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韶关市的市区、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排序,给出初步的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定量化的角度综合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等11项指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按其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分为3大类,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利用SAS统计软件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评价各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并得到相应的排名,同时对排序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8个适当的主要经济指标对福建省14个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各县级市经济地位等级,综合评价了各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数据,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根据重庆自身情况,选取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地方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值共9个指标,并将其转化为F1、F2两个综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70.145%F1+13.937F2)/84.082%,从而得出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综合排名。结果表明,一小时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优于渝东北地区,渝东北地区整体上又优于渝东南地区;其中一小时经济圈渝北区发展最好,渝东北地区万州区的发展最好,而渝东南地区黔江区的发展最好。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了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主要成分分析,得出了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简单分析了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得出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定量角度综合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的11项指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根据综合得分值大小,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大体上呈现出中北部高、西南部次之、东南部低的地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聚类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分类与研究,并用判别方法检验了分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并对各城市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唐山、石家庄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邢台、张家口、承德、衡水为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其他城市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的地区,各层次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协调在组织管理中是作为调节组织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达到最终目标的一种职能.协调可以使个体组织在一个整体中,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研究中国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对港口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该文根据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模式,提取出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因子,建立起评估二者关系的协调度指标体系,然后对经标准化处理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除掉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消除指标之间信息重复的影响,以此来简化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多指标进行线性组合处理,计算得到能够反应港口业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指标,在对二者的综合性指标按照协调度模型进行测算后,得到不同时间段下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类型,以此来评估二者的关系水平.实际数据计算结果表明,1990年~2014年的时间段内,我国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关系有6次明显的变化:1)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1991年),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和外贸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压船压港现象;2) 在1992年~1997年期间,我国的港口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不协调状态;2) 在1998年~1999年期间,这个阶段我国的港口业与经济增长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4) 在2000年~2004年,这一阶段我国的港口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由比较协调状态到协调状态过渡;5) 在2005年~2009年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港口业的发展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也处在良好的状态;6) 在2010年~2014年期间,港口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发展处在协调状态.这些变化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二者的协调度在2005年~2009年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很快,但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核心指标权数和一般指标权数,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统计指标的权数作量化处理,得到河南省的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达到有效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保证河南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陕西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2005年的区域经济统计资料,对陕西省县域经济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方法利用系统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集成的方法。结果将陕西省83个县(市)综合聚类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类型,揭示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规律。结论针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梯度差异,采取对策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的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共75个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的基础经济、综合经济、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5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基于2013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广西县域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县域经济实力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经济实力东南部强于西北部,经济实力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湘桂线沿线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的桂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运用SPSS软件对汶川地震36个严重受灾县市的8个灾情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累积贡献率为83.403%的3个主成分及其得分;然后,基于3个主成分的得分采用聚类分析对汶川地震36个严重受灾县市进行了分类;得到了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生活质量和经济潜力5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计量模型,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并将11个地区分为3个层次。之后找到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区位、经济基础、行政及资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协整分析相结合的计量分析方法,建立两个模型,比较分析了包含工业化程度和不包含工业化程度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中学教育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远远大于资本;工业化程度不仅影响三个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直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诸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导致东、中、西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差异。得出非农产业已经是、将来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