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IM)和沉积沉淀法(DP)制备了CeO2改性的Pd/Al2O3催化剂,以噻吩加氢脱硫为探针反应,在连续流动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硫性能,并运用XRD、H2吸附、NH3-TPD、FT-IR、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d/Al2O3催化剂相比,浸渍法制备的Pd-CeO2/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而沉积沉淀法制备的Pd-CeO2/Al2O3催化剂活性却降低.在Pd-CeO2/Al2O3催化剂中Cl-1与Pd、Ce3 发生作用形成Pd-Cl-1-Ce3 界面结构,这是催化剂活性提高的原因,同时Cl-1也削弱了Pd-Ce的结合作用,Pd-CeO2/Al2O3(IM)催化剂抗硫能力的提高是由于Ce3 对H2S的竞争吸附削弱了Pd-S键.而Pd-CeO2/Al2O3(DP)催化剂则是由于Pd-Ce的结合作用使Pd处于正电状态,避免了Pd-S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WP/γ-Al2O3催化剂负载方式对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γ-Al2O3为载体,分别采用机械混合法、共浸渍法、分步浸渍法和程序升温、高纯氢气还原无定型磷钨酸盐的方法,制备了活性组分为磷化钨,负载量为20%的WP/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对噻吩加氢脱硫(HDS)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负载方式对催化剂结构有一定影响,对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在低温时较明显。采用机械混合方式,先混合后还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其HDS活性比先还原后混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高;采用共浸渍和分步浸渍方式,通过焙烧所形成的催化剂其HDS活性分别比不经焙烧所形成的催化剂高或接近;浸渍焙烧所形成的催化剂其HDS活性远远高于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Ni2P/SBA-15催化剂的结构及加氢脱硫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硝酸镍为镍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用共浸渍法制备了含磷化镍前驱体的样品,然后在氢气流中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了Ni2P质量分数为5%-40%的Ni2P/SBA-15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噻吩和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在微型同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加氧脱硫(HDS)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Ni2P/SBA-15催化剂中SBA-15的介孔结构依然存在,活性组分Ni2P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但随Ni2P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均有明显减小.当反应温度为320℃时,Ni2P含量为15%-25%(w)的催化剂就具有很好的加氢脱硫催化性能;反应温度在360℃以上时,所有催化剂都具有优异的深度脱硫催化性能.Ni2P/SBA-15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HDS)主要以直接脱硫机理(DDS)进行.  相似文献   

4.
钴掺杂对碳化钼催化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oO3和CoMo混合氧化物为前驱体, 制备了碳化钼和碳化钼-钴催化剂, 采用XRD, BET, SEM和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Co掺杂对碳化钼催化剂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入适量的Co后制得的CoMo双金属混合氧化物为MoO3和CoMoO4的两相混合体, 经CH4/H2气氛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生成共生共存的Co-Mo2C, Co以金属细颗粒的形态均匀地分散在生成的Mo2C组分之间. 在共生过程中含Co物种的掺入可降低制备碳化钼所需要的还原碳化温度, 使制备的碳化钼颗粒变小, 比表面积增大, 表面Mo2+含量增多, 从而对碳化钼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Co的添加量以Co/Mo摩尔比为0.2左右较为适宜.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的Co-Mo2C共生共存体系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 好于由金属Co与Mo2C机械混合法制得的Co+Mo2C二相共存体系. 这表明当两个活性相共存时, 只有经过相互共生过程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裂解汽油中噻吩硫在Co-Mo/Al2O3上的催化加氢宏观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绝热管式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2.5MPa~3.9MPa、513K~655K、氢/裂解汽油摩尔比1.8~3.5和裂解汽油中噻吩、单甲基噻吩和双甲基噻吩质量分数为838×10-6、137×10-6~723×10-6和192×10-6~723×10-6下,对Co-Mo/Al2O3催化剂上裂解汽油催化加氢脱硫的宏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Powell优化法和Merson迭代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参数估值,建立了良好吻合实验数据的、裂解汽油催化加氢脱硫的幂函数型宏观动力学模型。噻吩、单甲基噻吩和双甲基噻吩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721、0.735和0.87,对应的加氢反应宏观活化能依次为70.0kJ·mol-1、67.9kJ·mol-1和59.9kJ·mol-1。各噻吩基硫的转化率均随反应压力的提高而增加,3.5MPa以上时,增加的趋势减缓;反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噻吩基硫转化率的增加;593K以上时,各硫化物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两种商用Al2O3为载体,制备了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Co-Mo/Al2O3,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透射-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载体物化性质对催化剂活性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羟基数量少和结晶程度高的载体与活性金属间相互作用减弱,促进了Mo物种的硫化还原,使MoS2片晶的尺寸和层数增加,且其硫化态催化剂上CoMoS活性位更多,CoMoS/MoS2比更大,因而显著提高了相应Co-Mo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对Co(Ni)-Mo/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富荣 《催化学报》1993,14(6):431-436
介绍了硫化Co-Mo/Al2O3催化剂的热处理方法及其结果。实验表明,硫化催化剂经热处理后,加氢脱硫活性明显增加,以塞吩转化率表示的催化活性随处理温度升高而变化,在450℃时观察到催化活性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8.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TiO2-Al2O3 复合氧化物为载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 Ni2P/TiO2-Al2O3 催化剂, 并用 X 射线衍射、N2 吸附脱附、红外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载体中 TiO2 含量、焙烧温度及其制备方法对 Ni2P/TiO2-Al2O3 催化剂上同时进行噻吩加氢脱硫和吡啶加氢脱氮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 Ni/P 摩尔比为 1/2 的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仅出现 Ni2P 物相; 当载体中 TiO2 的含量为 80%, 焙烧温度为 550 oC 时, Ni2P/TiO2-Al2O3 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的活性最高. 在 360 oC, 3.0 MPa, 氢/油体积比 500, 液时体积空速 2.0 h?1 的条件下, 噻吩和吡啶转化率分别为 61.3%和 64.4%.  相似文献   

