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现行教学参考书中,关于络合滴定中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判断条件的论述,大抵是以log(c·K'_(MY))≥6为单一离子被准确滴定的界限;以△log K_(MY)≥ 6 作为混合离子可以连续滴定的判断标准。由于这些判断都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pM=±0.2,TE=±0.1%,C=10~(-2)M时)导出的,因此条件一变,标准亦随之而变。为了作出准确的判断,又  相似文献   

2.
刘少英 《大学化学》1990,5(2):50-51
能否总结出一个公式,使之适合于各种定量分析滴定方法和各种类型反应的终点误差的计算呢?笔者受到文献[3-5]的启发认为:任何一种容量分析方法,终点误差的大小都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反应的完全程度,②指示剂引起终点和等当点的偏离程度.反应的完全程度可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容量分析的准确度,首先要考虑的是减小终点误差。终点误差是由于终点与等当点不一致所引起,当然与指示剂选择是否恰当有关。但更基本的因素是滴定体系本身的情况——化学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要减小终点误差,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同时考虑。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对于终点误差的种种错误认识,归纳起来不外是:不顾及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度,将注意力集中于寻找指示剂上;忽略指示剂的选择,将等当点时未起反应的被测物的百分数误认为是终点误差。  相似文献   

4.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公式和误差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的讨论较多。Hulanniki导出的终点误差公式是以滴定剂O_T的克式量电位E_T~(0’)被滴定物质R_x的克式量电位E_T~(0’)和滴定终点电位E_(end)表示的,对于这一氧化还原反应,其表达式为上式只适用于两个半反应都是对称电偶的情况。赵藻藩和王洪英讨论了一个半反应是不对称电偶时的终点误差公式,在此基础上,刘道杰等又讨论了两个半反应都是不对称电偶时的终点误差公式。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很复杂,这也许是给分析化学教学和实际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通用的滴定终点误差公式,考虑了副反应的影响,也适用于非水滴定。可用于判断准确滴定的可能性或分步滴定的可行性,选择指示剂的用量和确定最佳分析条件等。  相似文献   

6.
多元酸碱分级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现行判据的不可靠性在判断多元酸碱分级滴定的可行性时 ,现行文献 [1~ 4] 常采用 Δp K≥ 4 (或 Δp K≥ 5)、c0 Kn≥1 0 -8为判据标准。认为当 Δp K≥ 4时 ,可使分级滴定的结果满足 :误差 | TE|≤ 1 % ,滴定突跃 | J|≥0 .4 0 (目标 ) ;当 Δp K≥ 5时 ,可使分级滴定的结果满足 :误差 | TE|≤ 0 .5% ,滴定突跃 | J|≥ 0 .6 0(目标 ′)。当 c0 Kn≥ 1 0 -8时 ,可使最后一级 (总量 )滴定的结果满足 :| TE|≤ 0 .2 %且 | J|≥ 0 .6 0或 | TE|≤ 0 .1 %且 | J|≥ 0 .4 0 (目标 )。1 .1 上述标准并非达到滴定目标的充要条件计…  相似文献   

7.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有指示剂存在时的终点误差公式,通过与Ringbom公式相比较,说明后者不能在有指示剂的情况下无条件地推广,否则会导致经常性的错误。本文还揭示了现行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理论的缺陷,提出新的终点误差理论,指示剂理论和校正终点的误差理论模型,推导了相应的表达式,设计了实验方法,用以提高有指示剂存在时络合滴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氧化还原滴定可行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运清 《大学化学》1991,6(1):18-21
一、问题的提出从平衡的观点考虑,判断一氧化还原反应可否用于滴定分析法,是从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出发,用反应体系的log K′或△E~(0′)值大小来判断的。由于反应类型不同,为达到一定反应完全程度,对log K′或△E~(0′)值的要求也不同。现行分析化学教材一般只讨论对称氧化还原电对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络合滴定中的指示剂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络合滴定一种浓度较高的金属离子时,如果有敏锐的终点和很小的滴定误差,当这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尽管其K'_(MY)C_M仍相当大,存在终点敏锐度下降和滴定误差上升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指示剂金属离子络合物与EDTA金属离子络合物存在竞争平衡。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浓度为10~(-5)~10~(-6)M,则当C_M小于10~(-3)~10~(-4)M时,此种竞争平衡已经影响到终点的敏锐度,也影响到滴定误差。下面我们讨论指示剂对变色敏锐度和滴定误差的影响及其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滴定分析的终点误差随待测物浓度、反应平衡常数这两个因素变化的准确规律,推导了有别于林邦终点误差公式的终点误差计算式,根据该式可以判断每个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合在配位滴定分析和酸碱滴定分析的具体应用,结果发现:这两个因素其大小的变化不会一定导致终点误差绝对值的单调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克安 《大学化学》1993,8(1):15-18
分析化学教科书中,对多元酸能否分步滴定都给出了判据。以二元酸的分步滴定为例,当△pK_a≥5,c_aK_(a_1)≥10~8,△pH=±0.3时,滴定误差|TE|≤0.5%。基于A.Ringbom误差公式导出的这一判据被广泛的采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曾有人对此提出了疑向:(1)在c_aK_a≥10~(-8)的前提下,分步滴定的准确度是否仅决定于△pK_a,而与被滴酸的浓度大小无关?(2)c_aK_(a_1)≥10~(-8),是一元酸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对一元酸准确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1%,而多元酸分步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5%。所以分步滴定中仍要求c_aK_(a_1)≥10~(-8)是否合理?本文拟从滴定过程的质子条件出发,导出计算分步滴定误差的精确算式,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得到分步滴定的确切条件,同时引用浓度对数图对此条件作出直观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个络合滴定终点误差公式,计算简便,结果准确。公式如下: TE(%)=(K′_(MIn)/(K′_(MY)-1/C_M~(ep)K′_(MIn))×10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造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度,从而逐步建立统一的滴定分析标度计算式,提出了相对电子浓度Re-的概念,基于此发展了以p Re-为监测标度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新理论。该理论描述了氧化还原半反应的平衡,推导了氧化还原滴定标度p Re-的计算通式,探索了该标度在滴定过程中的一般变化规律,重新梳理了指示剂的指示原理。以Ce4+滴定Fe3+溶液为例,演绎了如何简单绘制滴定曲线、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判断可否直接准确滴定,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平衡常数Kτ?’的大小对滴定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 2 (四氮唑偶氮 ) 5 二乙氨基苯甲酸 (TTZDBA)作为络合滴定钴的指示剂的分析性能。在pH值为 7.0的NH3 ·H2 O -NH4Ac缓冲溶液中 ,加入 5滴TTZDBA作指示剂 ,用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滴定终点溶液的颜色变化敏锐 ,由紫红色变为亮橙色。将该方法用于试剂和钴基合金样品中钴的测定 ,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RSD(n =6 )为 0 .38%~ 1.5 2 %。  相似文献   

