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紫外、同步荧光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PU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表明,BSA在230nm和278nm处的吸收峰,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葛根素引起BSA中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降低.圆二色光谱表明,BSA在208nm和222nm处的负峰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BSA中α-螺旋含量也随之增加.这表明葛根素与BSA的相互作用,可使蛋白质分子的疏水作用增强,导致BSA的肽链结构收缩,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曙红Y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曙红Y(EOS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实验证明EOSY具有较强地猝灭BSA荧光强度的能力,分别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试验数据,得到了25 ℃时反应的结合常数为3.601×105 L·mol-1,反应的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20.66,-31.70 kJ·mol-1和37.06 J·K-1, 为研究在人体生理条件下EOSY与BSA的结合方式、EOSY对BSA构象影响和细胞染色机理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生理环境中,使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与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黄腐植酸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在荧光光谱法研究中,经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298,303和308 K温度下的动态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和猝灭常数,证明BSA与黄腐殖酸(FA)相互作用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结合位点数n都在1附近,FA与BSA体系相互作用比为1∶1;利用静态猝灭双对数方程计算三个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得出结论,FA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ΔG<0,说明作用过程为自发过程。采用Förster’s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距离r=6.340 nm,表明BSA与FA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FA与BSA残基的结合作用力具有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疏水作用力,多种力共同作用使FA与BSA能够稳定结合。通过对FA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发现BSA最大吸收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红移,表明FA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通过研究FA与BSA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得到FA使BSA中的色氨酸(Trp)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亲水性增强,使BSA的蛋白质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研究FA与BSA相互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峰1(peak 1)与峰2(peak 2)的最大发射波长峰都发生了红移,证明FA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FA使BSA周围环境的极性增大,疏水性减小,亲水性增加,BSA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最后采用圆二色谱法进行分析,利用软件计算得出该实验相互作用体系下α-螺旋(α-Helix)减少2.3%、β-折叠(β-sheet)增加7.7%、β-转角(β-Turn)增加0.6%和无规则结构(Random coil)含量减少1.2%,β-折叠(β-sheet)含量增加最为明显, 强有力地说明了FA使BSA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锰(Ⅱ,Mn2+)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随着Mn2+浓度的增大,BSA的荧光强度降低,最大发射峰蓝移2nm,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Mn2+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290K和308K时的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温度升高Mn2+与BSA的作用增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FS)及紫外光谱(UV)研究了有/无金属离子Cu2 或Zn2 参与时中药有效成分伞形花内酯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有/无金属离子参与时,伞形花内酯均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金属离子参与使得KA增大,n仍维持在2左右;伞形花内酯分子能够扦插入BSA分子内部,温度以及金属离子参与对伞形花内酯与BSA分子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间的空间距离r影响不大。有/无金属离子参与时伞形花内酯与BSA的作用过程均是一个熵增加和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伞形花内酯与BSA之间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金属离子参与使伞形花内酯与BSA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增强,故ΔH对ΔG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6.
罗英  何冀川  万怀龙 《光谱实验室》2006,23(5):1099-1102
首次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pH 7.4 Tris-HCl缓冲溶液,离子强度I=0.1)下2,7-二氯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09nm,与2,7-二氯荧光素的最大吸收波长502nm比较,红移了7nm;两者之间主要通过静电引力结合,但并不排除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两者之间的结合数为32.  相似文献   

7.
陈述  白珊  王贞  张萍萍  龙云飞 《光谱实验室》2011,28(4):2047-2049
表面无保护剂的小粒径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可引起BSA特征荧光的猝灭。而若先向体系中加入半胱氨酸(Cys),其巯基与A g的强相互作用可降低体系中的纳米银与BSA的相互作用,使BSA荧光猝灭程度降低。体系在350nm处荧光强度的变化与Cys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3×10-8—3.3×10-4m ol/L,相关系数为0.9982。基于这种光谱的变化,可用来测定Cys。  相似文献   

