光猝灭程度减小。进一步研究了配体分子平面的大小对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配合物与DNA之间发生了插入作用,且该作用随配体芳环平面的减小而减弱, 即[Cu(phen)2]2+>[Cu(bpy)2]2+>[Cu(en)2]2+。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一类以苯甲酰水杨酸 (BenzoylSalicylicAcid ,BSA)为第一配体 ,邻菲罗啉 (phenanthroline ,phen)为第二配体的共掺杂稀土铕镧配合物La0 6Eu0 4(BSA) 3 phen。用其作为发光层材料制作了电致发光器件 :ITO/PVK :La0 6Eu0 4(BSA) 3 phen/Alq/Al。讨论并证明了稀土La3 与Eu3 之间存在F rster能量传递。同时将该器件与器件ITO/PVK :Eu(BSA) 3 phen/Alq/Al和ITO/PVK :Tb0 6Eu0 4(BSA) 3 phen/Alq/Al的发光进行了比较。表明该器件具有单色性好 ,整流性好的特性 ,同时得到了最大亮度为 10 2尼特的红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