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将于1983年1月10—14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举行。会上将有发展现状和动向:的邀请报告。会议具体内容有: 1、讨论多种工程材料和有关应力-应变分析的主要本构规律,尤其着重有可能获.得成功应用的那些规律,包括弹性、低弹性、塑性、粘弹性、粘塑性、内时尺度理论和率型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杨桂通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季文美教授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胡良俊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有正式代表43名,列席代表16名。会议邀请报告7篇:可变形体力学的基本方程(杨桂通),线性粘弹性力学(孙家驹),骨的超微结构(耿介),骨力学的基本问题(白详),骨力学的应用(顾志华),生物软组织力学(王公瑞),骨的生长和压电性(钱民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Coleman-Noll关系式(特指使Clausius-Duhem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为基础,对内变量理论、粘弹性及塑性流动理论等情形研究了熵函数存在条件的具体形式以及熵函数应具有的表达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液体和气体力学问题(谢道夫,斯特鲁明斯基,切尔内依) 现在对液体和气体力学还在大力进行研究。许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一篇短短报告的篇幅,只能指出报告作者们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5.
会议于1983年10月11—13日在里加举行。由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学术委员会、强度和塑性问题学术委员会、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聚合物力学和物理委员会和合成材料学术委员会、拉脱维亚科学院聚合物力学研究所组织。目的是交流198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苏联53个城市的110个科研机构、结构工艺机构、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350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共有4篇大会报告,113篇分组会议报告和102篇墙报。   相似文献   

6.
会议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召开,1985年11月2—5日在西安举行.全国100个单位的255名代表参加会议。宣读论文228篇,书面交流61篇,特邀大会报告4篇,共293篇。这些论文已收入“第4届全国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共8册)。四篇特邀报告分别介绍了第6届国际断裂会议动态,损伤容限及耐久性设计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引言1.1 第一次试验如果把粘弹性的发现归功于某一个人是合适的,那么,这个荣誉似乎必须给予Wilhelm Weber. 跟我们这次会议切合的是,上述发现看来是在生物材料的试验过程中得到的,因为,正是Weber(1835)为了描述他对蚕丝线的研究,给我们现在称之为粘弹性的现象拟出了一个名称,这个名称“粘弹性”迅速在德文的科技文献中流行,以描述在银丝、玻璃纤维、橡胶和其他材料中所发现的类似行为(Braun,1891)。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应用无网格方法(EFGM)、线性粘弹性与弹性力学之间的对应原理,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等方法求解了拟静态平面弹性和粘弹性力学问题。首先,利用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推导了平面问题的粘弹性本构关系,建立了拟静态粘弹性平面问题的边值问题;其次,利用粘弹性与弹性力学之间的对应原理得到了Laplace变换域中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在Laplace变换域中建立了相应的泛函,并得到了用无网格方法离散的控制方程;同时,求解了几个拟静态弹性和粘弹性平面问题,给出了它们的表达式和数值结果;最后,采用Laplace逆变换和数值逆变换,得到了粘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在物理空间中的解,并比较了由解析解和无网格数值方法所得到的数值结果,可以看到它们是非常吻合的。说明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拉普拉斯变换空间中,运用摄动理论和“弹性-粘弹性”对应性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粘弹性问题边界元求解法。文中结合广义变分原理,导出了摄动粘弹性边界元方程,并给出了摄动粘弹性问题的基本解。最后,详述了一阶摄动的求解过程,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0.
张兆顺 《力学进展》1998,28(3):431-431
第一届国际直接数值模拟和大涡模拟会议(AFOS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NS/LES)是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部(AFOSR)资助组织的国际会议. 会议于1997年8月4日至8日由美国路易斯安那技术大学主办, 在路易斯安那州罗斯顿市举行. 来自17个国家的9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交流论文73篇, 其中大会报告14篇. 我国学者提交论文4篇, 张兆顺应邀在大会上作了“近壁湍流的流型和湍能耗散”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接触力学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接触问题的解法,最先在弹性理论中得到发展且比较完善;以后,考虑到粘弹性、塑性、各向异性、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而大大地发展了各种接触问题,远远超过了弹性理论的范围.本文对接触问题进行了分类,介绍了经典、非经典的弹性接触理论的发展概况.最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结果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2.
液体和气体力学的现代问题(Л.И.谢道夫,В.В.斯特鲁明斯基,Г.Г.切尔内依) 现在对液体和气体力学还在大力进行研究。许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一篇短短报告的篇幅,只能指出报告作者们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些方向。基本问题是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高速运动。不出所料,最近几年这方面的情报有爆炸性的增长。这些问题的特点首先是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直接发生紧密的联系;计算   相似文献   

