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聚物对含液晶聚合物聚砜体系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离聚物对含液晶聚合物聚砜体系的增容作用刘杰,何嘉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关键词增容作用,离子聚合物,热致液晶聚合物,高分子共混物,原位复合材料工程塑料与液晶聚合物(Lry)共混(形成所谓的原位复合材料)时在降低...  相似文献   

2.
侧链液晶离聚物对PA1010/PP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聚酰胺(PA1010)、聚丙烯(PP)和热致型侧链液晶离聚物(SLCI)进行熔融共混,采用FTIR,SEM,DSC,WAXD研究测定了共混物中的相互作用,用形态结构,热行为和结晶行为,系统地研究了SLCI对PA101/PP共混物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SLCI有效地改善了PA1010/P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增强了PA1010与PP链间的相互作用,使PA1010/PP熔点升高,结晶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苯乙烯(S)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分别与少量的甲基丙烯酸(Maa)和马来酸酐(Man)共聚,从而在聚苯乙烯(PS)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链上分别引入了功能基因羧酸基和酸酐基,制得共聚物SMaa、BmaMaa、sMan及BmaMan.通过将这些共聚物分别交换上金属离子制备得相应的离聚物(Ionomer)及其共混物.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透射电镜(TEM)的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两组分均具有同种(负)电荷时,仍表现明显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苯乙烯(S)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分别与少量的甲基丙烯酸(Maa)和马来酸酐(Man)共聚,从而在聚苯乙烯(PS)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链上分别引入了功能基因羧酸基和酸酐基,制得共聚物SMaa、BmaMaa、sMan及BmaMan.通过将这些共聚物分别交换上金属离子制备得相应的离聚物(Ionomer)及其共混物.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透射电镜(TEM)的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两组分均具有同种(负)电荷时,仍表现明显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5.
含液晶离聚物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晶离聚物(liquid crystalline ionomers,LCIs)是一种具有液晶性能的离聚物,也可以说是带有离子基团的液晶聚合物.将液晶离聚物与其它热塑性聚合物熔融共混时,其既能起到液晶聚合物的高模量、高强度作用,同时也具有离子的增容剂作用.本文论述了液晶离聚物在共混体系中的研究进展.按照液晶离聚物所含离子的不同,论述了含有-COOH,-SO3H和≡N+ 的液晶离聚物对共混体系的增容和增强作用.考察了液晶离聚物对共混体系热力学性能、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液晶离聚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汉宏 《高分子通报》1998,(2):77-80,69
液晶离聚物是一种兼具液晶高分子和离聚物结构特征的新型聚合物。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就其分类,合成,表征作了简要的综述,并对其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苯乙烯(S)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分别与少量的4-乙烯基吡啶(4-Vp)自由基共聚,在聚苯乙烯(PS)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链上分别引入了功能基团吡啶基制得共聚物SVp和BmaVp.然后将共聚物络合上过渡金属离子或结合上来自羧酸的质子,以制得离聚物及其共混物.这里共混物的两组分均具有正电荷.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透射电镜(TEM)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配位络合和质子转移而引入两聚合物的同种离子对共混体系有显著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8.
液晶离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液晶离聚物需要在液晶聚合物中引入离子基团,因此造成了合成上的困难,有关液晶离聚物的合成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综述了液晶离聚物的合成方法,并描述了这些方法所获得的液晶离聚物的规律性的液晶行为。  相似文献   

9.
液晶离聚物--分子设计与热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液晶离聚物的分子设计与液晶热性能的关系,一般主链液晶,离子在链中浓度增加,玻璃化温度(Tg)和熔点(Tm)下降,离子在端基,对Tg和Tm影响不大;离子对侧链淮晶的影响,取决于主链的柔顺性和离子在链中的位置等。一般情况下,无论对主链还是侧链液晶离聚物,随着离子在链中浓度增加,液晶相向各向同性液体转化温度(Ti)降低。  相似文献   

