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含油污泥的组成特点 ,利用矿物油的焦化反应机理 ,以自然干化含油污泥为原料 ,利用自行设计的焦化反应装置对含油污泥进行焦化处理 ,获取了大量的试验数据。通过系统分析 ,确定出利用焦化法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如下 :反应时间为 60min ,反应温度为 490℃ ,反应压力为常压。在此条件下 ,液相产品的收率为88 2 3 % ,产品主要为汽油、柴油和蜡油。对该工艺进行了工业化经济核算 ,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实施确立了可行基础  相似文献   

2.
含油污泥焦化处理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含油污泥的组成特点,利用矿物油的焦化反应机理,以自然干化含油污泥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的焦化反应装置对含油污泥进行焦化处理,获取了大量的试验数据.通过系统分析,确定出利用焦化法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490 ℃,反应压力为常压.在此条件下,液相产品的收率为88.23%,产品主要为汽油、柴油和蜡油.对该工艺进行了工业化经济核算,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实施确立了可行基础.  相似文献   

3.
含油污泥处理工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油田含油污泥中油、泥乳化状态好、相互附着力较强、油泥相对比重较小的特征,采用破乳脱油处理技术路线,利用具有破乳功能的化学表活剂使含油污泥破乳,降低油-泥的粘度,减小油-泥间的附着力,使原油与污泥中无机固形物之间解吸附并聚结上浮,从而达到减少污泥中污油含量的工艺目的.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摸索了一套工艺运行参数,处理后的污泥含油量降至1%以下,原油回收率>90%,脱水后污泥含水率≤75%.  相似文献   

4.
新型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分析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污泥是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综述国内外含油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优缺点,并结合现有含油的处理技术,探索了新型的处理技术:微波—膜组合处理技术,为含油污泥的处理开辟了更加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含油污泥处理方式中存在处理不彻底、资源浪费等缺点,开展含油污泥气化试验研究。在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处理的同时回收H2、CO等CH4等可燃气,试验采用水蒸气作为气化剂,在水平管式炉上研究气化温度为600、700、800和900℃,水蒸气与含油污泥质量比(rHO)为0.1、0.3和0.5时含油污泥气化反应特性和产物性质。结果表明:气化温度和rHO提高有利于含油污泥气化产氢;当气化温度900℃、rHO为0.3时,8 g含油污泥的产氢量最高达到388.02 mL/min,在产生气体中占比达76%。  相似文献   

6.
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泥脱水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石油醚对其进行油水分离处理,真空抽滤后,测试滤饼的含水率,以含水率作为判别指标.探究生物质、臭氧和超声调理3种方式,单一及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单一调理最佳参数,先进行臭氧化,臭氧的最佳投加量为0.1g/g,滤饼含水率为82.45%;再进行超声处理,28kHz时间超声波作用最佳为2min,滤饼含水率为74.61%;生物质与污泥干物质量比为2.5%时,滤饼含水率为62.7%;复合调理参数为臭氧投加量0.1g/g,超声波时间2min,生物质与污泥干质比为2%时,滤饼的含水率达到59.76%.复合调理效果优于单一调理,调理后污泥能够自持燃烧.  相似文献   

