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组织γ谱仪放射性核素活度测量全国比对,按照要求使用低本底高纯锗γ谱仪测量土壤样品中的~(241)Am,~(137)Cs,~(60)Co,~(226)Ra,~(232)Th(~(208)Tl,~(228)Ac),~(238)U和~(40)K等常见的天然及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测量中利用与比对样品几何规格一致的效率源进行效率刻度,采用Gamma Vision谱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的~(241)Am,~(137)Cs,~(60)Co,~(232)Th(~(208)Tl,~(228)Ac)和~(238)U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的测量值与参考值在扩展不确定度(k=2)范围内一致,峰面积、本底、效率刻度、样品自吸收和符合相加效应是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稀土矿石中伴生的钍(Th)、铀(U)、镭(Ra)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湿法冶炼过程中富集于废渣,它们衰变可释放出氡(Rn)。以活性炭吸附、二甲苯闪烁液静态和动态吸收3种方法捕集Rn,应用液闪系统测定了两种稀土湿法冶炼废渣中Rn的放射性活度。测量结果表明,废渣中Rn的放射性比活度(Bq.kg-1)表现出较高水平,且在不同废渣中具有明显差异,为综合评估稀土厂"三废"的放射性及其危害性提供了依据;从3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以二甲苯闪烁液静态吸收后用液闪法测定Rn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从核材料腐蚀就地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核素形态表征、核环境化学极低核素浓度的分析、燃料后处理强放射性料液远距离测量等4个方面,综述了拉曼光谱在核领域中化合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拉曼光谱将成为未来放射性核素化合物分析表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63)Cu的丰度值和热中子活化截面较大(69.09%,4.5巴),在理想条件下铜的分析灵敏度可达10~(12)—10~(11)克。直到高分辨率的多道γ谱仪问世以前,铜的热中子活化分析大都采用化学分离法,如采用沉淀、电解、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等分离方法,制备出放射化学纯的铜化合物,用定标器或NaI探测器进行测量。即使是采用离子交换或溶剂萃取法,为了计算回收率和测量方便,最后一般以硫氰化亚铜的形式予以沉淀。化学分离法具有不受基体和其他杂质核素的干扰、准确度高等优点,但分离步骤多、操作繁杂、周期长。近年来,由于带高分辨率探测器的多道谱仪比较普及,采用不破坏法测定铜者较多。该法固然简单,但往往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般以β~ 湮没产生的511keVγ光子光电峰来定量铜,而~(24)Na、~(65)Zn、~(85)Sr等核素均能生成511keV的光电峰,都会干扰~(64)Cu的测定,其中干扰最甚者为~(24)Na和~(65)Zn。~(24)Na的干扰有人采用扣除的方法进行校正,而扣除的比例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CIEMAT/NIST方法在液体闪烁计数装置上测量放射性核素55Fe,高质量样品是得到好的测量结果的关键。影响样品源质量的因素有闪烁液的选择,混合物的兼容性、均匀性、稳定性、放射性活度以及液闪计数瓶。在Ultima–GoldAB闪烁液中进行混合物配方试验,优化液体闪烁计数性能,完善满足测量需要的样品源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得到55Fe探测效率为0.48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6.
89SrC l2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通过89Y(n,p)89Sr反应制备89Sr。研究了Y2O3靶在300#反应堆照射后形成的辐照产物、辐照混合物中杂质核素的去除方法,以及纯化过程中带入有机杂质的清除方法。结果表明,靶件辐照后产生了88Y及86Rb等杂质核素,通过TBP萃取能将辐照混合物的Y浓度降到0.001 mol.L-1以下;通过P204萃淋树脂的吸附,可将Y浓度降低到1×10-8mol.L-1以下;通过HZ-803大孔径吸附树脂能有效去除过程中带入的有机杂质;通过HZ-001阳离子交换树脂能有效去除辐照混合物中的86Rb,同时使89Sr(NO3)2转型为89SrC l2。  相似文献   

7.
