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朱振和 《化学教育》1981,2(2):24-26
常常听到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有时有“讲快了”或“讲慢了”的反映,事后教师检查了自己的教学,并朱发现在讲述方法上有任何含糊不清或拖泥带水的地方,连说话的速度也是适中的。但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呢?下去一了解原来教师所讲的内容离开了学生原有的水平,有些地方过多地超越了学生原来的基础,因此学生觉得你讲得太快了;另有些地方则过多地重复了学生早已懂得的东西,因此学生觉得你讲得太慢了,一句话,你的教学违反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课本“氧族元素”一章,“硫酸底制造法”一节是我们教学实习的教材内容之一。在实习生的试教及课外辅导过程中,是遭遇到某些困难的。同时,再从我系回答本省中等学校教师的问题的资料中,亦可发现类似的问题存在,兹择其重要者加以探讨;对教材内容方面也提出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教材内容问题用氯的氧化物制造硫酸一段教材,根据高中化学的教材内容,仅用寥寥数句话来说明铅室法制造硫酸,接着就讲塔式法,这样对学生的可接受性来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课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分析教材,掌握教学目的和重点,结合学生水平,拟定教学方法,使学生将全部精力贯注到整个的实验中,注意仪器的装置及使用,同时还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自觉地作出结论。这样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木材干馏”这节课我就根据这一原则来进行教材分析和讲解的,但由于个人水平的限制,可能存在很多的问题,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我对“木材干馏”这一节课的认识“木材干馏”这一节课是处在“燃烧的条件”和“缓慢的氧化和爆炸”之后;在“火焰”之前。当学生了解并掌握燃烧的条件后,会很容易的联系到由燃烧这种化学变化所引起的现象——火焰的生成。但物质燃烧时生焰与不  相似文献   

4.
读了本刊1955年6月号刊出的浙江师范学院张若民先生写:“硫酸底制造法一节教材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和探讨”一文以後,就我个人对於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膚浅体会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初步分析,对“关於教材内容问题”一节,提出下面不同意见,请大家讨论指正。张若民先生认为:“用氮的氧化物制造硫酸”一段,教材内容太简,教学上有困难。认为:从铅室法到塔式法的教材配置,顯然不够完善。而且说、从很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妥善地处理教材,是教好课程的关键之一。唯有深入地分析教材,体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内在联系,然后根据教材性质,学生具体情况,妥善地把教材加以组织,这样才有可能把科学知识系统地正确地教给学生。教材本身固然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强烈的思想性,但教师倒底不是一个传话筒,只是把教材重播一遍;也不是一架印刷机,只是把教材重行翻版,就能完成任务。因此妥善地处理教材,就成为课前准备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下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章电离学说是在物理上学过第三册第三章“通过液体的电流”和化学上学过“分子形成”的基础上来讲授的。这章在内容上与前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十章基本相同,但是过去学习这章时物理上还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应该将物理上学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的知识如第一节电离学说,第二节电离学说要点,第三节电解,均可以略讲,我感到这章教材在编写时也忽略了和物理课的联系,所以内容上有些和物理上重复。我们在讲  相似文献   

