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中化学P.129“可燃物的急速氧化常常引起爆炸”按北京市中、小学教学资料编辑委员会发行的初三化学授课计划纲要P.62用棉花蘸汽油在试管中一抹点火而爆炸,实际作起来爆炸现象不够显著。我们是用一腊纸筒来作这个实验的:在纸  相似文献   

2.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2,3(4):49-49
初中化学课本第53页[实验2-5]中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爆炸的演示实验是用玻璃容器进行的。我们用聚乙烯制品代替玻璃容器,安全简便效果很好,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谢堃君 《化学教育》1982,3(3):38-40
在教学中常用的合成氨装置一般比较复杂。要演示一次实验,不但准备工作量大,而且各部分装置内的空气也难以排净,有可能引起装置爆炸的危险。近几年来,我们对这一实验装置、催化剂的选择、氮气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许刚 《化学教育》1988,9(4):37-37
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实验是初中课本上的爆炸演示实验。由于爆炸时小铁筒会被高高掀起并产生巨响,使得有些老师担心上课做此实验会产生不利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女老师。如果用一小塑料袋代替小铁筒做此实验,则既能产生爆炸现象,又安全可靠。打开一不漏气的小塑料袋,倒扣在产生氢气的导管上,在袋口处套上一松开的活结扣,稍通入一会儿氢气后,抽出导管,拉紧绳扣,然后用火点燃塑料袋,即听到爆炸响声。  相似文献   

5.
洪莉娟 《化学教育》2005,26(3):55-55,58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产物检验实验、氢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实验巧妙地组合设计,实验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薛喜武 《化学教育》1991,12(5):33-34
演示实验是化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除了符合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演示实验特有的直观性和示范性。课堂演示实验应保证全班同学能清楚地观察实验的全部过程,同时教师在实验中应始终注意化学反应生成毒物的处理及其它有关的安全教育。高中教科书(注1)中硫化学性质一节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现象观察不理想且示范性差(如生成SO2、H2S毒性大,没有及时处理),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装置进行演示。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全部教学中广泛进行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获得清楚、正确和巩固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奠定了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现在来谈谈我们对演示实验的几点体会。希望同志们给以批评和指正。 (一)作演示实验时,为了使学生清楚了解各种现象的发生,向学生交代关于仪器的使用、装置技巧、名称、性能是很必要的。例:在实验室作制取大量或少量氢气、氧化-还原反应、制取蒸馏水、演示灭火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实验时,我们为了使学生了解实验的装置和实验的全部过程,在实验室里放着同样的装置两套。一套是装配齐全,准备着演示实验用的;另一套是准备着向学生进行交代随时拆卸用的。这样作,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且为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讲到初中化学新课本(许国培、王世显、周芬编)第一章第五节中,糖在加热时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的演示实验时,我感到在实验仪器上需要改进一下。这个实验主要是说明糖经加热后,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当用火点燃来证明有可燃性气体放出时,因为试管口太粗,气体跑得太快,使火焰很难站住,这样所得到的现象就不够明显,最好用一个带有导管(不很长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9.
按照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第212頁图59煤油热裂化的实验装置演示极困难不能成功,其原因是硬质波管里的铁屑加到赤热从漏斗里滴入煤油进管时玻管卽刻破裂,使油溢出,随流燃烧,极易造成火災危险。经过多次研究,将此实验装置改裝成功,現說明如下(见附图): 操作过程是将铁棒放在木炭火中煅烧赤热时悬掛于橡皮塞钩上,即刻投入煤油里,并把橡皮塞閉塞,这样煤油就发生裂化变成汽油蒸气沿着导管进入试管5,冷却卽成汽油。将得到的汽油用溴水检验也能使溴水褪色,证明它含有不饱和烃。收集到的气体也能使溴水褪色,并且能在空气中燃烧。此实验装置如在課堂演示只要一分钟就能成功,而且又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09,30(3):67-69
笔者注意到2008年<化学教育>第6期,一连刊载了4篇关于实验室用Na燃烧制Na2O2的研究性论文[1~4],旨意都是在改进课堂演示制Na2O2的演示效果.这个实验在中学化学教材里已经出现10多年了.事实上是长时期在讨论这个实验的改进.有关改进钠燃烧实验的研究性文章在其他期刊也多有报道.对于同一个实验竟如此广泛、深入、持久地讨论,这一方面说明这个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这个实验还不够成熟,还有不少理论和实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致使我们的实验多少都带有些盲目性.下面拟就钠在空气中燃烧再作一些实证探索和理性思考,以期对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能有一个理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在想如何少化钱、少费时间、在可以说明问题的原则下来进行课堂演示,但要达到这些目的,一方面固然需要我们教师同志熟习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的装置,教具的制作上也很值得考虑。这学期来,我用一根长约50毫米、直径约3毫米的铁管做了二个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分别说明如下,希各教师同志提出宝贵意见(铁管如图1)  相似文献   

