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坭 《数学之友》2023,(6):86-90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简称《新教材》)于2020年正式使用,开启数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本文评析2022年上海高考试卷,挖掘与新课标、新教材的契合点,瞄准高考新视角,提出课堂教学中关注新教材、夯实“新”方法;对比旧教材、关注“新”内容;以人为本、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饶小东 《中学数学》2023,(11):65-66
教材与历年高考真题都是每年高考命题的蓝本,合理挖掘教材与历年高考真题,形成知识链接,构建网络体系,合理类比转化,拓展提升,做到理解与掌握教材知识,应用历年高考真题,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3.
在解题教学中,数学思维的顺畅性与方法选择的恰当性尤为重要.数值比较作为高考的必考题,突出考查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以2022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甲卷第12题为例,考查内容从指对数转移到三角函数,难度加大且极具创新.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析最优解法、追溯教材来源、设计变式训练,进而提出三点建议:把握数学本质,探析最优解法;深度挖掘教材,渗透思想方法;衔接高等数学,走向专家教师.  相似文献   

4.
杨刚 《中学数学》2022,(23):51-52+65
<正>教材与考试大纲是历年高考命题最直接、最基本的基石,尤其数学教材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借助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例(习)题,或融合数学知识,或挖掘问题背景,或提炼思想方法,或优化解题策略,或倡导综合应用,或拓展探究提升等,形式各样,变化多端.高考命题植于教材情理之中,源于教材意料之外,高于教材能力之上.1 真题呈现高考真题 (2021年数学新高考Ⅰ卷第21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点M满足|MF1|-|MF2|=2.  相似文献   

5.
顾亚东 《数学通讯》2015,(2):52-54,64
高考试题的命制完全是立足于数学课本,相当数量的试题都直接来源于课本,很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原型"或"影子",因此利用好课本习题不失为走出题海、高效率地抓好高三复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好课本习题不是炒剩饭,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研究,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找到高考题的原型,提炼高考数学思想方法;二是挖掘知识的根本,弄请知识的来龙去脉;三是对比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挖掘试题的背景和研究命题的规律,对于高考数学总复习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2021年一道高考试题的探究,揭示圆锥曲线的二级结论切点弦背景,同时将平面解析几何与函数、导数相结合,得出圆锥曲线切点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结论.教师在高考数学总复习中要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单元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华胜 《数学之友》2022,(16):12-14
数学教材的改革呈现出创新为先、关注数学文化、以生为本等特点,而过往模式单一、高强度的高考数学复习与之背驰.所以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高考复习展开系统性分析,结合高考考题,运用先进科学的复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探讨高效的复习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内化,帮助学生取得一个良好的高考成绩.本文将站在新教材背景下,对高考数学复习教学现状展开系统性分析,结合高考试题探析有利于提高复习质量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韩玉 《数学通报》2022,(2):49-51+53
<正>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同时,教材也是制定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依据.罗增儒教授曾指出:“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所以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其实就是教材.”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它既能体现考试公平,又能考查教学成果,具有鲜明的教学与向.因此,对一道教材习题的深度拓展与开发,抽象其数学本质,形成其知识体系,发挥其教育价值,这对于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素娟 《中学数学》2022,(15):51-52
<正>1 引言“立德树人”是历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核心功能指导下,全面贯彻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引领并指导高中数学教育与教学,得以合理选拔高一层次人才.因而,高考数学命题有据可依,试卷必须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突出数学必备知识的考查,合理引导教学,倡导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数学教材等的落实,为复习备考提供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能力立意”是新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在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是今年高考数学命题的一大亮点.本文分析今年高考概率试  相似文献   

11.
周威 《数学通讯》2020,(20):43-45+48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就是引导教学的风向标,也是复习备考的导向.数学复习备考中的教材回归是一个全局性的、连续性的备考部署,基于高考"四翼"的数学复习一定要树立以高考为导向的教材回归策略,本文以圆锥曲线专题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基于韦伯模式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以及知识分布平衡性四个方面对2022年和2021年的新高考数学Ⅰ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的新高考数学Ⅰ卷的知识种类、知识深度和知识分布平衡性一致性较好,知识广度一致性均有待提高.最后,根据此结果提出了高考命题及复习备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段金娥 《数学之友》2022,(22):89-90
随着教育改革的落实与发展,高考数学试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死板和常规性的题目越来越少,以新奇背景知识和超前数学文化知识为背景的题目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将高考数学试题按照背景知识加以分类,发现解决各类问题的本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新高考更加注重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这要求我们应该注重高中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挖掘教材知识点、例(习)题等内涵与功效,从教材中学习、体会并进行探究,充分展示数学教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湖南省高考数学试题的设计 ,符合我省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与考生实际水平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坚持能力立意 ,倡导数学理性思维 ,注意数学应用与探索 .同时试题融入新课程、新大纲的教育理念、高考改革的新观点、数学教育的新思想 ,充分体现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功能 .一、突出基础 ,要求学生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今年福建数学科高考试题对数学基础的考查 ,坚持了以往一贯的做法 ,突出主干 ,坚持知识重点的考查 ,把握知识网络 ,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命题 .选择题、填空题以基础内容为主干 ,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上海高考数学新教材和老教材二卷合一,依据《考试手册》规定的命题范围,重视考查学生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强化实践、创新和发展能力.试题较好地兼顾了教材和能力要求的差异,在新旧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的交汇点命题,既体现了公平原则,又较好地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卢涛 《中学数学》2013,(1):37-39
高考数学命题遵循一个原则:"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课本习题不仅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新课改以来,大家都一直强调高三复习要回归课本,但往往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回归课本在各省市高考数学试卷中得以充分体现.如人教版必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上海高考数学新教材和老教材二卷合一,依据&;lt;考试手册&;gt;规定的命题范围,重视考查学生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强化实践、创新和发展能力.试题较好地兼顾了教材和能力要求的差异,在新旧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的交汇点命题,既体现了公平原则,又较好地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上海高考数学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通过从命题的理念、试卷的框架结构、构思布局和试题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探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从实践和理论上对高考数学命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初步形成了上海高考数学命题新的格局 .1 命题的理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通过课程教材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江民杰 《中学数学》2012,(11):46-47,49
高考的源头是教材,这是高三复习必须研究的起点和回归的终点.现行的课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拓展资源,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考题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但很多一线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教材,沉溺题海不能自拔.要提升高三复习的效果,关键在于教材的有效利用,回归课本.回归课本的最终目标是:从课本出发,把学生引向高考数学的制高点(基本点→交汇点→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