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有助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在恰当比例时,能基本保持其表面活性;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容易形成接近“理想”的混合胶团;恒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时,随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溶液的浊点也增加;超过临界胶团浓度后浊点下降。  相似文献   

2.
刘尔嘉  杨海峰  齐耀春 《色谱》1989,7(6):364-366
聚氧乙烯化脂肪醇RO(CH_2CH_2O)nH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其性能与结构关系密切。目前,测定烷基R的链长分布多用化学降解一色谱法,手续繁琐费时。测定n值可用化学法或核磁共振法,但须已知烷基的平均链长。本文采用裂解色谱(PGC)法测定该类化合物的环氧乙烷乎均  相似文献   

3.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高稳定性囊泡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峰  付宏兰  何潇  黄建滨 《化学学报》2003,61(9):1399-1404
对总浓度为0.01 mol/L,摩尔比为2: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溴化十二烷基三乙 铵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形成的囊泡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体系 形成的囊泡在长放置(5个月)后依然存在。在加入较大量的无机盐(0.15 mol/L NaBr)、较大幅度pH变化(pH = 2~12)、温度变化(从80 ℃到-22 ℃)情况下 体系中的囊泡依然呈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非水溶剂乙醇(100%)中这类正负离子 表面活性剂仍然可以形成囊泡。  相似文献   

4.
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无机电解质KBr存在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硫酸钠(SDES)水溶液中胶束的生长和结构。通过测量体系的稳态剪切粘度(η)和应力(σ)关系,得到零剪切粘度(η0)、复合粘度(|η^*|)、动态模量[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平台模量(G0)、结构松驰时间(τ)等流变学参数,并应用Cox-Merz规则和Cole-Cole图,发现在SDES/KBr体系中可以形成蠕虫状胶束网络结构,体系为假塑性流体,偏离Maxwell模型,具有非线性粘弹性,没有单一的结构松驰时间。  相似文献   

5.
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无机电解质KBr存在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硫酸钠(SDES)水溶液中胶束的生长和结构。通过测量体系的稳态剪切粘度(η)和应力(σ)关系,得到零剪切粘度(η0)、复合粘度(|η^*|)、动态模量[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平台模量(G0)、结构松驰时间(τ)等流变学参数,并应用Cox-Merz规则和Cole-Cole图,发现在SDES/KBr体系中可以形成蠕虫状胶束网络结构,体系为假塑性流体,偏离Maxwell模型,具有非线性粘弹性,没有单一的结构松驰时间。  相似文献   