7.
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原油储罐、炼油厂污水处理单元和落地原油。由于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亟需有效处理。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发现都不是很成功。介绍了一种新的处理含油污泥的技术—电动力学技术,将其应用于含油污泥的处理,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而且环境友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焚烧和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的情况,采用沉淀、收油、固化、添加助燃剂等处理方法,利用河南油田现有的燃煤锅炉对其进行焚烧.使用该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对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燃煤锅炉成本,实现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燃烧烟气检测结果表明:与煤单独燃烧时相比,处理后的含油污泥与煤共同燃烧SO2的质量浓度从410mg/m3左右降为88mg/m3左右,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从62.5410mg/m3左右下降为21.1410mg/m3左右,烟尘质量浓度从45mg/m3左右上升到126mg/m3左右,但都能满足环保要求.燃烧后固体废弃物的浸出液检测结果表明:COD、硫化物、石油类都达到国家二类排放标准.节约燃煤15%~17%.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原油田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根据高分子理论化学和橡胶工程理论,论证了油田含油污泥开发含油橡胶填料剂的理论基础。经粉体加工,将含油污泥制备成实验用橡胶填料剂,通过橡胶工程实验及产品测试,得出,采用含油污泥制备的橡胶填料剂时,橡胶制品性能与污泥是否洗盐没有明显相关性,且污泥组成的不均一性不会明显影响橡胶品质;与正在使用的普通碳酸钙和纳米碳酸钙填料剂相比,含油污泥制备的填料剂对橡胶制品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分散性、橡胶网状分子的交联性、磨耗、回弹性等方面,较普通碳酸钙和纳米碳酸钙的填充效果稍优,证明该项研究成果能将废弃含油污泥无害化,既有技术和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环保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对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回收的同时降低其产生量与最终处置难度,采用调质 三相分离工艺进行减量化处理。研究了破乳剂与絮凝剂种类与用量,加热温度、离心转速与离心时间3个工艺参数对油田清罐底泥和炼厂污水处理厂底泥的减量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破乳剂与絮凝剂的最佳组合为P-A(1%)+ CPAM(1.5%),加热温度、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分别不低于80 ℃、4 000 r/min和10 min,分离后出泥中的含固率可超过40%。  相似文献   

11.
集输罐底油泥的热碱水清洗-气浮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含油量为30.2%的胜利油田郝现联合站集输罐底的油泥中原油的回收及污染治理问题,提出了热碱水洗涤-气浮三相分离处理技术。考察了洗脱过程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碱的质量分数为2%,碱与油泥体积比为3:1,70℃时搅拌洗涤10min,气浮分离15min的条件下,脱油率可达94.3%。热碱水可循环使用,脱除的原油经精馏处理可回收,脱油后底泥中残余的石油类含量低于1%,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5。处理药剂成本低,有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太钢热连轧污泥改造前后的对比,用数据说明了采用厢式隔膜压榨压滤机及其相关工艺处理含油污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利用光照培养箱栽培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含油污泥对小麦、绿豆和黄豆的出芽和幼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油量的污泥抑制作物的出芽,而对绿豆影响较小,比对照样本低5%,中低浓度的含油污泥对绿豆和出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黄豆的抑制作用最大,高浓度时所有黄豆幼苗死亡;低浓度的含油污泥对绿豆、小麦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含油污泥浓度高时,对三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含油污泥对黄豆出芽率和幼苗生长率影响最明显,将直接影响黄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含油污泥与煤共热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分别对含油污泥、煤及其混合试样在氩气气氛下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含油污泥、煤及其混合燃料的热解机理,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确定了其表观活化能、频率因子和质量平均活化能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含油污泥与煤的热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的热解反应十分复杂;在混合试样的热解过程中,含油污泥与煤在200~700℃基本保持各自的热解特性,在700℃以上发生热解的协同作用,含油污泥-煤混合燃料热解温度范围增大;各试样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计算结果与上述结论吻合;混合试样的质量平均活化能比含油污泥和煤单一组分的都低,含油污泥与煤的混合热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2种组分的互补和促进,获得了一种热解性能更好的燃料.  相似文献   

15.
含聚油泥微波热解强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聚油泥微波焚烧残渣作为微波吸收剂加入到含聚油泥中,研究焚烧残渣对含聚油泥的微波热解过程的强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作用下,微波吸收剂的加入对热处理过程特征没有影响,依然分为快速升温、微波干化、烃类物质微波蒸发、微波热解和微波焚烧5个阶段。但是,微波吸收剂的加入能够加速油泥的微波热解过程,当微波吸收剂的加入量为原料的3%时,能够有效的缩短微波热解过程时间近80%,缩短了整个微波热处理过程时间近3/5左右;而当加入量为5%时,微波热解过程时间缩短了约90%,进而整个微波热处理过程时间缩短了2/3,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随着微波吸收剂添加量的增加,油泥微波热处理产物冷凝回收液和不凝气的生成速率曲线的基本特征保持不变。然而,随着微波吸收剂的增多,油品的回收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吸收剂添加量达到3.0%左右时,油品的回收率最高,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朱喜礼  王宾 《河南科学》2004,22(3):407-410
通过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回流比系统的分析,深入讨论了Xr=(106/SVI)×r的作用和如何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提出了临界回流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给出了回流比与倍率系数的关系曲线,并对曲线的生产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