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进程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对未知元素的探索,曾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实验的深入,门得列耶夫(1834—1907)在前人工作和他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从此,元素的研究工作,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质、新材料的寻找,有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随着对元素周期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运用这一规律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周期律的发现进一步从自然科学上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义。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由量变过渡到质变、量和质是相互关联的实质,驳斥了把事物的发展看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以及否认自然界中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周期律的发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胜利。在自然科学史上,在文教战线上,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资产阶级学者总是极力宣扬“天才创造科学”、“头脑里出科学”。他们把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有个名副其实的“铁人”,名叫科耶斯基。这位35岁的工人,因为体内铁质太多,皮肤开始生锈,他那铁锈斑斑的面容,使人见而生畏。科耶斯基的身体异状,令医生也大吃一惊。医生告诫他要避免淋雨和永不沐浴,否则难活到40岁。目前,科耶斯基用特制的爽身粉净身。前苏联基辅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斯托利加耶医生到美国出席生物化学国际会议时说:“这名男子的身体产生这么多铁质,使得皮肤生锈,而且有迹象显示他的内脏也在生锈,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况,但又无有效疗法。”苏联“铁人”皮肤生锈@明  相似文献   

3.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3):F0003-F0003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秉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刊理念,一直努力和各位学者一起把《物理化学学报》办成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为了更好地为您和您的同事、朋友服务,编辑部提供的服务有以下几项变动.敬请相互转告.1.从2006年1月起,录用为“通讯”稿的稿件免收版面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创刊的苏联无机化学杂志的第一期上,杂志的主编、普遍及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切尔尼雅也夫(И.И.Черняев)发表了“关于苏联无机化学几个研究方向的发展”一文。他认为近数十年以来,各种新的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那些过去未受到广大化学家注意的元素的化学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就使得无机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他说:“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和物理化学不同,无机化学方面的工作与其  相似文献   

5.
胡全仑 《化学教育》1988,9(1):51-52
《化学教育》八六年第五期万益钧同志的文章《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以下简称“万文”)论述了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并以许多实例加以阐明。但笔者认为“万文”的基本观点及某些细节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吴国庆 《化学通报》1999,(11):64-64
近读王宝煊同志寄来的一份关于fullerenes的命名材料[1997IUPAC,PureandAppliedChemistry69,1141-1434]和台湾的同行们把fullerenes译为“芙”的建议稿。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我建议将fullerenes一词汉译为“石夫”。此字是一个古字,双音节词“石武石夫”是“像玉的石头”的意思。在新华字典里查得到,在电脑字库里也有这个字。借用古字为化学用语是有先例的,例如“硅”字就是这样来的。我认为将fullerenes译为“石夫”有许多妙处。在我的那篇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写笔记的问题,我曾在“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一篇文章中,(化学通报1953年10月号)发表了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给同学们写笔记特别是对初中同学是没有必要的,没有多大好处的。最近在1954年12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杨作桂同志对笔记问题,提出了另外的意见,他认为“适当地写笔记是可以的”我对杨同志的意见,仍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杨同志的意见,我愿再来谈谈这个问题,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化学教育》迎来了它的不惑之年!回顾这40年走过的历程和经历的点点滴滴,足以让您感受到它的存真、艰难和坚毅,它的成就是无比辉煌的……40年来,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化学教育》始终如一地以其顽强的个性保持其学术的本真和忠实地服务作者和读者的率真。  相似文献   

9.
有些教师讲课往往犯平铺直叙、现象罗列的毛病,这样会使学生听讲的情绪消沉,难以造成深刻的观念,更难形成巩固的概念。所以了解学生意见时往往是:“讲过的找不出重点,记不住。”学生的这些意见一部分是正确的。他们要求教师讲课“有重点。”但他们希望的重点是:“老师将一节教材的某一个结论或某一中心问题,用几句话来说明,并让他们划下记号或抄下来。下节课就问这几句话,他们便得五分。……”有些教师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认为这种作法是对的。在学生心目中也认为这样讲解是“有重点”了。但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增长,显然是有害的。现在根据我听课的一个例子,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系统性和突出教材重点的一点体会。这个例子是讲初中化学“物质不灭定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向七年级学生介绍气体的溶解度,A.A.赫鲁斯塔耶夫(布古鲁斯朗市)建议“利用二氧化氮气体,因为这个褐色的气体易溶于冷水。为了演示实验,要用如右图的简单仪器,在试管中注入3—4ml浓硝酸并向其中投入2—3克铜屑。为使反应不致太猛烈,可用少量的水来稀释硝酸。生成的褐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沿着橡  相似文献   