6.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延青  郝力生 《化学进展》2007,19(9):1291-1300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由于其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头基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具有强协同效应和高表面活性,在水溶液中可形成丰富的微观结构,表现出复杂的相行为。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在表面(界面)性质,囊泡的制备及稳定性,虫状胶束的生成和性质,双水相系统的性质及其在萃取方面的应用,拟相分离模型、热力学胞腔模型、分子热力学模型及分子模拟等理论研究和作为模板合成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于双水相系统的研究,指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生成的相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烷基(C8,C12,C14)三甲基溴化铵、烷基(C12,C14)溴化吡啶与烷基(C8,C12)硫酸钠混合体系溶致液晶形成的条件与结构的变化.在高浓度的水溶液中,随着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接近于1,液晶结构由六角相过渡为层状相.表面活性剂非极性链长改变,对相行为影响显著,短碳链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等摩尔比时,体系为层状液晶或立方液晶为主,夹杂少许沉淀.随碳链增长,两类表面活性剂间的静电吸引效果表现为生成沉淀的摩尔比例范围变宽,沉淀量增多,共存的液晶相减少,甚至消失.若只改变正离子的极性头基,季胺盐比吡啶盐与烷基硫酸盐的作用要强,形成不溶物的混合摩尔比例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8.
基于旋转异构态近似模型 ,用半经验势函数计算了聚氧乙烯 (POE)链在三级相互作用下构象能 ,并用三级相互作用近似下的统计权重矩阵方法计算了POE链的特征比、偶极矩比等构象性质 .结果表明 ,当考虑了三级相互作用时 ,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符合得比较好 ,与由二级相互作用近似得到的结果相比 ,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莹  陈莉  肖进新  马季铭 《化学学报》2004,62(16):1491-1494
一般认为无机盐对等链长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摩尔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通过测定等摩尔癸基三乙基溴化铵和癸烷磺酸钠混合体系在卤化钠(NaX,X=F-,Cl-,Br-,I-)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发现高浓度的无机盐具有明显影响,使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降低,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升高.无机盐的影响程度随NaX中X的离子半径增加而增大.可通过无机反离子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头基之间吸引作用的"屏蔽"及"盐析"作用对结果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王晨  陈新远  朱湛  肖进新 《化学学报》2009,67(13):1425-1429
研究了阳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烷基溴化铵[C12H25N(CnH2n+1)3Br, n=1, 2, 3, 4]和阳离子碳氟表面活性剂F[CF(CF3)CF2O]2CF(CF3)CONH(CH2)3N(C2H5)2CH3I (FCI-2)分别与中性高聚物聚氧乙烯(PEO, 分子量20000)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三嵌段共聚物[(EO)76(PO)29(EO)76, F68]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用的碳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PEO和F68均无相互作用, 但碳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FCI-2与PEO和F68均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而且F68与FCI-2的相互作用强于PEO与FCI-2体系. 结果也初步表明碳氟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的相互作用强于碳氢表面活性剂-高聚物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棒-球转变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的棒-球转变模型,认为在溶液浓度较高时,随浓度进一步增大,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经历了一个长棒变短、短棒变为球状的转变过程,并通过混合胶团溶液的相行为、光散射及流变性质测定等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对于羧酸钠-季铵盐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I. C_9COONa-C_(10)NMBr及ⅡC_(11)C-OONa-C_8NMBr)的荧光探针研究揭示出: 表面活性剂胶团与囊泡形态的微极性相同, 但微粘度有显著差别(囊泡大于胶团). 体系Ⅰ在超声处理前后有不同的微粘度进一步说明胶团超声分散再自组合成囊泡的结果. 自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得出体系Ⅰ的较大胶团聚集数表明此混合胶团为长棒状.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酰胺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粘度和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研究了PAM与R12SO3Na-R11COONa混合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AM可与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复合物,从而使体系表现出典型聚电解质的粘度行为。可能的机理是,以疏水力形成的R12SO3^-—R11COOH(Na)预胶束或二聚体通过PAM-R11COOH间的氢键力相结合。进而使大分子链上带有大量负电荷,静电斥力引起大分子链伸展,因而产生电粘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甲酰胺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序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羧酸钠与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1混合体系的研究表明:常温下各体系在不同比例甲酰胺(FA)/水混合溶剂中,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均有明显的转折点,显示了混合体系中胶团的存在.实验中发现随混合溶剂中FA比例增加,各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cmc)增大.在较高温度下发现在甲酰胺中亦存在着因胶团形成而产生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γ-logc)曲线的转折点,利用相分离模型对体系胶团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并探讨了FA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苄泽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58、Brij76、Brij78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研究了复配体系的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降低表面张力能力3种增效作用,并结合复配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时,Brij76/CTAB体系增效作用最强;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时,Brij58/SDS复配体系增效作用最强,而且苄泽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碳氢与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胶团与囊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氢与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胶团与囊泡形成丁慧君,戴群英,张兰辉,赵国玺(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北京,100871)关键词囊泡,表面活性剂,胶团形成,负离子结合度,表面活性利用结构简单的表面活性剂代替生物膦脂形成人工囊泡的研究正受到普遍关注[1...  相似文献   

17.
袁伟  刘昉  张昭 《无机化学学报》2013,29(4):803-809
用六水合硝酸镍为镍源,尿素为沉淀剂,以少量的复合表面活性剂(SDS/P123,CTAB/P123,CTBA/SDS)为模板水热制备了介孔氧化镍。分别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谱等对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以复合表面活性剂SDS/P123为模板制备的介孔氧化镍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和比电容,且当SDS/P123质量比为2:1时,所制备的氧化镍比表面积、孔径和比电容分别为209 m2.g-1,0.407 cm3.g-1,265 F.g-1。  相似文献   

18.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0 mmol·kg-1之间时,有浅蓝色的稀溶液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由浅蓝色溶液转化成透明的粘弹性溶液,同时聚集态从囊泡转变成长的蠕虫状胶束,且开始转化的温度随溶液中3M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利用流变温度扫描和电导率测定对此转变进行了验证。定性解释这个转化是因为在高温下吸附的3MS分子从囊泡上解吸被溶解到水相中。  相似文献   

19.
Mixtures of dioctadec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ODAC) cationic vesicle dispersions with aqueous micelle solutions of the anionic sodium cholate (NaC) were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urbidity and light scattering.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investigated (constant 1.0 mM DODAC and varying NaC concentration up to 4 mM), vesicle → micelle → aggregate transitions were observed. The turbidity of DODAC/NaC/water depends on time and NaC/DODAB molar concentration ratio R. At equilibrium, turbidity initially decreases smoothly with R to a low value (owing to the vesicle–micelle transition) when R = 0.5–0.8 and then increases steeply to a high value (owing to the micelle–aggregate transition) when R = 0.9–1.0. DSC thermograms exhibit a single and sharp endothermic peak at Tm ≈ 49 °C,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neat DODAC vesicles in water. Upon addition of NaC, Tm initially decreases to vanish around R = 0.5, and the main transition peak broadens as R increases. For R > 1.0 two new (endo- and exothermic) peaks appear at lower temperatures indicating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ggregates since the dispersion is turbid. All samples are non-birefringent.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data indicate that both DODAC and DODAC/NaC dispersions are highly polydisperse, and that the mean size of the aggregates tends to decrease as R incr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