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可溶性钛和总钛。测量可溶性钛的样品通过0.45μm水系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测定,测量总钛的样品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硝酸、过氧化氢、硫酸的不同组合进行消解。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石墨炉程序升温工作条件和热解涂层石墨管的应用。干扰试验表明水中常见共存离子不干扰钛的测定。本方法经6家实验室验证,在0~25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可溶性钛为4.0μg/L,总钛为7.0μ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2%(n=6),加标回收率为90.0%~107%,该方法对钛标准物质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3.4%~2.4%。该方法准确、可靠,检出限低,干扰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氯离子选择电极瞬时电位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1mol/L KNO3空白液与Cl^-切换时,AgCl电极响应的瞬时电位信号峰高度△Ep有非常好的再现性,40多天所测的10次标准曲线电位平衡偏差小于2.0mV,△Ep-p(Cl)^-直线平均斜率为55.4mV,其平均偏差小于1.0mV,电极响应下限和△Ep-p(Cl)^-直线截距都与经AgCl溶度积所计算的值一致,瞬时信号峰电位上升时间小于1.5s,可实现小体积试液的快速准确分析,用离子水合吉布氏自由能△Gh(Cl)^-,的变化解释了瞬时信号不同阶段的电位变化速度,实验中使用自制的活度阶梯自动切换装置,该装置具有容积比为4:1的空白液和试液两个注射泵,用该法已测定了维生素B6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核电厂液态排放液中含有一定量的12 4 ,12 5Sb ,是核电厂排放液中常见的污染放射性核素 ,是核电厂周围环境水质中需监测的主要核素之一。12 4 ,12 5Sb监测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2 ] ,但国内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标准测量方法。由于Sb有Sb(Ⅲ )、Sb(Ⅴ )两种形式 ,且其含量极微 ,难以直接用γ 谱仪测量。为此水样中的12 4 ,12 5Sb必须先浓集 ,才可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如Gandond等[3]报道在pH =3.5时 ,MnO2 可有效地从海水样品中吸附12 5Sb。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建立核电站周围水质中12 4 ,12 5Sb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二肟试剂可与Ni(Ⅱ)、Pt(Ⅱ)、Pd(Ⅱ)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配合物,以环己烷二酮二肟、氢氧化钠为底液,催化极谱法测定Pd(Ⅱ)配合物,测量浓度线性范围为5×10~(-8)~5×10~(-5)mol/L,但配合反应需在90℃的水浴中进行,操作不便,以α-糠偶酰二肟(FD)、NH_3/NH_4Cl为底液,脉冲极谱法测定Pd(Ⅱ)配合物的研究空白值较高,灵敏度较低,测量浓度线性范围为  相似文献   

11.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U、Ra-226和Th-232。我国每年生产该类稀土精矿6万t左右,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若不加以重视,含放射性核素的冶炼废料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存在危害工人健康的隐患。本文针对该类矿物稀土提取过程天然放射性核素分布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不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山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不同,不但和原岩性质有关、还与其成矿环境有关。在该类矿物的提取过程中,放射性核素大部分残留在浸出尾矿中,而浸出母液中的少量天然放射性核素经过除杂、沉淀、焙烧工艺后在除杂渣和稀土精矿中得到富集,但其放射性比活度在105Bq·kg~(-1)内。而稀土提取过程中浸出母液、除杂母液、沉淀母液等液体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都低于0.3 mg·L~(-1)。本文对稀土提取过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初步调查分析,为探讨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富集、分布规律以及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石墨管测钛的特点,用热解石墨管测定钛灵敏度较高,并可消除某些共存元素的干扰。探讨了在高温石墨炉中钛的原子化机理,提出了TiO_2被碳还原的可能性。方法适用于测定冶金材料中痕量钛,测定钛的特征含量可达3.76×10~(-10)克/1%吸收,相对标准偏差为3.8%。该法准确、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3.
