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用四种不同的分子筛(SAPO-34, ZSM-5, Y, MCM-41)与CuCoMn(高醇合成组元)构成双功能催化剂,利用N2吸脱附、H2-TPR、XRD、NH3-TPD等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研究了催化剂在生物质基合成气一段法制取液态烃燃料的应用. 相比于CuCoMn催化剂,加入分子筛的双功能催化剂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液体烃燃料的选择性及收率,且收率按顺序递减呈CCM-ZSM-5〉CCM-SAPO-34〉CCM-Y〉CCM-MCM-41. 同时,共沉淀法制备的CuCoMn-ZSM-5 (20wt%, Si/Al=100) 具有最佳的CO转化率(76%)及液体产物收率(30%). 相比于CuCoMn氧化物,双功能催化剂的比表面及孔容均得到提高. CCM-ZSM-5具有适中的微孔尺寸和中等强度的酸性,增加CCM-ZSM-5中ZSM-5含量或降低ZSM-5中的Si/Al比,均有利于提高酸性位的数量,主要是较弱的酸性位. 而共沉淀法制备的CCM-ZSM-5具有更好的金属分散性及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2.
葛鑫  李碧静  胡静  陈彤  王公应  胡徐腾 《化学学报》2011,69(19):2328-2334
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性的碳纳米管为载体,制备了TiO2/CNT催化剂,用于苯酚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显示出负载后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二氧化钛以无定形...  相似文献   

3.
采用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十二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3种表面活性刘为软模板,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在0℃冰水浴条件下制备导电聚吡咯。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考察其对聚吡咯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用FTIR、XRD、SEM等对聚吡咯材料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和PPy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协同作用,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直接调整聚吡咯分子的形貌;掺杂DBSA、SDS可合成球状结构聚吡咯,掺杂CTAB可合成棒状结构的聚吡咯,并且当”(PPy):n(CTAB)-5时,合成的聚吡咯导电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己醇/水的W/O型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Au/Fe2O3催化剂,考察了主要制备参数对催化剂水煤气变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焙烧温度、水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rw)、表面活性剂浓度(W)、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催化剂活性组分金的负载量均对催化剂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250℃,催化活性随着rw和W的增加而降低,由TritonX-100制得的催化剂的活性高于由CTAB制得的催化剂.当金负载量为3%,水煤气变换反应温度为200℃时,CO的转化率可达99.5%.  相似文献   

5.
以醋酸铅为铅源,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共同作用下,通过简单地调节水热反应的反应温度控制合成出球状、立方状和空心立方状PbS纳米晶。利用XRD、TEM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合成的球状、立方状和空心立方状PbS纳米晶尺寸均一,直径为100 nm左右。对球状、立方状和空心立方状PbS纳米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较低时,水热反应初始阶段形成的PbS小颗粒呈球形,在表面活性剂SDS的烷基链模板和CTAB微胶束软模板共同作用下生成球状PbS纳米晶;反应温度较高时,水热反应初始阶段形成的PbS小颗粒由于自身的立方相岩盐晶体结构的影响有呈立方状趋势,在SDS和CTAB共同作用下产物堆积成空心立方体状或立方状。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4种含有不同N位取代基的对称吲哚方酸菁染料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TX-100)水溶液中的光降解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染料分子具有保护作用,其影响大小为CTAB>TX-100>SDS,分子中有羧基的染料受影响程度最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染料光降解程度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形成胶束后,染料的光降解程度则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水溶性铑-膦配合物RhCl(CO)(TPPTS)2为催化剂,三苯基膦三磺酸钠(TPPTS)为配体,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水/有机物两相催化体系中,1-十二烯甲酰化反应与CTAB浓度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该反应体系中的动力学作用机理,分别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1-十二烯在CTAB胶束中的增溶曲线和铑民位催化剂、配体TPPTS和1-十二烯对CTAB胶束摩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长烯烃烯氢甲酰化两相催化反应具有加速作用,可能是由于;(1)催化剂及配体吸附于胶束界面并富集;(2)烯烃增溶于胶束内核,容易与催化活性物种发生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透射电镜并结合电导率测定分别研究了水中卵清蛋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卵清蛋白可以增加SDS和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但对DTAB的临界胶束浓度没有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使卵清蛋白构象完全伸展,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却不具备此种作用。表面活性剂单体与卵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强于表面活性剂胶束与卵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DTAB)和2种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12-4-12)修饰碳糊电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以及分析物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情况,推测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12-3-12和12-4-12在碳糊电极表面形成了圆柱形的表面胶团,而DTAB和SDS可能是饱和单分子层吸附。以BPA为分析物,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对BPA的电化学增敏机理,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双酚A(BPA)的电化学增敏作用主要是因为表面胶团对BPA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和BPA间的阳离子-π作用是表面胶团增溶BP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溶性配体TPPTS与Pd(OAc)2在水相中催化1-辛烯的氢羧基化反应,能实现有机相产物与水相催化剂的清洁分离和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分别考察了钯浓度、表面活性剂(CTAB)、酸助剂、反应时间、CO压力以及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在H2O=16mL,C(Pd)=2.0mmol/L,C(TPTS)/c(Pd)=25,C(p...  相似文献   