7.
本刊1957年6月份57页刊载郭卓羣同志所写的“高中化学‘铁和它的化合物’一节中有关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教材与教学的研讨”一文,对于在中学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了不少的宝贵的意见,由于钢铁的冶炼照例是中学教师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其中某些个人认为不够妥当的地方提出来与郭同志商讨一下。1.在炼铁原料中指出“黄铁矿不能用为冶铁原料,因含硫太多”。我认为这句话讲的太绝对了些,教科书也只是说“很少应用在冶金工业方面”,固然目前黄铁矿在整个炼铁原料中所占的数量是不大的,但是也必须指出,由于近代技术的进步(将矿粉进行烧结时,可以去掉矿石中的含硫量的80%以上,操作恰当时可达到99%)和考虑到国家资源的综合利用,黄铁矿不但可以用来炼铁,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意义,例如我国某硫酸厂从机械焚矿炉出来的炉渣含硫3%以下,从沸腾炉出来的炉渣含硫量低至1%以下,将此矿渣烧结后,含硫量即非常微小,因此实际上,该厂的矿渣已成为炼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8.
由碘的升华谈起在高中一年级化学课中讲到碘一节时,教师通常都要做碘的升华实验。当盛着少量碘的晶体的试管缓慢地加热时,试管里升起了美丽的紫色的碘蒸气,同时在试管的上部生成了碘的晶体。这时学生们一定会惊奇地看着这种他们过去所没有见过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提出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自己在备课或钻研教材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关升华现象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升华,有些物质不容易升华?为什么加热碘或樟脑等容易升华的物质时,也会产生液态的  相似文献   

9.
戴乐蓉 《大学化学》1993,8(1):41-42
我多年担任生物系中国医科大学预备班的“物理化学”教学,面对这批曾是中学里的“尖子”学生,如何因材施教,使他们通过物化课学习,不仅掌握必要的知识,并能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有更多提高,因为毕业后大量的知识、技能、理论都必须由他们自己去探求、去获取。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捆柴,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把砍柴刀。因此,我要求同学注意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认真看教材,多看参考书和杂志的习惯,要多想、多讨论问题,注意提高智力因素,不要只求考试得高分。在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基础上,我采取了两点措施。一是仔细选择教材中有关章节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开始我只选些较易理解的、叙述性的内容让学生讲,后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提出中学有机化学教材中的一些问题,例如:1)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的确定在哪里讲? 2)酯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应注意怎样下? 3)苯的性质中应否讲加成反应?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目前,高三化学新课本正在着手新编,为了提高教材的质量,还有些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研究。例如:1)“化学结构理论”和“同分异构现象”放在“有机物总论”中讲好呢,还是放在“烃类”中讲为好? 2)讲一类有机物(如醇类)时,是先讲代表物(加乙醇)好呢,还是先讲通性好? 3)醚和酮要不要讲?等等。希望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效果,提出中学有机化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自己的意见以帮助教材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这学期我在讲授初中化学第六章的时候,采取了在边讲边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对照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把各类物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因而使学生对各类物质理解得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巩固。兹以我对硷类的教学法为例来加以说明:在讲“几种重要的硷”这一节时,我就利用边讲边实验积极地指导学生对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物质同时依次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接着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对照,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彻底地理解和掌握。为了保证讲课的顺利,所以我在上课前先在小黑板上画下了为讲该节所需要的空白图表(见表1),并  相似文献   

12.
夏立先 《化学教育》2003,24(10):14-15
对于中学化学教材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教师是“教化学教材” ,完全按教材规定的内容、结构以及次序等进行教学 ,不敢越雷池一步 ;有的教师则是“用化学教材教” ,只是把教材当成一种蓝本 ,然后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 ,进行发挥、想象、重组和剪辑 ,即进行有创意的艺术加工。我赞成后者 ,并且在自己近 2 0年的教学生涯中进行过积极的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对中学化学教材的处理艺术。1 重组艺术即打破教材原有的排列顺序 ,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更适合学生学习。例如 ,…  相似文献   