9.
CeO2改性的Pd/Al2O3催化剂在加氢脱硫反应中的抗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勋  罗来涛  程新孙 《应用化学》2008,25(10):1181-0
采用浸渍法制备CeO2改性的Pd/Al2O3催化剂,以噻吩加氢脱硫为探针反应,考察了Pd/Al2O3 和Pd-CeO2/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硫性能,并运用CO吸附、FT-IR、TG等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表征了催化剂性质. 结果表明,Pd-CeO2/Al2O3催化剂比Pd /Al2O3催化剂具有较低的硫化度. 在连续反应中,Pd-CeO2/Al2O3催化剂的抗硫失活能力较强. CeO2的加入导致了Pd-S键能的减弱,在Pd-CeO2/Al2O3催化剂上H2S主要吸附在CeO2上而不是Pd原子上. Pd-CeO2/Al2O3抗硫能力的提高是由于Pd-Ce结合导致Pd缺电子状态,减少了Pd的硫化失活而引起. CeO2对H2S的竞争吸附造成与CeO2结合作用的Pd处于较低的H2S分压,减少了Pd失活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免预硫化的加氢脱硫MoNiP/Al2O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o-Ni-P-O浸渍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极性有机物如柠檬酸等,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一种不需预硫化和焙烧也具有较高加氢脱硫活性的MoNiP/Al2O3催化剂,并用N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柠檬酸的添加削弱了金属组分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金属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且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使催化剂在与含硫反应物料接触过程中自发硫化,从而有利于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Al2O3负载Pt单金属催化剂和负载Pt-Cu双金属催化剂,比较了二者不同还原温度对其催化CCl4氢化脱氯反应性能的影响。 单金属Pt催化剂上主要生成CHCl3,而双金属Pt-Cu催化剂上产物随催化剂制备时的还原温度不同而异,当催化剂经400 ℃用H2还原后产物主要为CHCl3,而当催化剂经800 ℃用H2还原后产物主要为CCl2CCl2。 由于CCl4氢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催化剂表面局部过热使得在反应中生成的C2等产物聚合结焦,覆盖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导致催化剂失活。 因此,通过加入甲醇作为稀释剂以带走部分反应热可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同时也降低了CHCl3的选择性,提高了CCl2CCl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热压烧结制备Al2O3/TiCN-0.2%Y2O3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Al2O3/TiCN-0.2%Y2O3复合陶瓷的结果, 较详细地介绍了试样成分、热压温度对试样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热压温度低于1650 ℃时, 各项力学性能随着热压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当热压温度为1650 ℃、压力为35 Mpa, 保温时间为30 min时, 其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及硬度分别达到它们的最大值1015 Mpa, 6.89 Mpa·m1/2和20.82 Mpa. 当热压温度高于1650 ℃时, 导致 TiCN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密度下降, 同时温度过高导致晶粒长大使力学性能下降. 显微结构分析表明 由于稀土Y2O3的加入, 生成少量的YAG相, 抑制了Al2O3和TiCN晶粒长大, 有助于提高含Y2O3的Al2O3/TiCN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TiCN颗粒弥散在Al2O3晶界处, 其晶粒尺寸在1 μm左右, 分布均匀, 相互交织, 抑制了晶粒生长, 从而起到增韧补强作用, 有利于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 从压痕裂纹尖端扩展情况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 基体与增强相多个晶粒构成裂纹桥联行为, 并可能形成裂纹偏转、分支与桥联的共存区, 主要起作用的是稀土强化TiCN颗粒弥散增韧机制, 将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从5.94提高到6.89 Mpa·m1/2.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辐射老化沉淀母液的方法,着重考察了沉淀方式对制备的CuO/ZnO/Al2O3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沉淀方式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影响较大,其活性顺序为分步沉淀法二>并流共沉淀法>分步沉淀法一>反加法>正加法。通过XRD、DTG、H2-TPR等表征分析表明,先并流沉淀Al(NO3)3溶液和Na2CO3溶液,再并流沉淀Cu(NO3)2-Zn(NO3)2混合溶液与剩下的Na2CO3溶液,然后微波辐射老化所制备前驱体中含有更多的绿铜锌矿 (Cu,Zn)5 (CO3)2(OH)6物相,焙烧后形成的CuO-ZnO协同作用强,且CuO分散性好,H2还原温度较低,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工业NiW/Al2O3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含硫模型化合物, 在高压滴流床反应装置中,考察了工业NiW/Al2O3催化剂(RN-10)的加氢脱硫(HDS)动力学规律,研究了氢分压(1.5 MPa~4.5 MPa)、氢油体积比(150~700)、液体质量空速(15 h-1~60 h-1)、反应温度(280 ℃~380 ℃)等对DBT的HDS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氢分压和氢油体积比较大时,两者变化对DBT的转化率基本无影响;温度对DBT的转化率影响较大,提高温度可有效提高DBT的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DBT转化率的增加逐渐变缓。采用2级平推流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温度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求得了不同温度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模型的相关系数>0.989。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RN-10催化剂在高反应温度区(>330 ℃)的DBT的HDS活化能明显低于较低温度时的活化能,分别为13.4 kJ/mol和121.4 kJ/mol。对于RN-10催化剂,不可单纯地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大幅度提高HDS转化率。  相似文献   