11.
研究钠促进的CuCoMn催化剂的特性及其在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合成高醇中的应用. 研究了催化剂中Na含量及合成条件(温度、压力和空速)对生物质基合成气合成高醇性能的影响. 发现CuCoMnNa0.1催化剂较适合高醇合成, 在300 °C以下, 随着温度的上升, 碳转化率增大, 而醇选择性降低. 压力的增加有利于醇的合成, 增大空速会明显降低碳转化率, 但醇时空产率则因转换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在所考察的范围内, 醇产率最高达到304.6 g·kg-1·h-1, 其中C2+高醇(C2-C6醇)占64.4% (w, 质量分数). 醇产物和烃产物均符合ASF (Anderson- Schulz-Flory)分布关系. 根据催化剂性能与表征分析, Na的加入有利于提高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合成高醇的选择性和活性元素Cu、Co的分散性. X射线光电子谱(XPS)测试结果显示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上, Cu以Cu+和Cu0的混合形式存在, 而Co则是Co2+/Co3+和Co0的混合物. 增加Na的含量, Cu0/Cu+比率和Co0的强度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复合催化剂床对合成低碳醇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床可以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第一段催化床层的反应产物的分布和第二段催化床层的反应条件直接影响最终的反应结果。第一段催化剂床层中CO的转化率或甲醇的选择性过高都不利于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以分步连续沉淀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FeMnCu/ZnO复合氧化物合成低碳醇催化剂,对其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并用ICP、XRD、BET、H2-TP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淀方法不同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T503K、P=8.0MPa,GHSV=8000h-1,H2/CO=2(体积比)的条件下, 分步沉淀法制备的FeMnCu/ZnO催化剂醇的收率和C2+OH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其中“Fe atop Cu”催化剂醇的收率最高,达到0.26g/mLcat·h,同时“Fe atop Cu”催化剂C2+OH的质量分数也最高,可达31.72%。XRD研究表明,分步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促进了CuO和ZnO的分散,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BET测试结果表明,分步沉淀法有扩孔的作用,有利于长链醇的生成。TPR研究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Cu物种较难还原,这是共沉淀催化剂合成醇性能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Co在超细Mo-Co-K催化剂合成低碳醇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BET、XPS和TPD表征手段对超细Mo-Co-K催化剂的织构、表面结构和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合催化剂的合成低碳醇性能,论证了Co在超细Mo-Co-K催化剂合成低碳醇中的作用。Co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也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并促进了微孔的形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织构之间呈现出很好的顺变关系。Co对催化剂中可能作为合成低碳醇活性中心的低价Mo物种的电子结合能值影响较小。Co的加入降低了H2和CO在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中心的吸附强度,从而有利于合成低碳醇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Co仅仅是作为结构助剂,通过调变催化剂的织构和催化剂表面的H2及CO的强吸附中心而影响其合成低碳醇性能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碳的K-Co-Mo-C催化剂,通过改变碳前驱体的添加量以获得不同的碳含量,测试了催化剂上合成气制混合醇的性能. 结果表明,适量的残留碳增加了催化剂中活性相的分散度,提高了合成醇的收率和选择性,但过量的碳导致烃的选择性增加而醇的选择性下降,这是由于随着碳前驱体添加量的增加,催化剂中的Mo物种更容易被还原成金属态. 与惰性气氛中焙烧的样品不同,空气中焙烧的样品中没有碳的存在,氧化物组分容易生成难以还原的物相,合成醇活性较低. 含碳量为2.8%的样品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同时也具有最高的醇收率和选择性. 惰性气氛中高温焙烧样品导致其合成醇活性明显降低,但同时高碳醇的选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含量的Ce-Cu-Co/CNTs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N2吸脱附实验(BET)、透射电镜(TEM)和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e的质量分数为3%时,低碳醇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为696.4 mg?g-1?h-1和59.7%,其中乙醇占总醇的46.8%,适量Ce的添加能提高Cu物种在催化剂上的分散度和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能显著地增加催化剂吸附CO的能力,促进合成醇活性位的形成,进而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总醇的选择性.研究表明,将具有高活性和高碳链增长能力的CuCo基催化剂与碳纳米管的限域效应结合,可实现缩窄产物分布、大幅度提高乙醇选择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合成醇催化剂分别作为第一段催化床层,以ZnO/Cr2O3催化剂作为第二段催化床层,研究了复合催化剂床对合成低碳醇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床层技术可以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但是烃类的转化率增加,液收减小。同时发现,第一段催化床层的反应产物分布与第二段催化床层的反应条件直接影响最终的反应结果。第一段催化剂床层中CO的转化率或甲醇的选择性过高都不利于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相由合成气合成低碳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涛  牛玉琴  钟炳 《催化学报》2000,21(4):319-322
选择有代表性的Cu-Co,Zn-Cr和ZR-Mn体系为催化剂,研究了超临界条件下由合成气 民低碳醇的规律及提高产物中C2+OH含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上超临界相合成醇反应的CO转化率都比气相合成醇反应的高。Cu-Co催化剂上超临界相合成反应的醇选择性低于气相合成者,但合成醇的产物与气相合成的相同,且均符合Schulz-Flory分布。Zn-Cr和Zr-Mn催化剂上的产物分布不符合Schu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完全液相法在不同热处理时间下制备了CuZnAl催化剂,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H3吸附-脱附(NH3-TPD-MS)和N2物理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在浆态床反应器上对其催化合成气制C2+OH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延长热处理时间增强了催化剂中Cu和Al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了其中Cu+的量,从而影响Cu+-Cu0活性位的协同作用。同时,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减少了催化剂的表面酸量,增大了孔容和孔径;催化剂表面较少的弱酸位及较大孔容和孔径均有利于C2+OH的生成。热处理时间为7 h时所制备的CuZnAl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良的低碳醇合成催化活性,CO转化率和总醇中C2+OH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了38.1%和6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