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3.
英若诚的翻译风格特征很明显。究其原因,最根本自然是其本身的教育程度、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等等。不过,因其主要是戏剧翻译,或更准确地说是话剧翻译,所以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比如剧本(话剧)本身的特性,所属剧院的风格影响以及观众构成等。  相似文献   

4.
修辞格是作家在创作时经常遣用的手段,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发挥更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尤其是在诗歌中。由此兼及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中也应该成功地传达原作中的修辞格。笔者以毛泽东诗词为例,比较了其五个译本,探讨了其中修辞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极为丰富。《大学英语》(董亚芬总主编)1—4册精读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修辞格。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英译汉时若能按原文的修辞手法对应地表现出来,符合汉语习惯,最臻上乘。然而,译文在修辞运用上能否忠于原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大学英语》1—4册课文中部分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及其翻译举例加以浅析,通过英汉常用修辞互译的比较,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万琦 《科技信息》2010,(36):137-138
通过调查江苏大学宣传部对于校园网英译的翻译要求、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受众对江苏大学网站英译的反应和评价,本文对网站英译存在的一些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外宣网站英译建议。  相似文献   

7.
修辞格是广告常用的手段之一,可以提高语言表现力,增强宣传效果。英语报刊及电视等媒介上经常出现带有修辞格的英语广告,但是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和对英语广告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极为精彩的英语广告没能让读者或观众领略到其巧妙的修辞艺术。本文试从广告英语中修辞格的应用入手,浅述几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最常见的修辞格比喻为切入点,通过实例赏析,来领略广告英语中修辞手段所展示的语言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告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英语广告的翻译和创作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示语文本一般分为两类:即非文学性公示语文本和文学性公示语文本。非文学性公示语文本的翻译须采用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策略;而文学性公示语文本的翻译,宜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李春江 《科技信息》2009,(3):165-167
戏剧中的称呼语不仅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状况与价值观念,也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帮助刻划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如何翻译这些称呼语取决于译者对称呼语的功能的理解,以及译者的审美价值观念与文化意识。本文重点对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三个中文译本(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加以比较,分析其译文中的称呼语是否实现了上述功能,并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分支,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传播学所要关注的五大要素。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受众纳入研究范畴,强调译文在对原文忠实的同时努力实现与译入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以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为支撑,从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3个方面探讨了关联翻译观下译入语读者的心理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地误译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通过列举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译现象来分析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而对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共性。但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加上舞台表演的需要,使戏剧语言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同样,戏剧翻译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戏剧语言的口语性、通俗性、动作性和人物性等方面,对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戏剧语言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在戏剧翻译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翻译的对象是身处在一个有限时空内的观众,因此,其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准确、前后关联并且口语化。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来看,戏剧语言的产生要遵循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符合这一原则中对语言在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恋爱中的女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女性主义意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黑马和李政翻译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二个文本,阐述译本的翻译主体性、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以及强势父权话语压抑下的弱势女权话语,揭示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胡婵 《科技信息》2010,(36):141-141
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杨苡、方平的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译本在审美标准、咒骂语以其及对女性形象的构建等方面的差异,挖掘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最后本文建议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指导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吴婷  庹丽珍 《科技信息》2013,(6):187-187
<正>《罗生门》是新现实主义作家芥川龙之介写于1915年的一部短篇小说。虽然取材于《今昔物语》,但是芥川龙之介在这篇小说里,着力表现家将徘徊于饿死和当强盗之间的矛盾心情,虽然结局和《今昔物语》相似,家将剥去了老妪的衣服当了强盗,但是却旨在表现乱世中一切皆善的人生哲理。关于创作背景,当时芥川龙之介喜欢上了一名寡妇,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