10.
DSC和SEM研究结果表明聚苯乙烯(PS)与一种热致液晶聚合物(LCP)(PHB/PET(60/40)共聚酯)完全不相容.共混体系具有与组分无关的Tg,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两相结构.将PS进行化学改性(引入磺酸基团)制备成磺化聚苯乙烯(SPS),随中和盐离子的变化有:酸式、Li、Na、Zn和Mn盐五种形式.用DSC和SEM对LCP与SPS共混物的热性能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共混体系有一个与组成相关,且明显低于纯SPS的Tg.这表明了PS与LCP的相容性因为磺酸基团的引入而得到了改善.同时用Fox方程计算了LCP的Tg.当SPS含量较低时(不大于50%)在各个共混体系中,所估算的LCP的Tg相互吻合.表明共混体系满足Fox方程的前提条件,即LCP与SPS形成相容体系.当SPS含量较低时(25%),LCP/SPS的共混物为较均一体系,断面光滑;而SPS含量较高时,在脆断面可以观察到纳米级的颗粒.电子能谱分析证明了这些颗粒是SPS负离子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11.
含热致液晶性共聚酯的聚砜共混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一种含萘环的热致液晶性共聚酯与聚砜材脂熔融共混并挤塑成条.毛细管流变性测试表明,这一共聚酯降低了共混物的表观粘度,甚至低于其本身的粘度.共混物受剪切作用形成了各向异性的微纤增强结构,并具有皮芯结构.在液晶聚合物含量低到2%与0.5%的样条中仍有共聚酯微纤形成.共聚酯微纤提高了聚砜的力学性能,含20%共聚酯共混物挤塑条的位伸模量为聚砜树脂的二倍半.  相似文献   

12.
热致液晶聚合物的可纺性与其在基体树脂中的成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热致液晶聚合物的可纺性与其在基体树脂中的成纤何嘉松,张洪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关键词热致液晶聚合物,熔融可纺性,高分子共混物,原位复合,亚微米增强用热致液晶聚合物(TLCP)对热塑性树脂产生亚微米级增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杨春才  赵晓光 《应用化学》1992,9(5):116-119
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可归纳为3类:一是烯基的单体,如甲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酯,氯代丙烯酸酯等,经自由基聚合反应,阴离子聚合反应及甲基丙烯酸酯的基团转移聚合反应,得到侧链液晶聚合物;二是变性反应,如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介  相似文献   

14.
热致液晶共聚酯对聚丙烯结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光学解偏振法研究了热致液晶性芳香共聚酯与聚丙烯共混物的等温和非多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这一热致液晶聚合物对聚丙烯结晶有诱导成核和加速作用.当共聚酯含量在2-5%之间时,聚丙烯的结晶速率最快.偏光显微镜的观察揭示出在聚丙烯熔体中原位形成的液晶聚合物微纤诱导了聚丙烯横穿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何嘉松 《应用化学》1993,10(5):43-47
用4种热致液晶聚合物分别与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聚醚砜和聚砜搭配,在各聚合物对的“加工窗口“温度范围内熔融共混并挤塑得到6种共混物。藉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动态力学谱仪等重点研究了原位复合材料中微纤结构的形成,组分特性,熔体粘度,挤塑温度和浓度等因素对各向异性结构形成的贡献,以及液晶聚合物对聚合物结晶的诱导作用和两相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热致型光敏液晶高分子在液晶场中光交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肉桂酸酯侧链基的热致型液晶高分子的光交联行为.结果表明,在20min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形成液晶相的液晶高分子膜的光交联凝胶百分率要明显高于尚未形成液晶相的同种高分子膜.对形成液晶相的高分子膜,在环境温度低于液晶各向同性温度T时,温度对光交联凝胶百分率的影响甚微.这表明,由于液晶高分子中致介单元的聚集和有序排列形成的微区结构也影响了大分子链侧基肉桂酸酯的聚集状态.从而使其光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热致液晶性聚酯酰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热致液晶性聚酯酰胺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形成了一新的液晶聚合物体系,本文就类热致性晶聚合物体系的研究进展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cone-plate and capillary rheometry an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rheological behavior,crystallization and morphology of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 blends containing athermotropic LCP. The blend has zero entrance pressure loss, although the LCP has rather largeone. The viscosity curve of the blend lies between those of the LCP and PBT. The crystallizationof PB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LCP together with no indication oftransester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ingredients. LCP spheres and ellipsoids with the size of 0. 5--1. 5 μm disperse in PBT matrix uniforml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viscosity ratio of the two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