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测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丙烯腈)(SAN)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相分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频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共混物体系发生相分离有关,时温叠加失效温度Tb与用SALLS测定的浊点温度Tc一致,用低频区域动态储能模量G'与频率的关系[1gG'~lg(αT)]偏离线性粘弹模型或时温叠加失效温度表征PMMA/SAN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用动态粘弹函数关系表征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熔体的动态粘弹性.考察动态储能模量G′与动态损耗模量G″的关系,发现在终端区域两种聚合物的lgG′~lgG″关系曲线与温度无关,其外推直线斜率接近2;而其共混物的斜率明显小于2,并随组成变化呈现温度依赖性,由此得到的“临界温度”可用于表征这种具有LCST行为的共混物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VDF/PTW)共混物,利用流变仪考察了PVDF/PTW共混物的相互作用及两者的相容性.观察共混物在200℃下的流变曲线,发现在低频区,共混物中PTW含量越大,共混物的流变曲线越偏离经典流变理论,这个结果与cole-cole图相一致.通过时温叠加原理(时温等效主曲线、Han曲线和v GP曲线)系统研究了不同组成的PVDF/PTW共混体系在均相区和相分离区的黏弹行为.结果表明,在均相区,不同温度下,共混体系的动态模量利用时温叠加原理,通过水平位移就可以很好地叠加在一起,无论是储能模量还是损耗模量,在低频末端均近似地符合经典低频末端标度关系;在相分离区,动态模量偏离了经典的低频末端标度关系,其中储能模量的偏离尤为明显,从而导致了时温叠加原理的"失效",相应的Han图、v GP图也表现出不同于均相体系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响应可以用来表征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表明在研究的一系列配比(PVDF/PTW 100/0、90/10、70/30、50/50、30/70、10/90、0/100,W/W)中,当PVDF/PTW=90/10(W/W)时,两者的相容性较好.SEM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熔体的动态粘弹性,考察动态储能模量G与动态损耗模量G的关系,发现在终端区域两种聚合物的lgG-lgG^n关系曲线与温度无关,其外推直线斜率接近2;而其共混物的斜率明显小于2,并随组成变化呈现温度依赖性,由此得到的“临界温度”可用于表征这生活上人有LCST行为的共混物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PMMI/PVDF共混体系相分离的时温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研究了聚(N-甲基甲基丙烯酰亚胺)/聚偏氟乙烯(PMMI/PVDF)共混体系的相分离行为.通过升温法获得了PMMI/PVDF体系的浊点温度,发现体系的浊点温度强烈依赖于升温速率,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即升温速率大于1 K.min-1时,升温速率是影响I(t)的唯一因素;升温速率较小时,高分子链松弛速率的差别得以体现,则该情况下升温速率与松弛速率共同影响浊点温度.该体系具有典型的最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特征.恒温法相分离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该体系相分离行为对温度的依赖性遵循时温叠加(time-temperature superposition,TTS)原理.  相似文献   

6.
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其相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行为所采用的常规研究方法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而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其理论依据是:对具有临界相行为(LCST、UCST)或微相分离行为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在小应变状态下的动态流变行为对体系在相分离过程中形态和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极其敏感,非均相结构的产生使体系在长时松弛区域表现出与均相聚合物体系不同的粘弹松弛行为,即弹性显著增加、松弛时问明显增长以及时-温叠加原理失效,偏离经典的线性粘弹理论模型。本文综述了用Han曲线、Cole-Cole曲线、时-温叠加失效和G′-T曲线等动态流变学方法对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抗冲聚丙烯共聚物熔体结构演化的动态流变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抗冲聚丙烯共聚物(IPC)熔体的流变行为.通过探讨温度、抗氧剂、氧气的存在对其熔体动态粘弹响应的影响,对IPC熔体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随温度的升高,IPC熔体的动态粘弹响应明显改变,低频率(ω)区域动态储能模量(G′)与ω的对数关系lgG′-lgω呈现平台特征;加入复合抗氧剂B215或在N2气氛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IPC的特征粘弹行为完全消失,呈现均相体系的流变响应特征.低ω区域粘弹函数对IPC的结构变化存在敏感响应.通过改变温度、添加抗氧剂以及N2保护,获得了IPC熔体因降解与交联反应所引起的结构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氯磺化聚乙烯(CSP)非均相共混涂膜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发现膜表面疏水性随CSP含量增加而出现突变点.XPS分析证明,这是由于氯元素在表面含量呈突变性。阐明均一的疏水性共混涂膜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使用化学共混法和机械共混法制备了三嵌段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和玻璃化转变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出,由母体形成IPN提高了体系的相容性,且化学共混方法明显好于机械共混法.IPN样品均呈微观相分离形态,具有两个分属于聚丁二烯相和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Budiansky方程和Kerner方程对动态模量数据的分析表明,IPN样品具有两相连续性,且随SBS(聚合物Ⅰ)组分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Ⅱ)的连续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用溶液法由液体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及液体端羧基聚(丁二烯-co-丙烯腈)(CTBN)合成了Li+、Na+、K+、Mg2+、Zn2+、Al3+的遥爪型离聚体.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离聚体形成的影响及离聚体稀溶液的性质。并用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粘弹谱仪研究和表征了部分CTPB、CTBN遥爪型离聚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 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共混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分离温度由动态储能模量对温度曲线斜率的转折点确定. 结果表明, 表观相分离温度有很大的频率依赖性, 因此, 动态流变学方法应用于相分离温度测定时要外推到频率为零.  相似文献   