11.
有机化学教材编审小组会:交流了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经验,提出了会后五年(1986—90)教材建设的建议。会议认为,在今后五年内应出版一套通俗易懂的基础有机化学参考丛书和选修课参考书,并提出了相应的选题。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出版《有机化学教学参考文集》的目的要求,初步审查了已收到的“文集”稿件,对进一步组稿和编审等事项  相似文献   

12.
最早合成和研究硅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及性能的工作是在1937年,當時在蘇聯首次發表了獲得新型的、在工業上有價值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指出了將烷基(芳基)(?)硅烷和烷基(芳基)烷氧基硅烷水解可獲得硅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耶現在通稱為“聚有機基硅氧烷”。雖然離開我們最早的關於硅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工作以來祇經過相當短的時間,但化學中這  相似文献   

13.
应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陈昭地教授的邀请,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五学会及全国11所重点中学科教人员一行23人,由中国农业大学潘承彪教授任团长,率“五学会中学科教交流团”,于1997年2月24日至3月5日赴台湾访问。双方就科学教育的教学、教法、教材、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与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竟赛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会间海峡两岸科教工作者,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于1985年5月8日至11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了第五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编委30人,中、英文版编辑8人,会议还邀请了吉林大学印刷厂的代表参加。教育部科技司并发来贺电:“祝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第五次全体编委会议成功”。  相似文献   

15.
德文《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及影响张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早在18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M.W.Lomonossow,1711~1765)明确提出“物理化学”一词及其研究范围,认为物理化学是要根据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来...  相似文献   

16.
编者 《大学化学》1988,3(1):64-64
各位读者:本刊自今年第1期开始增设“新书讯”栏。通过“新书讯”,您能得到国内外化学书籍的最新出版信息,看到即将在我国出版的化学类新书的简单介绍。希望您对此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65年第6期所载尚仰震同志的“电化学上的符号问题”一文,详细地讨论了电化学符号的混乱现象,并认为“现在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完全可以使电极电位的符号明确合理化,完全可以使我们摆脱习惯规则的硬性束缚,走上理之当然的道路,整个统一起来”。电位的符号问题对于初学者确实会引起一些麻烦的,这个问题在化学教学上是值得讨论一番的。国外对于这个问题,曾在1954年作出规定,保留了下列两种“习用法”: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翻译的“苏联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组织经验”一书,不但是化学教师必读之参考书,也是学校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读物。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序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附录。本书是苏联化学教师格洛里奥卓夫根据他在莫斯科基洛夫区中学化学实验室组织工作方面的多年经验编写而成。第一章中说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寻求知识的方法,对科学发现之作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现象的能力;进行独立操作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  相似文献   

19.
在本刊1955年4月号发表了刘泉祥同志“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及明同志对该文的商讨两篇文章。现在我发表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第一,关於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我同意明同志的意见,我也认为在绪论中引入是合适的,理由我不再重复。根据苏联1953年里夫琴科(В.В.Левченко)、伊凡楚娃(М.А.Иванцова)、苏鲁维也夫(Н.Г.Соловъев)和费力德(В.В.Фелъдт)等人合著的中学8—10年级化学课本在讲有机化学的一章时,也是把结构学说放在绪论中讲的,而且是在讲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后,才讲结构学说的,现在把原书编排的次序译在下面:  相似文献   

20.
物质守恒定律是近代科学赖以发展的基本定律之一。长期以来,总是认为这一基本定律是十八世纪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和法国的拉瓦西通过实验而奠定的,而在我国古代仅仅是较早地提出过物质守恒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