13.
王和金 《化学教育》1991,12(2):33-33
在讲授元素概念时,老师往往习惯于光把教材中的定义介绍给学生,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然后再逐字逐句来解释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元素概念是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采用这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往往会使他们觉得晦涩难懂。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从元素概念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授元素概念,让学生懂得元素概念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讲课时,以往多是按着课本的顺序讲授,以为是循序渐进的教学,但未能更好的去体会循序渐进的意义,到底循什麽序?如何渐进呢?也就是说,给学生那些知识?如何给法呢?在未了解这些问题之先,教学时不善启发学生,使其很自然的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加入新的,他们只有把这段教材孤立的死记下来,不但教师费了事,学生也增加了负担。平日若缺乏对新旧教材“互相照应”的重视,这种思维活动不能经常,思想方法缺乏锻鍊,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讲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接着又讲无机物分类。这两部分材料学生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初步学习过,现在又在高中化学里再次学习,按说他们对这些基本知识应该牢固地掌握了。但恰恰相反,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两部分知识的掌握,往往比后面学到的新的知识还要差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不能切实掌握,或者只是了解、记住,而不能具体运用。例如,我曾以这样一个题目检查学生对原子-分子论的理解:说过氧化氢(H_2O_2)一个分子中,含有—个氢分子(H_2)与一个氧分子(O_2),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结果,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对前一问能正确答出,但对后一问“为什么”?就有70%的学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钻研教材,对习题部分是忽视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有时流于形式,每每一堂课因时间不够,就随便把布置作业的几分钟挤掉了;或者时间够,因为备课时没有很好的钻研习题,也不明白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做作业,就设法等到下课时间,随便交待一声:“做哪一面哪一个习题。”就草率收场。由于忽视习题的钻研与布置,学生反应做化学练习枯燥呆板,不感兴趣,造成学生做习题不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指导,学生不了解题目的要求,做成了似对非对的答案送上来,造成学生不能通过习题来巩固和复习新旧知识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7.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化学总复习提出了如下指示:“最后学年的总复习应该以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最后阶段所掌握的定律和学说为基础,也就是以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学说为基础,按元素周期表的体系,有计划地、概括地、有重点地去复习以前各年级所学过的教材。”我在高中化学总复习中,根据这个指示去复习各部分教材,事实证明不仅能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更系统化、而且更加巩固。根据个人的体会,以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学说为基础去复习以前各年级所学过的教材,教师必须深入发掘和抓住教材的中心实质,在突出这一中心实质的基础上去复习具体的教材内容,或由具体教材内容的复习去突出中心的实质,这样才能达到总复习的目的。因为这样复习不仅学生能把一些似乎是零碎的化学知识提高到理论的认识,而且把这些知识严密地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对于化学实验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注意。除了教师所进行的演示实验已经明确的规定外,把学生实验部分又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实验作业,这是跟教师讲解教材相结合的实验;一种是实习作业,这是在学完一个题目或部分教材以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实验。大纲说明中指出“……实验作业能够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教材内容,帮助他们获得实际的技能和技巧……,实验作业……,特别在低年级里进行的次数应该多一些,实习作业的次数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十分恰当的指示,现在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希同志们指正,以便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初二学生进入初三时,虽然对于学习化学有着莫大的兴趣,但是他们对于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是生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之后学生立即进行实验,那么学生的困难就将减少。譬如,在处理初三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物质的提纯法”的教材时,我曾采用过二种教法:第一种,用一节课作课堂教学(演示与讲述法相结合);另一节课进行“粗盐的提纯”与“制取蒸馏水”二项实习作业。第二种教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研究溶液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物质的溶解性,高中化学第三章“溶液”的前三节是将溶液的意义和范围等知识作了叙述,所以这三节是为讲第四节做准备的。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溶液在化学上的应用,这又需要熟悉有关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的知识,所以关于溶液浓度的讲解,我认为同样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因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和浓度接触,这里弄不清  相似文献   

20.
化学通报1956年12月登载了张希谦、张振麒、周从弼三位老师发表的关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巩固的化学知识的文章。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就是抓紧课堂上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来贯彻巩固性的教育原则。但是,在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中如何贯彻巩固性原则,我有不同的意见。张希谦老师对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没有具体提出内容来,而张振麒和周从弼老师则提出了在每一节课的复习旧知识环节中一定要提问前一节的知识,我认为这样做未免有些机械。侭管前一节的知识和新教材是有联系的,但也未免有点公式化。我的意见是:课堂提问不仅为讲授新知识作基础,也不单纯是为提问而提问;课堂提问必须还要结合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