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2.
“食不可赏”一语出自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在随后出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中,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前人多只从饮食角度加以关注,未从其他角度深入.基于《为吏之道》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那么“食不可赏”所反映的正是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告诫官吏要有孝敬之心,尊养父母,不可忤逆亲上,有踳悖之行.在这里,“孝”更多地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挥政治作用,这也是秦朝统治者重视“孝”并将其作为官吏的品德要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以“自然为本”的可持续性工业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是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自然为本”就是要把生态环境观溶入设计的理念之中 ,在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考虑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开发设计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目前 ,在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原则指导下 ,具有环保意识的设计方法应运而生 ,诸如绿色设计、循环设计、模块化设计等 .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5.
在早期儒家理论中,孝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应如何看待儒家的孝文化?应如何在新时期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从儒家孝文化的传统内涵出发,通过"孝"的原初意义,论述了孝文化是当代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儒家孝文化思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庄子》论“孝”,内容不多,然思想惊艳,并形成了一个带有本末式和类回环式特征的理论结构.分析《庄子》关于“孝”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道家在伦理问题上的理论复杂性,对我们当今的道德实践也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辛亥一役,资产阶级虽取得暂时胜利,然其革命的预期未果,革命理想的实现亦遥遥无期。在社会严重失序的情势下,复兴儒学传统的思潮有所抬头。因而,民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激进与保守的思潮始终在激荡中消长。西学东渐,舶来的新世界观与价值体系,无不冲击着传统中国本土的人伦秩序。封建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观念,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与融合下,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价值群体激辩与角力的核心。职是之故,"五四"前后"孝"与"非孝"的相关争论异常激烈,且影响深远。以文化史研究中"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既有抉发"孝"之经典意涵来反"非孝"者,又有"拥孝"与"非孝"论者对传统孝道诸问题的种种回应,还有在新文化背景下折衷传统孝道者,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理论层面而言,孝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承传与接力;就经济层面而言,孝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建构起优化的劳动关系格局,以实现经济收益;就人文层面而言,孝以某种文化自觉方式营造着良性的社会关系氛围。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理论层面而言,孝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承传与接力;就经济层面而言,孝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建构起优化的劳动关系格局,以实现经济收益;就人文层面而言,孝以某种文化自觉方式营造着良性的社会关系氛围。  相似文献   

10.
论以“自然为本”的可持续性工业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是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自然为本”就是要把生态环境观溶入设计的理念之中,在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考虑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发设计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目前,在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具有环保意识的设计方法应运而生,诸如绿色设计,循环设计,模块化设计等。  相似文献   

11.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亲情淡漠。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依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传统美德。仁孝教育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倡导仁孝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4.
从训诂的角度看,"孝"字有"善继"、"善述"之义.比较"学"、"教"二字,以及"肖"与"不肖"的用法,其"仿效"含义与"似其先"含义,均可显明"孝"字的继承性意义.古人重继承,现代"文化"一语本身即意味着继承,如果社会的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就绝无彻底中断其文化而可以全然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之理.  相似文献   

15.
十音 《少儿科技》2012,(9):12-13
坐在讲台上的青年只有22岁。面对台下上千名观众,他要讲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他是谁?年纪轻轻就能讲传统文化?怎么能吸引这么多人……  相似文献   

16.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问题:应该怎样继承、创新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从创造哲学的角度看,孝文化的创新,应包括孝文化内涵的创新,孝文化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的创新,孝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序》提出"自然英旨"的观点,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以"即目直寻"的方式进行创作,反对用典和刻意雕琢;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要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孝"的起源问题可以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途径的追问。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孝"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理"的践履就是人们所遵循的"道",行之有"道"就有"得",并体现为"德",这种"德"在长幼关系的处理上的体现就是"孝"。"孝"源于"伦",经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进,最终成就孝行与孝道,它起源于自然的天伦关系,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最后在主体的践履中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