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次在固相条件下微波辐射N,N-二烷基-4-亚硝基苯胺盐酸盐和2-萘酚衍生物快速合成苯并[a]吩嗪衍生物,得到苯并[a]吩嗪离子氯化物3a-3f,且收率较高.此外,N,N-二甲基-4-亚硝基苯胺盐酸盐和1,3-二羟基-2-萘甲酸乙酯的混合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一个新的激光染料9-二甲氨基-6-乙氧羰基-5H-苯并[a]的吩 嗪-5-酮4.  相似文献   

2.
二烯丙基二苯并恶嗪中间体的结构与固化行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3.
微波固相合成苯并[a]吩(口恶)嗪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微波作用下苯并嗪酮及苯并噻嗪酮的Michael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照射下苯并口恶嗪酮及苯并噻嗪酮与亲电烯可顺利地发生Michael反应。反应速度明显增加,反应时间显著减少,9~10分钟反应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苯并恶嗪单体(BZ)和插层于蒙脱土层间的苯并恶嗪单体(BZ/MMT)两种体系的动态固化特性。实验发现,经有机化处理的蒙脱土在BZ/MMT体系的固化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该体系存在催化聚合和热聚合两类固化单元反应,结果造成两种体系在特征固化温度、固化速率、反应热、反应级数以及表观活化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以BF3·OEt2 为催化剂, 在室温下通过4-羟基-N-苯基[1,3]苯并噁嗪-2-酮的脱羟基产生N-苯基[1,3]苯并噁嗪正离子, 然后与富电子烯烃发生Diels-Alder反应, 合成出了一系列喹啉并[1,2-c][1,3]苯并噁嗪-6-酮和喹啉并[1,2-c][1,3]萘并噁嗪-6-酮衍生物.  相似文献   

7.
焦纶基  王琳 《合成化学》1997,5(1):83-86
由6,6-二烷基富烯与烯丙基格氏试剂加成所得到的取代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与芳酰氯反应,合成了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6-羟基富烯化合物(1 ̄5)。用此类化合物与羟胺反应,合成了5个新的环戊二烯并[d]恶嗪化合物(6 ̄10),其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双酚A型苯并(口恶)嗪和两种苯并(口恶)嗪模型化合物热聚合体系固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表观体积收缩率、密度-固化时间曲线、恒温固化收缩率以及密度-温度曲线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苯并(口恶)嗪在固化过程中是否发生体积膨胀,并着重讨论了不同酚核结构苯并(口恶)嗪开环聚合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苯并(口恶)嗪均呈现出宏观体积膨胀效应,但在恒温固化过程中却均呈现体积收缩,且这种体积变化的大小与苯并(口恶)嗪的分子结构、聚合反应程度和交联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蒋玉仁  秦伟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0):1859-1863
苯并嗪酮衍生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抗血小板聚集化合物,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对23个苯并嗪酮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 其中CoMFA模型交叉验证系数Q2=0.703, 回归系数R2=0.994,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方差SEE=0.053, 统计方差比F=184.773; CoMSIA模型Q2=0.847, R2=0.992, SEE=0.058, F=171.670. 两种方法得到的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果表明, 标题化合物中8-位取代基R1静电效应起主要作用; 2-位取代基R2立体效应占主导作用, 但官能团大小要适中. 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六种活性较高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一种耐高温聚苯并恶嗪的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苯并[C]吡喃并[4,3┐d]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王进军周健民陈冰子*(吉林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132022)(温州医学院基础部325027)(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871)3,4-二氢-1H-苯并[C]吡喃俗称异色满(isochroman),作为某...  相似文献   

