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用两个热流变简单粘弹体的并联体系作为两相聚合物的粘弹模型,将先前的动态力学温度谱分析方法推广到两相聚合物中去.运用这种新方法从动态力学数据求出了PET/70PHB共聚物的双活化能,其中15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71.9kcal/mol,7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117.5koal/mol,这一数值与文献上PET/60PHB这个转变的活化能120kcal/mol相接近.文中还计算了共聚物在不同温度下的10s应力松弛模量,所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从静态应力松弛实验求材料准松弛时间谱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避开繁琐困难的函数求解过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从常规的静态应力松弛实验,直接求被测材料的松弛单元的表现松弛强度.主松弛时间τ0由单-MAXWELL模型求得,其他松弛时间分别约取为10-2·τ0,10-1·τ0,101·τ0,103·τ0。应力松弛万程取5参数模型,记为谱的强度ai(或Ai)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由最小二乘法确定.对一种天然橡胶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松弛曲线进行处理,回归值与原始实验值吻合良好,不同温度下的松弛单元对总松弛的贡献,反映出温度对松弛过程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其相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行为所采用的常规研究方法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而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其理论依据是:对具有临界相行为(LCST、UCST)或微相分离行为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在小应变状态下的动态流变行为对体系在相分离过程中形态和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极其敏感,非均相结构的产生使体系在长时松弛区域表现出与均相聚合物体系不同的粘弹松弛行为,即弹性显著增加、松弛时问明显增长以及时-温叠加原理失效,偏离经典的线性粘弹理论模型。本文综述了用Han曲线、Cole-Cole曲线、时-温叠加失效和G′-T曲线等动态流变学方法对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对新型两亲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六烷磺酸(AMC_(16)S),及其两亲聚合物PAMC_(16)S在空气-水界面上形成单层膜的特点进行了研究。AMC_(16)S可通过在亚相中添加Ca~(2+)或Cd~(2+)等多价阳离子在界面上原位生成不溶性磺酸盐的方法获得满意的成膜行为。PAMC_(16)S不溶于水,可直接成膜。发现,PAMC_(16)S的成膜行为与亚相的性质明显相关。纯水亚相下PAMC_(16)S的极限单体链节面积较大,如亚相含有Ca~(2+)或Cd~(2+),极限面积明显缩小,说明烷基碳氢链的排列趋向紧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