8.
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ATLL)是一种新的大环内酯类兽用抗菌药,研究 ATLL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这直接与 ATLL 在体内的药效相关。牛血清白蛋白(BSA )结构上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同源,因此,常用它作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模型。血液中有许多金属离子,已有关于体内单一离子对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采用多光谱方法对ATLL与BSA相互作用及Zn2+和Cu2+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Zn2+和Cu2+分别使有效猝灭常数降低和增大。主要的相互作用力为氢键和疏水作用力。ATLL改变蛋白质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微环境极性。紫外光谱分析发现,Cu2+可能是通过Cu2+‐ATLL复合物以金属离子架桥作用来影响ATLL与BSA的作用,Zn2+可能通过与ATLL的竞争作用结合BS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TLL使BSA的β‐折叠和α‐螺旋结构向β‐转角和无规卷曲转变。这些基础数据有助于阐明在生理条件下,有无Zn2+,Cu2+时ATLL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及金属离子在药物与蛋白质作用过程中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光谱法研究稀土离子钇(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锦绣  李梅  柳召刚  胡艳宏  王觅堂 《发光学报》2012,33(10):1153-1159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Y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Y3+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蓝移20~25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Y3+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属于静态荧光猝灭,Y3+与BSA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和热力学参数(ΔΗ、ΔS、ΔG),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氢键等,但静电作用力也不可忽略。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Y3+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金莲橙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金莲橙G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是形成超分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测定了金莲橙G与BSA结合常数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并根据Ross理论,和作用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金莲橙G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结合力是静电引力。由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推导出能量供体金莲橙G与受体BSA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1.
光度法研究溴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溴酚蓝(B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酸性条件下结合反应的吸收光谱,探讨了结合反应机理、结合模型以及影响结合参数的一些因素。认为溴酚蓝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通过静电引力作用,结合反应符合Pe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型。并探讨了溶液的酸度、染料浓度、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巴洛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巴洛沙星(balofloxacin,BLF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现象,利用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巴洛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计算出巴洛沙星在牛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距离,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巴洛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巴洛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谱法研究二溴羟基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3,5-二溴-4-羟基苯基)卟啉[T(DBH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基于T(DBHP)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为27 ℃时,荧光猝灭法测得反应的结合常数为K=1.30×106 L·mol-1,温度为48 ℃时,K=6.32×105 L·mol-1,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由此判定该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0.91,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DBHP)P]之间的结合距离r=2.39 nm<7 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T(DBHP)P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T(DBHP)P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变化,BSA内部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洛美沙星-Tb3+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洛美沙星-Tb3 作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洛美沙星-Tb3 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牛血清白蛋白与洛美沙星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而且洛美沙星对BSA的构象有一定的影响;同时BSA与Tb3 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可置换出配合物中的水分子,使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强.结果表明:在实验最佳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能增强洛美沙星-铽的荧光强度,据此建立了一种检测白蛋白的新方法,该法的检测限可达mg水平,线性范围为16.5~148.5μg·mL-1,检测限为68.8 ng·mL-1,RSD为1.4%.此法简便易行,而且不受共存物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研究Fc(COOH)2 (λmax=255 nm)与BSA(λmax=277.5) 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Fc(COOH)2在10~190 μmol·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4),BSA在100~1 900 mg·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BSA与Fc(COOH)2反应后,最大吸收波长移至275 nm。当固定Fc(COOH)2或BSA的浓度时,Fc(COOH)2或BSA的吸光度随着BSA或Fc(COOH)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Fc(COOH)2与BSA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于Fc(COOH)2和 BSA能形成氢键,分子链增长,吸收的能量增加,导致吸光度增大。同时考察Fc(COOH)2和 BSA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70 μmol·L-1的Fc(COOH)2与1 900 mg·L-1的BSA反应0.1,24和96 h后,在λmax=275 nm处的吸光度由1.062分别变为1.045和0.986;当700 mg·L-1的BSA与190 μmol·L-1的Fc(COOH)2反应0.1,24和96 h后,在λmax=275 nm处的吸光度由0.813分别变为0.794和0.75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钙红-Cu(Ⅱ)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特征,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钙红-Cu(Ⅱ)-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时引起电子吸收光谱的强度减小,594 nm处吸收峰消失。在pH5.65~5.75的酸度条件下,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系统在317 nm处有一增强的RLS光谱峰,且增强的RLS强度与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75~10 μg·mL-1, 线性方程为I=150.88+201.48c(BSA ,μg·mL-1),相关系数r=0.997 3。方法检出限为5.62×10-2 μg·mL-1。该方法成功地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含量的测定。对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主要存在的是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荧光猝灭方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有强的结合,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r为2.8 nm;以已知结合位置的标记药物为探针,确定了马兜铃酸与BSA的结合位置为亚结构域ⅢA;利用CD和FTIR技术考察了马兜铃酸对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CD结果表明马兜铃酸与BSA的键合使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从43.5%降到36.7%。  相似文献   

18.
A competitive reaction exists between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neomycin (NM) when ponceau S (PS) is chosen as fluorescent probe. This reaction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static fluorescence quenching process between BSA and PS was confirmed and the binding constant,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and type of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BSA and PS were obtained. It was observed that when NM was added into BSA-PS system, the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BSA was recovered gradually with increase in concentration of NM, which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competitive reaction between BSA and NM. According to competitive reaction mechanism,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of PS, the binding constant and the type of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PS and NM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9.
牛血清白蛋白与锌试剂作用机理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锌试剂(ZCN)作用的机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280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45 nm的荧光(即λex=280 nm,λem=345 nm)。当BSA中加入适量的锌试剂(ZCN),B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并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ZCN)间距离r=5.07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7。证实了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是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产生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