15.
多元弱酸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一直是酸碱滴定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基于分布分数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分析化学教材中有关探讨磷酸分步滴定的某些错误结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滴定突跃大小的计算,对多元弱酸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若人眼判断滴定终点时有±0.2pH的不确定性时,滴定误差控制在0.5%,强碱滴定多元弱酸时,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是:Kai/Ka(i+1)≥105.0;cKai≥10-8.7。  相似文献   

16.
佟玲  田应朝 《大学化学》1990,5(5):31-36
终点误差是分析化学教学中滴定分析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对此均有讨论.本文从终点误差的定义出发,根据反应的摩尔比关系,导出计算终点误差的通式,并结合终点时的物料平衡与电荷平衡关系,导出不同类型滴定反应的终点误差计算式,同时讨论该误差公式在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络合滴定中的应用.这些公式较一般的分析化学教材所采用的公式更加容易理解和便于计算,虽然不能包括全部滴定分析误差的计算,但具有较大的普遍性.由于公式是根据反应的摩尔比关系而不是当量关系导出,  相似文献   

17.
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了室温离子液体(Omim·Tf2N)与1,2-二氯乙烷(DCE)混合溶液/水界面上的电子转移反应. 在保持共同离子(Tf2N-)的浓度比恒定及异相电子转移反应由界面电势差所决定的条件下, 研究了离子液体和DCE混合溶液中二茂铁(Fc)与水相中亚铁氰化钾[K4Fe(CN)6]之间异相电子转移反应. 探讨了混合溶液中离子液体的体积分数(xRTIL)的变化对混合溶液/水界面上电子转移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xRTIL的减小(从1减小到0.1), Fc在混合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单调递增(从2.730×10-7 cm2·s-1增加到9.131×10-6 cm2·s-1); 而异相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k)则先逐渐减小(从8.0 mol-1·cm·s-1减小到0.32 mol-1·cm·s-1), 之后又略有增大(从0.32 mol-1·cm·s-1增大到0.48 mol-1·cm·s-1). 对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8.
H2O2-Fe(Ⅲ)-酸性铬蓝K催化体系测定超痕量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盐酸介质中以酸性铬蓝K为指示剂,以 H2O2 为氧化剂,在 2,2′-联吡啶活化下 Fe(Ⅲ) 加速反应,考察了影响反应速度的最佳条件,探讨了反应机理,反应表观活化能为 87.9 kJ.mol-1,反应的表观速率方程是 dcACBK/dt=kcACBK·cH2O2·c2H+·cbipy·cFe(Ⅲ),方法对 Fe(Ⅲ) 的检出限是 8×10-11 g/mL,测定范围是 0.00~50 μg/10 L,已用于 A.R 级氢氧化钾、A.R 级盐酸及水体样品中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铜的EDTA络合滴定,如用二甲酚橙(XO)为指示剂,因铜(Ⅱ)对指示剂产生僵化作用,终点颜色改变很慢,不能进行直接滴定,常用反滴法。如在溶液中预先加入邻菲罗啉(Phen),形成Cu-Phen-XO三元络合物,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而且终点突跃明显,颜色改变迅速。在此基础上,试验拟定了矿石及铜合金中铜和锌的连续络合滴定法。试验证明,Cu-XO络合物的吸收峰在570纳米,Cu-Phen-XO络合物吸收峰在580纳米,两种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差别很大。当[Cu~(2+)]和[XO]各为2×10~(-5)M时,[Phen]在(2~6)×10~(-5)M范围内,指示剂变色时间都在4秒以内。但Phen量较大  相似文献   

20.
四水二异烟酸锌(Ⅱ)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禹良才  梁宏  周春山  陈振锋 《合成化学》2005,13(5):504-506,509
在水热条件下,吡啶-4-甲醛与Zn(ClO4)·6H2O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Zn(C6H4O2N)2(H2O)4].在193 K,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该化合物重新进行了结构表征,得到更高精确度的数据.该化合物分子是中心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