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对汉茂陵、唐乾陵风景区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48项指标统计分析,以及应用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结果汉唐帝陵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结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其程度的重要途径。开展帝王陵园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态度的调查研究,旨在正确认识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使以汉唐帝陵为依托的汉、唐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研究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就业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等方面,尝试进行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为当地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加强旅游环境管理以及进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梳理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该研究体系主要由居民感知维度与内容、感知差异及其判别指标分析、居民群体和类型划分、居民感知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居民社区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感知、居民感知与旅游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等构成.针对古村落旅游地分析认为,社区旅游是促进古村落社区发展能力和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古村落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作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古村落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相似文献   

4.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防城港金滩和白浪滩居民为样本,将地方感、旅游成本、旅游利益作为居民的主要感知因素,以满意度为中介,构建了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模型,实证考察了居民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居民的地方感知对其满意度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与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对选取、评估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宝鸡市金台区胜利村北坡农家乐社区为例,研究乡村民俗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揭示居民旅游感知规律,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来取得资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目前带给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是有限的,居民对社区环境变化态度积极,对社会-文化感知态度是多元化的。结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会对社区居民产生全面影响,居民旅游感知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管理者、开发者及研究者应该对旅游感知高度重视。北坡农家乐社区旅游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管理、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其郊外的什川镇长坡村为例,对城乡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之一;(2)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在个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乡居民对旅游的态度;(3)乡村旅游地居民和城市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基本上持有积极的态度.尤其是乡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他们对发展旅游抱有希望的态度,甚至渴望发展旅游;(4)在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相互感知与态度方面,城市居民不欢迎农村居民来当地旅游,乡村居民则对城市居民到当地旅游表示很欢迎.这样会造成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心里上的抗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西递、周庄为典型案例就传统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正面影响的感知强烈并趋于一致,但对旅游负面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矛盾不一,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也很明显。分析认为,传统古民居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十分突出,但旅游发展也推动或加速了古民居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研究证实了由于古民居的生态脆弱和旅游容量有限,其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高度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8.
以车耳营民俗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分析乡村旅游效应问题.结果表明:根据SPSS分类结果将该地区认知类型划分为典型积极型(I组、II组)、退却型(IV组、V组)、冷漠(VI组),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85.56%、10.60%、1.92%.其中,积极性认知类型组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旅游影响,退却型认知类型组没有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对旅游影响体会不深刻,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影响完全否定或者极度夸张.从不同认知类型组看,积极型认知类型组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资源环境效应持肯定态度,而对道德文化效应和生存环境效应持中立态度;冷却型认知类型组认为旅游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旅游区居民自身经济状况未得到改善,对社会文化效应持中立态度,而对道德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效应感知强烈;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均持否定态度.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感知水平的影响表现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和"是否本地人口"是影响旅游经济效应感知层次的的关键因子,"家庭人均年收入"、"性别"、"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对居民感知旅游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利平 《山西科技》2010,25(2):23-24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做出了一些尝试。目前,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研究较少,大致可分为理论引入、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类型、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感知和态度差异的居民群体聚类研究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集聚,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地区域逐步扩大,政府对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物质型资源较多、交通不便、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进程的良性发展。本文以"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影响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的因素,提出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集聚,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地区域逐步扩大,政府对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物质型资源较多、交通不便、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进程的良性发展.本文以“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影响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的因素,提出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国内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感知是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国内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进展,从旅游地类型、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相关解释理论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同里镇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同里镇居民基本特征、经济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和英语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进行了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工作、属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为同里镇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村与城市社区居民灾害感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居民对灾害的感知程度,并为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的方法.结果 79.41%的被采访者有过1-2次的受灾经历;在灾害信息的获取渠道中,乡村居民有94%首选的都是电视新闻或节目,有55.88%的被采访者通过广播或村委会通知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选择广播和报纸杂志的频数为36.84%;在灾害发生时,79.41%乡村居民第一时间选择迅速到附近安全地点避难,2.94%的人选择等待政府安排,而城市有58.42%居民等待政府安排,7.99%留在家中;灾害发生后,乡村居民有55.88%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灾情,而城市居民只有23.68%对政府要求救助,城市居民有65.79%的被调查者选择自行迁移和自主解决避灾和损失补偿.结论 乡村居民认为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城市居民则关注灾害所带来的工作、生活上的不方便;乡村居民更倾向于灾害成因的自然侧面,而城市居民则倾向于灾害成因的人为方面;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灾害信息荻取渠道均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为主,但是乡村居民对村委会、学校等传播信息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城市居民;面对灾害,城乡居民都倾向于自主避难,但是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度明显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16.
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居民主体与感知内容、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研究感知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对中外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评述,提出今后我国的相关研究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注重背景分析和整体把握,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尤其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加强跨区域、跨时间的不同阶段的旅游地比较研究以及对不同旅游者,旅游类型的感知分类与比较研究,从而在深化旅游理论研究的同时,促进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型文艺节事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亦是一个地区塑造形象、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文化经济因素.本文针对芜湖市举办的多个著名大型文艺节事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就被访居民对芜湖市大型文艺节事活动的影响、组织质量、发展前景的感知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有关大型文艺节事活动居民感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中小型城市举办大型文艺节事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传播学、营销学、文化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通过文化创意视角,理论整合武术文化景观的品牌化这一综合现实问题.对武术文化景观体系实现品牌化战略,必须强化和整合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开发、武术文化节事传播与演艺营销、武术文化旅游地与大众休闲形象塑造等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运用居民感知研究方法对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的变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建筑景观保护.基于对九寨沟树正寨的实地问卷和深入访谈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的认知程度和感知强度,并借助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功能,对建筑景观整体印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感知分析.感知结果显示,影响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总体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整体结构和自然和谐度;同时,居民认为藏寨建筑的外墙装饰、室内装饰、使用功能改变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表现.研究指出居民感知应该成为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保护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居民态度应该反映在民居建筑景观保护的规划中.  相似文献   

20.
当地居民作为旅游重大事件举办的重要参与者和潜在旅游者,其对旅游重大事件的感知态度与期望,对旅游重大事件的成功举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以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的感知态度与期望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可能影响的感知态度与期望的关系,进行旅游重大事件的居民感知态度与期望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