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数学课中比较多的一种课型,有部分老师认为试卷讲评课很好上,不外乎就是对对答案,纠正一下典型错误而已,分析一下学生的错误原因;个别老师花时间从第一题一直讲到最后一题,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听着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大多数老师意识到这些问题,做出了改进,他们在试卷讲评时有选择地处理,错误人数多的题目多讲一点,错误少的则少讲一点,而这样也只是就题讲题.  相似文献   

2.
<正>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总结、概括出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原理的推理.与自然界和社会规律一样,数学问题中的一般方法、结论也都存在于特殊、个别之中.因此,当面对的数学问题太抽象、太复杂,我们一时没有解题思路时,便可以通过挖掘、认识问  相似文献   

3.
"探析式"答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探析式"答疑的基础、含义及实施 "探析式"答疑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创设"探析"氛围,设计"探析"活动,产生"探析"行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探析式"答疑并不急于正面给出问题的具体解答过程,不一味关注具体步骤和结果,而是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展现;"探析式"答疑应与指导学生相应的提问方式结合,达到教学活动"整体性"目标,让学生从问教师逐渐转变为问自己,从求助逐渐转变为自助,最终自主找到解决方案,体验真正的学习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习题课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但至今为止 ,在数学习题课上尚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理的途径与形式 .已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情形已得到改善 ,但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的程式 :教师出题 ,全体同学各自解题 ,请一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 ,或请一两位做得快的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 ,也就是说 ,习题课上能做到的充其量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 ,及个别学生与大家的交流 .由于学生是多层次的 ,这种形式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广泛、共同的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个别对话”的现状 ,并把师生的个别对话转变为教师和全体…  相似文献   

5.
《师说》中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答疑解惑是老师的常规教学工作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为学生答疑,不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解惑,正所谓“授人以渔”.一次有价值的答疑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也是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有一次难忘的答疑过程,这里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答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解惑.一次有价值的答疑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下是笔者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答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多数教师对此重视不够,上焉者尚能着眼于方法,下焉者则仅满足于给出答案。笔者认为,答是为了不答,数学教学中的答疑不仅要着眼方法,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探究之旅、领略数学思维之美、享受数学学习之乐。邻居小孩敏敏正在读八年级,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邻居请笔者给她辅导,笔者对敏敏说:“系统的辅导没有时间,况且我在教高中,对初中的知识体系不是太了解,我还是给你答疑吧,有问题随时来问我,但以后来问之前你要先弄清几个问题,题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你对已知条件是怎样理解的?题目需要求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在做题时卡在哪里?”不久前,敏敏来请教一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自己。师生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和探究,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师生两人都乐在其中,也收获颇丰。笔者觉得这一经历对数学答疑颇有启发,所以将答疑的过程整理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点面距离在现行课本上只讲了定义,而没有讲其求法,更没有举例说明其应用,因而同学们解这类题常感困难,为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特介绍几种方法,供解题时参考,现举例说明.一、过点向平面作垂线段直接用定义法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也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先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通过概括和推理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很多数学问题,其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存在共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轻课业负担,删减内容是必要的,但删减什么要讲根据,不能只靠简单地行政命令.记得1997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某地删掉了初三几何的"射影定理",甚至个别地方考试  相似文献   

11.
高三测试较多,讲评如没有侧重,则难免时间紧迫,且高耗低效.笔者发现有些问题学生讲评前没有时间进行充分思考和运算,导致讲评中常常被动地接收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是不好的.于是作以下尝试:选择一些有思考价值,探究价值,典型的错题,让学生再思考,隔天评讲,第二天评讲的时候往往有很多意外的惊喜.举一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刊自总第94期刊出陈省身先生系列讲座《微积分及其应用》的首讲之后,曾引起读者极大兴趣,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发,本刊在总第95、96、99、102、105各期先后续载了陈先生的系列讲座.本期刊出最后一讲.此稿由白承铭、宋敏、云保奇、赵志根等同志记录整理,刊出时只作个别文字处理.大师仙逝,在本刊刊出的系列讲稿,已成绝响,特别是最后两讲已不能再呈先生寓目,我们不胜悲切,并表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后答疑是日常数学教学的一个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越发凸现和清晰 .重视课后答疑 ,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所带的 2 0 0 2届高三 (4 )班 51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平均分 1 2 6.5分的好成绩 ,这与我在高中三年中 ,把课后答疑落到实处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供同行参考 .体会之一 数学课后答疑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王颖 《中学数学》2012,(2):70-71
习题课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收获小,并且讲过的题目稍加变化再次出现学生依然会错.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气急败坏的责怪学生":怎么这么笨呢!讲了还错!"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教师自身的原因呢?为什么稍稍变化学生就不会做了呢?我  相似文献   

15.
裴光亚 《中学数学》2002,(10):21-22
前面 ,我们谈到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没有问题了”是教育的失败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 ,也是教学的现实问题 .因此有必要作些解释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传道、授业、解惑 ,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 ,就是最理想的效果 .其实没有问题只是一种表象 ,实质是问题意识的失落 .这里 ,不妨讲一个小故事 .2 0 0 1年春 ,著名农学家袁隆平先生到武汉 ,谈到了在中学的经历 ,说到 :为什么“负负得正”,他一直不能理解 ,著名科学家不懂“负负得正”,一时成为某些人的笑谈 .然而 ,笑谈者并不知道 ,我们又何尚可以说清楚“负负得正”呢 ?能意识到“负负得正”是…  相似文献   

16.
刘伟 《数学通报》2003,(6):7-7,3
近日读到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回忆其大学老师的一篇文章 ,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文章说 ,老师让学生花了四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的办法 ,但学生们都找不到办法 .第五个星期 ,老师进入课室 ,“在五十分钟内 ,他如长江大河 ,滔滔不绝 ,使我听得呆了 .……”作者说 ,“假若没有经过那四个星期去想 ,我不会在五十分钟之内被老师说服的吧” .虽然故事讲的是大学教学 ,但是 ,我想我们的中学教学中 ,不也存在一个“讲”与“不讲” ,“多讲”与“少讲”的问题吗 ?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受到批评后 ,不少老师又都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口号下祭起了…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不讲背景和过程,把结论硬塞给学生.不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割裂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没有合理理解数学教学的过程特征,忽视过程本身的丰富的内在价值,数学教学往往是结  相似文献   

18.
聊天的收获     
一天在教室和学生聊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求自然数的平方和这个问题,我发现一种方法,但没有证出来."然后他给我讲了他的想法,下面就是我们的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刊总第 94,95期刊出了白承铭同志“数学大师的风采———记陈省身先生讲授《微积分及其应用》”一文的最初部分 :对这次系列演讲的简介 ,以及陈先生演讲的第一讲。应读者要求 ,总第 96期刊出了第二讲。本期继续刊出第三讲。讲稿由白承铭、宋敏、云保奇、赵志根等同志记录整理 ,未经陈先生寓目。刊出时只作了个别文字性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刊总第94,95期刊出了白承铭同志“数学大师的风采——记陈省身先生讲授《微积分及其应用》”一文的最初部分:对这次系列演讲的简介,以及陈先生演讲的第一讲。应读者要求,总第96期刊出了第二讲。本期继续刊出第三讲。讲稿由白承铭、宋敏、云保奇、赵志根等同志记录整理,未经陈先生寓目。刊出时只作了个别文字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