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物理学会与《现代物理知识》联合举办“诺贝尔物理学奖110年知识竞答”活动期间, “走近诺贝尔奖”专题展览恰巧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笔者作为科技馆辅导员, 既积极参加了知识竞答活动, 也认真参观了“走近诺贝尔奖”专题展览。  相似文献   

2.
 据《科技日报》报道:乌克兰政府日前通过了一项名为“形象计算机”的国家发展计划,旨在支持研究新一代计算机。 乌政府新闻发言人称,“形象计算机”将是未来能形象地认知世界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将能认知物体,包括认知人并能将人和物体予以“再现”。政府决定研制“形象计算机”的原因是,许多国家早已开始类似计算机的研究。 据悉,乌政府对该项计划的总投资为5300万格里夫纳(1美元等于5.6格里夫纳),今年计划拨款130万格里夫纳。乌教育科技部、国家科学院和格鲁什科夫控制论研究所及基辅“电子机械”厂将共同承担该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我参加了《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2008 年组织的“我心目中的现代物理”科普征文活动,承蒙评委厚爱,拙作《与你分享我初步理解相对论的激动》一文获得优秀奖,并刊登在2009 年第4 期上。之后,我乘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又学习了广义相对论的相关文章,收获匪浅,遂撰此文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物理知识与一般的文化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如能把物理概念整合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包含“势”字的词语的讨论,使学生理解“势”的一般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电势概念。类比是人类研究、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方法。学生对重力场中“地势”的概念、水流从“地势”高处流到“地势”低处的现象及重力做功跟始末位置的“地势差”有关的规律有直观的印象。所以从“地势”概念出发,通过类比建立电势概念,是一种易于理解而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3期的《现代物理知识》上登载了黄艳华同志的“光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篇文章对大学基础物理的光学教学极有参考价值,它清楚地说明一个历史事实,即菲涅耳在解释光的衍射现象时独立地提出了光的干涉原理,而不是国内外有些文章和书中所误传的那样:菲涅耳在提出如今称之为惠更斯-菲涅耳衍射原理时已经获悉杨氏干涉原理。近年来在国内的一些文章和教科书里时时出现上述的误传。例如,1999年《物理》第3期登载了题名为“托马斯杨与杨氏干涉实验”的文章,文中写道:“难怪有人说:杨是一位辛勤的播种者,而菲涅耳则是一个坐享其成的收获者”。  相似文献   

6.
 美国纽约州联邦学院历史学博士马克·沃尔克的论文“海森堡、高德斯密特和德国原子弹”在《今日物理》上发表后,引起世界范围的反响。不少知情人士纷纷撰文评判,或是赞同,或作补充,或予抨击。在抨击性文章中,对立性最强,措词最激烈的,当数美国佛蒙特州的乔纳生·洛根的(《今日物理》1991年5月号)。  相似文献   

7.
 感谢《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为104-109号元素的命名问题给了我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在“104-109号元素的最新定名”一文(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6期)寄出不久之后,笔者获得如下信息:1.108号元素“hassium(Hs)”来源于德国GSI的所在地黑森州(Hesse,Hessen),不是用来纪念A.E.Haas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译名为“”是妥善的。2.关于107号元素“bohrium(Bh)”,过去有些书籍曾用“”的译名.全国名词委鉴于汉字中“王”旁居于中间位置者没有先例,故未采用.由此可知,全国名词委对于该词的译名是经过斟酌的.关于“104-109号元素的最新定  相似文献   

8.
怀念我的师长王竹溪先生和胡宁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56年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的.这一年开学时,适逢国家高等教育部审定颁布《综合大学物理专业教学大纲》.那是一个全面推行“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且普遍把这一口号理解为“凡是苏联经验必定先进,必须学习”的时代.在这一份当时被认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大纲里,几乎所有各门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课程列出的主要参考书(许多课程是全部参考书),都是苏联教科书的译本.仅有的两个例外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课程的主要参考书是王竹溪先生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电动力学”课程的主要参考书是胡宁先生的《电动力学讲义》.  相似文献   

9.
 从1901 年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持续颁发了110 年。在这110 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项遍及现代物理学的各个主要领域,涉及物理前沿学科的许多重大成果,备受社会瞩目。经《现代物理知识》编委会讨论,决定举办“诺贝尔物理学奖110 年知识竞答”活动,旨在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及物理爱好者学习相关物理知识,了解著名物理学家事迹,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随着“3+综合”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物理学科不再是“3+2”模式下的1/5。相对于数、语、外来说,将由高考中并重的地位沦为“副科”,这是否意味着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将被削弱?在新的考试制度下,如何搞好物理教学?这将取决于“3+综合”考试对物理学科的要求和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一、“3+综合”考试“3+综合”考试是“3+X”模式的一种形式,仅从教学的角度讲,它的意义也是重大的。首先在于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特征。由于人的认识研究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同时也为了学习的方便,科学被人为地分解成各个学科,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门类,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全面了。  相似文献   