当高浓度Pb共存时,采用四极杆ICP-MS测定Tl,由于~(204)Pb、~(206)Pb的强峰拖尾,分别干扰~(203)Tl、~(205)Tl的测定,使测定结果偏高。本文采用样品分解后加入硫酸,使大量Pb以PbSO_4沉淀形式与Tl分离,分取清液稀释后用ICP-MS测定,解决了测定方铅矿中Tl时Pb的干扰问题。方法检出限(3σ)为0.002μg/g,相对标准偏差(n=12)为3.5%~7.5%。通过与传统泡沫塑料吸附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比对验证,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浸提液中的Cl–和SO42–。选择2.0 mmol/L Na2CO3–1.3 mmol/L NaHCO3混合液为淋洗液,流速为2 mL/min,在此条件下,Cl–保留时间为1.96 min,SO42–保留时间约为12.26 min,Cl–,SO42–的质量浓度分别在2~8,10~30 mg/L范围内与色谱参数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4和0.999 7,Cl–,SO42–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8%,105.4%,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n=6)。该法适用于土壤中Cl–和SO4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柱净化与分散液液微萃取相结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去除油田水域中直链烷烃等干扰物的同时,对多环芳烃类污染物(PAHs)进行纯化富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分别考察了柱填料的种类、柱填料与上液量的质量比、柱流速、萃取剂种类及体积、分散剂种类及体积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最终选择12 g H103大孔树脂为柱填料,以柱填料/样品质量比为12:5上样,在4倍体积/小时(BV/h)柱流速下过柱吸附干扰物,洗脱液加入1.00 mL丙酮(分散剂)和15μL四氯化碳(萃取剂)后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2 min。在最优条件下,PAHs的富集倍数为730~1579,检出限(S/N=3)为1.1~5.3 ng/L,线性范围为0.01~50μg/L,相对标准偏差(n=5)为0.6%~3.4%,回收率为82.6%~104.6%。本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基质中干扰物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操作简单方便,尤其适用于受污染油田水体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是测量生物细胞中离子活度的新型工具。近年来,已研制成了多种离子的PVC液膜微电极。微电极的尖端直径小至1微米,甚至0.1微米,电极的内阻高达10~(11)Ω以上。因此需要非常良好的绝缘及高输入阻抗的测试仪器。国产FW-1型微电极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为10~(12)Ω,还不能同10~(10)Ω以上的微电极配合使用。为了提高微电极的测量精度,本工作研制了微电极阻抗转换器。该转换器的输入阻抗为10~(14)Ω,输出阻抗小于1Ω。设计中采用特殊的电源自举电路,使工作电压浮动,大辐度提高了输入  相似文献   

17.
杂多酸示波极谱法测定磷酸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长发  娄天军 《分析化学》1993,21(6):644-647
在pH=1的HCl和25mg/ml抗坏血酸存在的溶液中,磷酸根和钼酸根形成具有极谱活性的磷钼杂多酸。该杂多酸在NH_3-NH_4Cl(pH=9.9)底液中产生—灵敏极谱还原波,其峰电位为-1.12V(vs.SCE)。导数波高与磷酸根浓度在5×10~(-8)~4×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2×10~(-8)mol/L。利用反应速度的不同消除了大量硅酸根的干扰。文中对极谱波的性质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放射极谱首先由Love在1958年提出。在放射极谱中,放射性核素被电还原至金属状态,与汞形成汞齐,或在汞滴上形成不溶性的沉淀膜。在不同电位收集含有放射性的汞滴,测量其放射性,将放射性与电位对应作图,得放射极谱图。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放射性核素,或经射线辐照活化后检测放射性核素。此法在极谱学及放射化学领域中是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9.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材料(LDHs)作为最常见的二维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 LDHs具有来源广泛、易于制备、较大的表面积、可调控的化学结构、环境友好等优点,最近几年其改性材料多用于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去除.本文介绍了常用的LDHs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放射性核素处理方面的应用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对LDHs材料的应用和挑战给出了个人见解.本综述为高效去除放射性核素的LDHs材料的设计指明了方向,为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处理处置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涂膜超声及涂膜电解对固体表面铀的去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高分子可剥离去污膜液,确定了涂膜液中各组分最佳含量,对固体表面核素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属表面采用涂膜电解去污、非金属光滑固体表面采用直接涂膜去污、非金属粗糙固体表面采用涂膜超声去污工艺,其去污率均可达99%以上,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