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进萍 《物理》2012,41(10)
科学的探索和传播依赖于一个背对民众的科学家群体,他们的生命和热情更多地被消耗在那些在大众眼中冰冷的数字和公式中,他们的生活,感情和理念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悉.《岁月留痕》就是一本展现中国物理学界过去和现在风貌的文集.作为《物理》杂志创刊四十年代表性文章的集萃,尽管不够也无法全面,它们还是在最大程度上,历史性地反映了我国近五代物理学家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在这本书里,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理学自身投射出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自我中心趋向,是一种自然地、过度地依赖自身思维和认识,去指挥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期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人的认识能力,阻碍了人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阻碍了人对世界的适应.教师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同样会限制教师的眼界,形成一些片面的认识.自我中心倾向导致的心理偏差是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物理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物理通报》2005,(10):57-57
德国科学家日前研制出了一种碳纳米材料,其硬度超过了普通钻石.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8月30日报道,为了制造这种新材料,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科学家对“布基球”进行了高温高压处理.“布基球”是由60个碳原子相互锁合形成的空心笼状结构,强度极大.处理过程中,他们将压力控制在200个标准大气压,同时将温度升到2226摄氏度.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推动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质.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样离不开创新教育.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人才最基本的和主要的素质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孙雨南  谢敬辉 《物理》2007,36(2):168-168
国内外很多科学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其主要的技术支撑是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激光器与光通信技术,它们把信息的传输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存储与显示能力提高了数千倍到数万倍.进入21世纪,人类对信息的传输速率、存储容量、处理与显示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开始用太比特(Tb)或太比特每秒(Tb/s)来量度.要实现这一技术突破,唯有光学、光子学能够担当此使命.所以科学家把20世纪称为电子时代,而21世纪称为光子时代,“可以肯定,光子与电子将携手合作,和谐共建绚丽灿烂的21世纪”.  相似文献   

6.
很多科学大师如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胡宁等喜欢写古体诗,已经广为人知.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就长达70余年,并出版有《苏步青业余诗词钞》与《数与诗的交融》,有些还被选人《历代诗词选注》和《科学家诗词选》等诗集中.所谓科学大师写的“科学诗”,是指科学大师利用自己的诗词修养将人类对物理、数学等科学奥秘的探究:悠然地“统一”于诗作之中,是文理共融、理性与情感俱佳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陈省身 《物理通报》2004,(12):29-29
林家翘教授说,他和陈省身都认为,为寻求真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不同于做项目、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科学研究的贡献比科技的贡献要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人培养好了,他以后可做几十年的贡献.因此,人的教育一定要做到“博大精深”.对一个科学家来说,  相似文献   

8.
科学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人的本质力量以宜人的形式在科学理论上的显现。自然界中物质深层的固有结构既然具有和谐、简洁、对称的美学特征,那么在揭示与描述其奥秘的科学理论中就应当得到充分的反映。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所说:“自然美也反映在自然科学的美之中。”自然美以物质形态和运动过程的感性特征引发人的审美感受,表现为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在绝对零度时,电子将静止下来,不再移动.但当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格利希(Frank Steglich)等人将由镱、铑和硅组成的晶体在强磁场下向绝对零度冷却时发现它仍能导电.有科学家认为可能这时电子分裂了,故电流仍在流动.表现有此种费解行为的上述晶体并非首例,25年前,科学家们就意外地发现了似乎是存在着很重的电子的物质:行为异常的“高温”超导体——在温度高达138开时显示电阻为零有电流流淌的铜、氧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复杂物质.近年来,物理学家们每隔几个星期就能发现一则这种奇异新物质的配方.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认真思考这种神秘现象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美育在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提高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全人格,塑造新一代具有心灵美的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实际上人们总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判天体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中的实验构思、设计、技巧以及公式和定理理论无不体现着科学的美.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即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研究性学习”固有的价值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其学习目标和课程价值必须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著名天文学家陈建生在一次报告中,曾深情地吟诵:“宇宙是美丽的,艺术家感受它,是因为它很美;诗人感受它,是因为它很深邃;科学家感受它,是因为它能让人施展才华……”的确,星空庄严而又绚丽,神秘而又和谐,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仰望星空,常常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激情,一种探讨宇宙奥秘的欲望会油然而生。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他们以超乎常人智力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三种人,按爱因斯坦的看法,是素养极高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顾名思义,安全为“无危则安,无缺见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险,这是人们传统的认识.21世纪是人类安全的世纪,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安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4.
吴俊  邱爱东 《物理通报》2003,(11):37-38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凡物理规律的发现都得益于实验,在实验中直觉得到升华,理性得到验证.而测量作为实验的基础是定量研究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一类物理量的测量用常规的方法往往是“山穷水尽”,对这类问题历史上物理学家大致采用两种方法,一用平常的器材、精妙的实验思想,化难为易;二是采用科技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浅谈次声波     
浅谈次声波刘子林,郭凌敏(河北轻工业学校唐山063020)我们称频率低于20Hz,不能引起人耳听觉的声波为次声波.科学家借助仪器可以“听”到它.虽然次声波看不见,听不着,可它却无处不有.狂风呼啸、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枪炮发射、火箭起飞、热核爆炸时,都...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一种能“听”到肾脏中结石破碎声音的“回声探测仪”.仪器能捕捉结石击碎时形成的声波回声.根据回声的音调医生能判断碎石成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如行云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流水般“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它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新课程倡导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正是追求这种境界,实现学生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朱夙 《物理通报》2005,(5):46-47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就是要选拔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实战能力的新型人才.因而高考命题也越来越体现出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重视考查思想方法的运用、理性思维的发展,坚持考查学生分析实际情景、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深入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独立的阅读、理解、运用新信息的能力.命题中出现的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应用题往往是新信息含量比较多,要加以介绍,一些数据镶在其中,因而造成题文较长(学生说就怕文字多的题),  相似文献   

19.
《物理通报》2005,(11):64-64
在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中心位置,藏匿着一个人肉眼无法看见的“超级黑洞”:它的直径与地球相当,质量却至少是太阳的40万倍.它“吞噬”周围的所有物质,连光也无法逃逸出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地面望远镜阵列,上海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成功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该黑洞的“射电照片”.  相似文献   

20.
发现新介子     
《物理通报》2005,(6):12-12
日本KEK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可能首次发现了一种“混血”介子.25年前科学家预言存在这种介子,它由一个胶子加上一个正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由于它的质量是3940MvE/C^2,所以这种介子现在被命名为Y39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