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了两种物质的量的比率的测量方法。介绍了物质的量的SI单位——摩尔。定义了涉及物质的量的一些量,其中包括摩尔质量、一般的摩尔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气体常数及法拉第常数等。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作了有关历史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容量分析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增强 《化学教育》1992,13(3):45-49
在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中,当量及其有关的量均被废除,代之而出现了物质的量及其有关的量,自然当量定律也被废除,代之而出现了等物质的量规则。由于当量及其有关的量和当量定律在分析化学中使用很久,人们已非常习惯,加之人们对国家标准中物质的量及其有关的量和等物质的量规则不太熟悉,因此在分析化学计算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在分析化学计算中应用等物质的量规则,在教学中是应该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两种物质的量的比率的测量方法。介绍了特的量的SI单位-摩尔。定义了涉及物质的理的一些量,其中包括摩尔质量、一般的摩尔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气体常数及法拉第常数等。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作了有关历史的叙述。  相似文献   

4.
陈泳蓉  邓峰  林颖 《化学教育》2022,43(17):108-113
使用四段式测验对116名高一学生进行“物质的量”迷思概念测查,共诊断出10个典型的真性迷思概念。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对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本质理解,尤其是在物质的量定义上。学生尽管在测试中表现出过度自信,但能清楚认识自身在概念理解上的不足。信心指数在判断迷思概念的性质与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元认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4年第4期248页“投稿须知”中指明:稿件中计量单位及符号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标准”及有关GB标准规定书写。按照这一要求,本人将对物质的量浓度C及其与已废除单位的换算提出一点见解,供同行们共同讨论研究。 1 物质的量浓度C的定义 物质的量浓度C的定义为:物质的量n(mol)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L),其量的符号为C,单位符号为mol·L~(-1),单位名称为摩每升,可用C=n/V表示。 2 表述物质的量浓度C必须指明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6.
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化学中,尤其在分析化学中贯彻执行《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有关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必须废除“当量”、“当量浓度”、“当量定律”。为了解决废除当量定律后分析化学中的计算问题,作者曾提出了“等物质的量规则”。等物质的量规则是在当量定律基础上,根据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利用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提出的,既继承  相似文献   

7.
代飞 《化学教育》2018,39(13):16-19
以“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为内容,尝试由“集合”的思想引出摩尔、由摩尔引出物质的量、由12C引出摩尔质量等进行教学设计,指出关注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概念所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物质的量”概念的探讨及其有关计算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的量是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这门学科范围的基本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当量,当量浓度及摩尔浓度等现已废弃的单位去计算。而当前国际单位制(SI)以物质的量作为基本量。为了使大家对物质的量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本文特对其概念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计量数比规则存在的缺陷:不利于贯彻有关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SI规定,不能继承当量定律的数据资料,不能表示反应的性质,不能正确表达水硬度、碱度、树脂交换容量及电解定律,缺乏科学的导出过程及计量关系表达式,计算过程繁杂。而等物质的量规则继承和发展了当量定律,使整个滴定分析计算简单规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物质的量”概念教学存在的2个问题:概念结构不清晰,忽视概念之间关系的建立,概念的呈现不能从原有认知出发;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将物质的量仅仅当成计算的工具。提出在教学中从初三原有化学定量出发,从朴素的个数定量和宏观的质量定量发展到科学的化学计量—物质的量,借助板书建立了物质的量从内涵到关系的概念结构图。呈现了突出物质的量的认识功能、促进化学计量认识发展的教学实录,包括概念建立、概念理解和概念应用3个环节,并通过访谈分析了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到1990年年底以前,完成向实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对教育部门,则要求在“七·五”期间就在所有新编教材中普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基础是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于是,过去在化学计量中长期使用的“当量”概念以及由之导出的有关物理量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物质的量与基本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福全 《化学教育》1991,12(6):41-44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要求注明基本单元。如何正确理解基本单元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基本单元,对广泛使用物质的量及摩尔这一基本单位有直接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解释基本单元的意义,并根据计算内容的不同,归纳了二个确定基本单元的方法。以加深对基本单元的认识。同时介绍了基本单元的表示。  相似文献   

13.
洪涛 《化学教育》1988,9(5):26-26
高一化学中“摩尔”一节的难点在于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往往越推导越不懂,越反复“深化讲”越混淆。  相似文献   

14.
汪麟书 《化学教育》1999,20(12):29-31
探讨通过协调教材编写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的方法,解决学生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6.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7个SI基本量和单位[1]之一。1981年我国颁布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方婷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08,29(5):20-23
从3个方面对国外"物质的量"概念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关于"物质的量"相异概念心理机制的研究;(2)关于学生"物质的量"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的研究;(3)关于学生对"摩尔"的直观认识的培养研究。同时,结合国内"物质的量"概念教学研究的现状,通过比较得出了一些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朱文祥  裴毅 《化学教育》2003,24(6):35-35
在我们的化学教学和化学写作中 ,恐怕还找不到一个比“物质的量”更为别扭的术语。而偏偏这个术语在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中要经常使用。例如在中学化学教材中 ,常见有诸如“5 0 0mL 0 .1mol/L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0 .0 5mol”、“H2SO4 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0 .5mol/L…”等[1] 叙述。在高考的试卷中也只好按照教材的口径说 :“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等[2 ] 。本来mole的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就是一个教学难点 ,加上这么个别扭的术语 ,更是雪上加霜。对于广大的化学研究工作者也不例外 ,他们不能使用已经熟悉和…  相似文献   

20.
1982年5月我国国家标准局颁发了国家标准GB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并规定从1983年起实施。这是符合科学技术迅速交流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的。但是,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化学工作者主张利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来废除当量、当量浓度和当量定律。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本文主要论证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或等摩尔数反应规则不能成为一条化学物质反应规律。同时论证基本单元(Elementary Entity)不能凭主观意愿脱离实际地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