15.
CuO/Al2O3脱硫反应单颗粒模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氨再生CuO/Al2O3脱硫反应只发生在固体内外表面的CuO上这一特性,在粒子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氨再生CuO/Al2O3脱硫的单颗粒数学模型,并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CuO/Al2O3颗粒脱硫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将反应过程中CuO逐步变为CuSO4、孔隙率逐渐减小及气相SO2的有效扩散系数逐渐降低的现象用经验式De=α(1-x)b表达,从而使结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在颗粒模型中体现出来。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数值分析表明,孔扩散对CuO/Al2O3颗粒脱硫反应进程起重要作用,扩散活化能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Pt/Al2O3和Pt/CeO2/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活性,发现Pt/CeO2/Al2O3显示了比Pt/Al2O3更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用H2TPR,H2TPD,SEM和XRD等手段和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CeO2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MSI),这种作用促进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抑制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完全燃烧活性,提高了催化剂的部分氧化活性和选择性,避免了因催化剂床层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在反应过程中,CeO2通过促进水蒸气变换反应(WGSR)的进行使反应体系迅速达到平衡,提高了催化剂对H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微波辐射下,I2/Al2O3催化芳香醛和盐酸羟氨的无溶剂反应.一锅法合成了腈类化合物,产率80%~99%.  相似文献   

18.
The storage and reduction of nitrogen oxid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n efficient way to reduce NOx emission of lean-burn gasoline and diesel engines1-5. At present, NOx storage and reduction (NSR) catalysts based on Pt and Ba have been extensivel…  相似文献   

19.
A CuO/Al2O3 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the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uO/Al2O3 for the ozonation of acid red B (ARB)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studied,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rate was an indicator for catalytic activity evaluation. The effects of initial ARB concentration, solution pH, and different oxidative degradation systems on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ARB solution were studied. The CuO/Al2O3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N2 adsorption desorption test,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zero‐point charge (pHzpc).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pper species on the carrier were in the form of CuO and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carrier. CuO can increase the alkalinity of the Al2O3 surface, and the CuO/Al2O3 catalyst facilitates the decomposition of O3 into ·OH, 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the catalytic O3 oxidation degradation rea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simulated wastewater, the CuO/Al2O3 catalytic reaction still has a high COD removal rate. Alkaline solution was of benefit to catalyze the degradation of ARB solution. When the ARB solution pH = 8.93, the degradation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40 min, the COD removal rate reached 83.2%. The degradation react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hydroxyl radical (·OH) reaction.  相似文献   

20.
李玉玲  陈虹  曾兆森  王香善  史达清  屠树江 《有机化学》2005,25(7):846-849,i004
取代水杨醛与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达米酮)在KF/Al2O3催化下反应生成一系列苯并吡喃的衍生物.产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并通过X单晶衍射分析进一步证实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