12.
苯并E嗪热固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欣  顾宜 《高分子学报》2000,(5):612-619
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双酚A型苯并E嗪和两种苯并E嗪模型化合物热聚合体系固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表观体积收缩率、密度-固化时间曲线、恒温固化收缩率以及密度-温度曲线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苯并E嗪在固化过程中是否发生体积膨胀,并着重讨论了不同酚核结构苯并E嗪开环聚合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苯并E嗪均呈现出宏观体积膨胀效应,但在恒温固化过程中却均呈现体积收缩,且这种体积  相似文献   

13.
14.
苯并噁嗪酮衍生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抗血小板聚集化合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对23个苯并噁嗪酮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其中CoMFA模型交叉验证系数Q2=0.703,回归系数R2=0.994,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方差SEE=0.053,统计方差比F=184.773;CoMSIA模型Q2=0.847,R2=0.992,SEE=0.058,F=171.670.两种方法得到的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中8-位取代基R1静电效应起主要作用;2-位取代基R2立体效应占主导作用,但官能团大小要适中.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六种活性较高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苯并(口恶)嗪化合物是以酚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和甲醛为原料合成的六元杂环.在适当条件下能发生开环聚合反应,生成类似于酚醛树脂结构的材料,固化过程无低分子挥发成份放出,因而作为酚醛树脂高性能化的新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应用[1~3].苯并(口恶)嗪化合物的合成一般是在二氧六环、无水乙醇、异丙醇、甲苯等溶剂体系中进行[4~6].最近,我们则以水为介质,采用悬浮法工艺,制备了各种以二元酚为基础的粒状双苯并(口恶)嗪中间体[1].随后,又以双酚A、氯丙烯、苯胺、甲醛为原料合成了粒状的二烯丙基二苯(口恶)嗪中间体(本文简称中间体).  相似文献   

16.
张鹏  松浦辉男 《中国化学》2002,20(5):485-491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benzo[a] phenoxazin-5-one derivatives(3a-3m)including newly synthesized 3k-3m from 4-nitrosoaniline hydrochlorides and ethyl 1,3-dihydroxy-2-naphthoate were studied.Compound 31 was converted into a covalent product with DNA,which had a blue shift of the fluorescence maximum,Compounds 3a-3k were fornd to undergo interation with DNA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DNA had a red shift of the fluorescence maximum and showed increasing melting temperature of DNA,compound 3m-DNA had a blue shift of the fluorescence maximum to 3m and showed decreasing melting temperature of DNA.  相似文献   

17.
2种苯并咪唑衍生物在微波作用下的固相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健  吴同  傅小红  孙涛 《应用化学》2004,21(12):1233-0
2种苯并咪唑衍生物在微波作用下的固相合成;固相合成;微波辐射;苯并咪唑衍生物  相似文献   

18.
焦培福  魏培海  耿巧红  赵宝祥 《合成化学》2007,15(4):400-406,429
综述了2,3-二氢-1,4-苯并噁嗪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苯并噻二嗪衍生物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运用量子化学PM3方法,对苯并噻二嗪几种衍生物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电荷分布规律。同时,基于体系中电子转移的特点,利用有限场FF方法探讨了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苯并噻二嗪分子具有较好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并可能成为一类良好的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20.
徐雪峰  郭志谋  梁鑫淼 《色谱》2012,30(11):1188-1193
研究了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模式下,基于点击化学的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对苯并恶嗪类对映体的手性分离情况。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类型和比例、缓冲盐的浓度和pH值对分离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 乙腈作为有机改性剂比甲醇更有利于苯并恶嗪对映体的分离;乙酸三乙胺缓冲盐体积分数从0.1%增大到1.0%时,苯并恶嗪对映体的保留时间和分离度都随之减小,在pH 4.1时苯并恶嗪对映体具有最大分离度。因此确定乙腈和体积分数为0.1%的乙酸三乙胺缓冲盐流动相(pH 4.1)为最佳分离条件。分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相和样品之间的包容络合相互作用以及样品和固定相之间的氢键作用,是样品得以分离的基础。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β-环糊精固定相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点击化学在手性环糊精固定相制备中具有极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