13.
1.导言金属材料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而纤维复合材料(缩写为FVW)是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本文研究由坚硬的、常规情况下是弹性的纤维和柔韧的粘弹性人造树脂基体所组成的复合材料,金属是无机的“死”材料,而在纤维复合材料中至少基体是有机的、大分子的,是“活”的。   相似文献   

14.
这是“能源与燃烧科学进展”(PECS)杂志的一期特刊,由美国能源部煤炭燃烧与应用工作组(CCAWG)编辑。内容有一篇综述文章“发展中的燃煤技术”由14位学术界与工业界专家撰写,和一组关于燃煤应用中某些基本问题的文章及其讨论。这组文章是一次由CCAWG组织的讨论会的论文,计有下列几篇:   相似文献   

15.
美国纽约伦塞勒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和物理系主任,生物力学杂志编委,J. Lawrence Katz教授应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康振黄教授的邀请,于1982年9月26日至10月14日先后访问了北京、成都和西安。9月28日至10月9日在成都科技大学连续作了八次报告。题目是:1.骨的结构.2.骨的粘弹性理论,3.超声波在骨中的传播(一),4.超声波在骨中的传播(二),5.骨的复合材料模型,弹性和粘弹性,6.骨的声发射,7.与骨直接粘合的生物材料,8.骨的声扫描;回顾与展望。10月12日在西安作了题为“骨的结构与声发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交流本构关系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塑性力学在各方面的应用,交流塑性力学教学经验,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力学系于1985年2月26日至3月7日举办了全国塑性力学教师讨论班,由王仁(北京大学)、朱兆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克智(清华大学)主持,全国35个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93人(教授6,副教授和副研17,讲师、助研和工程师35,助教6,教员6,研究生23)参加.讨论班的10个特邀报告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赵凯华 《力学进展》1990,20(3):351-351
<正> 这次会议(Nonlinear Scicncc:The Next Decade)也是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非线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nlinear Studies)成立后的第10次年会.与会代表有美国、苏联、法国、日本、中国等国的数十人.大会报告31篇反映了当代非线性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问题.另有张贴论文数十篇.会后将出版论文集.现将大会报告作者及题目列出于下.   相似文献   

18.
夏蒙棼 《力学进展》2003,33(1):154-154
“细观力学面临的新挑战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New Challenges in Mesomechanics”)于2002年8月26-30日在丹麦奥尔堡(Aalborg)召开,由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主办.与会人数约120人,分别来自丹麦、中国、希腊、俄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会议上报告论文100余篇.我国有12人(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参加会议,在会上作了10个报告.  相似文献   

19.
Drucker 公设是塑性力学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公设,现代塑性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文献[1]是一本深受初学者青睐的教材.但其中“§4.2Drucker 公设”一节的基本概念令人迷惑.原文如下“在应力循环过程中外载所作的功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增量法处理粘弹性本构关系中的遗传积分,将粘弹性材料的随机性、结构几何形状的随机性、外载荷的随机性引入虚功方程,应用摄动方法,研究了粘弹性随机分析的虚功原理和粘弹性随机有限元。研究发现,尽管粘弹性本构关系具有时间相依性,其随机摄动格式并不存在“长期项”的影响,算例表明,应用该方法进行粘弹性结构的随机模拟,计算效率较高、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