11.
 近读《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第5期中“力学原理与墨菲法则”一文(以下简称“原理”),颇感其中疑点甚多。苦思良久之后,作此文以抒己见。“原理”一文在阐述“面包片被碰出桌边掉下去时,几乎总是涂了黄油的一面着地”的力学原理时,把涂了黄油的面包片的下落过程简化为一薄片在真空中的自由下落过程。根据这个简化模型,“原理”一文作者列出方程,并对一个特例(面包片长0.1米,具有竖边的桌子高0.8米且初角速度为0)作了数值计算,结果似乎表明,任意薄片自水平状态从高为0.8米且带有竖边的桌子边滑下而落地时,总会翻转,即说明面包片在桌面上时若黄油面朝上.  相似文献   

12.
 收到最新的一期《中国科技月报》。看到王绶琯先生的名字。《“陌生”的亲切》跃入眼帘。这是2000年10月9日。这是一篇书评,王绶琯评《推销银河系的人──博克传》。富寓哲理的标题,令人共鸣的观点,谈论的又是卞毓麟先生主持的《哲人石丛书》,这一切,都是在我面前闪烁的“亮点”。读罢,就想给《月报》主编打个电话,倾诉阅读《“陌生”的亲切》的兴奋心清,祝贺《月报》发表了这样精到的文章,可惜当时主编不在办公室。心灵生发感奋或者共鸣,就想把它倾泻出来,这种欲望人皆有之。倾泻的方式因人而异。为了倾泻感奋或共鸣,人们通常会找亲人或朋友倾诉,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3.
 江向东先生送我这本《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思曼传》的时候,面容透着诚恳与兴奋,只说了一句话:“交稿后5个月就拿到了书.”朋友又有新译问世,我自然很高兴,当晚我们一起忙着开会,无暇顾及会议以外的“风采”,那本可爱的新书在我办公桌上寂寞了一宿.次日晨捧起它,顿觉相读恨晚.读书引发的共鸣,让人激动,这心情,源自那位受人爱戴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的散文诗:“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读到这里,我几乎喊出来:洋洋30万言的“风采”,尽可用这几行文字来概括了!  相似文献   

14.
 想起了宋代诗人曾公亮七绝《宿甘露僧舍》,那诗言道:“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好一个“开窗放入大江来”!《现代物理知识》杂志,我们心中的圣地.谢希德说她是本“老少读者都欢喜的一本刊物”;王淦昌说她“对于我有很大的好处”;冯端说她的“科学性是有保证的”;赵忠贤说她“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朱重远说她是“了解物理各分支领域的知识及进展的主要渠道”;施士元说她“能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卞毓麟说她“能在科学上给不同层次读者以‘实惠’的刊物”;钱临照说她是“我国物理类型的好书”;廖山涛说她“读起来给人以享受”;于敏说她“对拓宽物理学工作者知识面和培养年青一代都会起良好作用;”卢鹤绂说她“是联系我国物理学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启动。它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新举措。就《物理新课程标准》而言,是在总结多年来教改经验基础上,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的重大改革。首次定位了中学阶段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的本位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学习方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现代物理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观念,适应现代物理教育,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何谓纠缠态     
 目前,关于纠缠态(Entanglement)的文章在国外一些科技期刊上屡屡出现,例如2004年的《物理评论通讯》(PhysicalReviewLetters)几乎每期都登载有有关“纠缠态”的学术论文。本刊2004年第2期所载方玉田同志的文章《谈谈纠缠态》学术性较强,现拟向读者简介“何谓纠缠态”(下面提到的“态叠加原理”参见方文,不作解释了)。  相似文献   

17.
 高一年级物理新教材“课题研究”部分引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话:“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制水火箭”是高一物理课后研究课题示例之一。该课题研制取材容易,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可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已是很明确了,为了贯彻落实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能力精神,本文拟谈指导学生“研制水火箭”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前文(本刊2012 年第3 期第50 页《现代物理知识》)对卫星上的钟与地面钟的比较,朋友们已经看到这两只原来已校准的钟之所以示数出现差异的两种原因:一是“动钟变慢”的狭义相对论效应,二是“重钟变慢”的广义相对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唐朝诗人杜甫在其名篇《兵车行》中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描述了一幅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的战前送别图。其实,灰尘漫天飞舞的现象我们司空见惯,从日常生活中的尘土飞扬到自然现象中“朔风怒号、黄尘万丈”的“沙尘暴”都与沙尘的运动相关。下面从力学角度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达,有人这样评价了它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是的,从不列颠之战、中途岛大败日军到追踪日军潜艇,雷达在二战中战功赫赫。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初期,雷达探测与雷达制导地面火炮及导弹已对进攻的飞机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尤其是在越南和中东战场上,美制战斗机更是在地对空导弹的攻击中损失惨重。如何使雷达这双“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从而使飞机躲过雷达的探测?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威尔斯在其小说《隐身人》中描写了一个天才青年科学家格里芬发明了一种“隐身服”,穿上它,可把自己变成一个来去无踪的“隐形人”。如果能给飞机设计一种有魔力的“雷达隐身服”来迷惑雷达,那么,在雷达面前,飞机也将成为匿迹消声的“隐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