12.
胡家桢 《化学教育》1988,9(5):42-42
硬水软化原理和方法是“硬水及其软化”一节的重点,做好磺化煤软化水的演示实验是这一节的关键。磺化煤在市场不零售的情况下,可以用蔗糖脱水后的产物(以下简称土制磺化煤)来代替。试验证明,效果良好。现把方法介绍如下:一、土法制备磺化煤将蔗糖脱水后的产物粉碎,先用水漂洗,再用水淋洗,使余酸洗净,最后用10%NaCl溶液淋洗,洗到淋洗液的 pH 值等于7时为止(水洗必须充分,不然在交换时,软化水的pH 值小于7,影响沉淀,产生假像)。二、装柱演示可以采用(?)20×250mm 玻璃管作交换柱,将土制磺化煤装入玻璃管里。土制磺化煤层的高度为200mm,装好后即可演示(方法从略)。  相似文献   

13.
胡明盛 《化学教育》1993,14(1):39-40
用水液封防回火,当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O2)时,在装置b端支管口存在明火源时,防爆装置中发生爆鸣,爆鸣气流冲开塑料片,利用橡皮筋的回弹又迅速封住管口,直到气体纯净。该装置检纯,防爆及爆鸣原理与气体发生装置不慎爆炸都基于混有空气(O2)并达到爆炸极限这一相同内在因素,故任何爆炸潜在危险都预先在防爆装置中,自动检测和消除,并可直接通人混合气体演示爆鸣。  相似文献   

14.
谭宗俊  张莉 《化学教育》2011,32(6):61-61
人教版《化学2(必修)》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里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中安排了钾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且明确规定此实验由教师演示[1],但是用教材中安排的操作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作为演示实验,钾在坩埚中燃烧不利于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15.
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尤其是浓硫酸对气体的干燥实验,难以用传统的实验手段演示。利用相对湿度传感器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测定有浓硫酸和没有浓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空气湿度的变化,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空气的湿度在浓硫酸作用下急剧减小,说明浓硫酸将空气中大部分水吸收了,从而得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可以作为气体干燥剂。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进行“氨碱法”的教学时,应使学生懂得“氨碱法”的生产原理,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了“将氨、二氧化碳通入饱和食盐溶液以制取碳酸氢纳”教师应进行演示实验。我们认为这样规定是符合于实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要求的。我们把一向进行这个演示实验的装置和操作写出来希望和同志们一起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7.
马元根 《化学教育》1987,8(4):20-20
中师化学课本第一册的演示实验2-1,是通过点燃按比例混和的氢气和氧气来测定两者化合时的体积比。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下述困难:1.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在爆炸极限以内时,该反应非常剧烈,爆炸时,高压气体会从玻璃管底部喷出。2.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爆炸极限以外时,该反应过程就比较缓和,但两个电极间的钨丝不等反应完全就一下烧断了。这两种情况发生时,都无法测定参加反应的气体体积比。  相似文献   

18.
杨旭东 《化学教育》1999,20(6):37-39
如众所知,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是缩小的,这一实验事实佐证了分子间存在着间隙,但究其原因,一般用"液体分子间相互填补间隙"来解释,不言而喻,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液体混合时体积总是缩小的"错误印象。事实上,有不少液体混合时体积是增大的,这显然不能用上述原因来解释。那么,引起2种液体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拟探讨这一问题。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当由2种纯液体组分混合而形成溶液时,溶液的很多热力学性质(如自由能、焓、熵、摩尔体积等)都不等于混合前纯组分相应热力学性质的简单加和,我们把其间的差…  相似文献   

19.
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授化学基本概念。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演示镁条燃烧和加热碳酸氢铵分解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20.
在讲“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一课时,配合初中教本87页49图“水受热时空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减小”的演示是很好的,因为仪器简单,直观性强,效果显著。不过,用烧瓶来做,它的容量稍大,盛水较多,在演示时必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看到气泡上升到试管里去。因此,要使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是有些困难的。如按高一课本66页10图的装置,顶部气泡不够多,后面的同学又不容易看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小型的仪器装置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利用这套仪器来做整个的演示,我们仅费了3—4分钟的时间而得到非常良好的结果。这样,时间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