12.
α,ω—双羟基聚苯乙烯与α,ω—双羟基聚丁二烯及聚乙二醇为预聚体,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偶联剂,聚合得到(苯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多嵌段共聚物。研究了聚合条件的影响。产物分别用热环已烷及水萃取提纯。并用IR、~1HNMR、GPC、动态粘弹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溶液的粘度的温度依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样品,用乌氏粘度计考查了该聚合物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和水溶液的粘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发现PNIPAAM THF体系的特性粘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PNIPAAM H2O体系的特性粘数 温度曲线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规律.并用实验确定的特性粘数对合成样品的分子量进行了表征Mn=844×105g·mol-1.  相似文献   

14.
吴刚  郑强 《高分子学报》2007,(6):573-576
由于小应变条件下,动态流变行为的测定不会对材料本身的结构造成影响或破坏,动态流变研究被认为是表征填充类聚合物体系填料颗粒的分散状态的有效方法[1~3].众所周知,窄分子量分布的均相聚合物体系在低频率(ω)区域的粘弹行为满足线性粘弹关系,而填充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表现出特殊的粘弹特征[4~8],即在低ω区域显示出非线性粘弹行为的特殊响应.特别是所谓的"第二平台(second plateau)"现象,被认为与体系形态结构密切相关[9].  相似文献   

15.
辐射增强PP/BR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多官能团单体-三烯丙基异氰酸酯存在下,共混体系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的辐射效应,用DSC,动态粘弹谱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烯丙基异氰酸酯主要分布于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共混物的界面自高能射线作用下,被引发参与界面反应,从而改善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强也界面粘接,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DL-天冬氨酸为单体,聚合成DL-天冬酸胺,接入不同悬臂氨基乙醇,氨基内醇,氨基丁醇,得到α,β-聚(羟烷基)-DL-天冬酰胺,分别是α,β-聚(2-羟乙基)-DL-大冬酰胺(PHEA),α,β-聚(3-羟丙基)-DL-天冬酰胺(PHPA),α,β-聚(4-羟丁基)-DL-天冬酰胺(PHBA)。用红外光谱表征了高分子载体,比较了不同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测定了高分子载体的比浓粘度,建立了PHPA的Mark—Houwink方程。  相似文献   

17.
聚氯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氢化聚丁二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HPBD-b-PMMA)共聚物增容剂对聚氯乙烯(PVC)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增容剂使共混物中两相的玻璃化温度发生变化,说明其相容性增加.FTIR的结果表明,增容剂中羰基与PVC的α氢形成氢键,使CO,H─C及C─Cl的振动频率变化,峰形加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法(FTIR)表征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S-MAA)和聚环氧丙烷(PPr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用谱带分离的技术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共混体系中几种羰基的吸光系数比,并且用简明的方法定量计算了它们之间平衡的平衡常数.同时实验还表明共混组分中聚醚的分子量、分子结构、P(S-MAA)中MAA的含量以及共混组分的比例和体系的相容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氯磺化聚乙烯(CSP)非均相共混涂膜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发现膜表面疏水性随CSP含量增加而出现突变点。XPS分析证明,这是由于氯元素在表成含量呈突变性。阐明均一的疏水性共混涂膜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甲基硅氧烷-b-乙二醇嵌段共聚物(DMS-b-OE)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的增容,重点研究了增容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和软科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MS-b-OE对PDMS/PU具有优良的增容作用,改善了PDMS/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提高了该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由3.4MPa提高到7.6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