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晓东  靳乐  孙慧  陈锦波 《实验力学》2013,28(3):376-380
对2个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抗火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足尺试验形式,柱长3800mm,钢管外部有20mm厚砂浆保护层。通过试验,得出钢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温度场分布规律和耐火极限。试验结果表明,砂浆保护层的存在使得钢管表面温度比炉内温度降低大约300℃~500℃,提高了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钢管混凝土柱第一次受火达到炉内最高温度810℃,没有破坏,冷却到常温,第二次受火,柱子破坏,破坏时炉内最高温度为828℃。与一次受火破坏钢管混凝土柱相比较,炉内最高温度降低了122℃,二次受火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温度明显降低。上述结果可为今后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混凝土与加劲钢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混凝土对钢管的支持力、混凝土-加劲钢管的界面粘结力以及加劲肋所受到的混凝土侧向压力对加劲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局部屈曲的影响,本文在考虑了界面粗糙程度的影响后,通过能量法推导了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加劲钢管的局部屈曲特征方程,得到了在弹性基底上钢管屈曲的伽辽金表达式;迭代计算后,得到了带肋钢管的局部屈曲应力和对应的屈曲模态.结果表明:考虑混凝土作用力和钢管受力的有效宽度后,钢管的极限承载力最高分别能达到未加劲时的2.25倍和3.1倍;在钢管完全加劲前,混凝土与加劲钢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极大地提高钢管的屈曲荷载,且其提高幅度随界面粗糙程度加大而增大,但并不能提高其最大屈曲系数和加劲肋的最小加劲刚度.此外,通过瑞利-里兹法对带肋钢管壁板的局部屈曲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导得到了钢管屈曲系数公式;结合有效宽度的概念后,得出了钢管和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粗糙表面之间接触热阻反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两个固体表面相互接触时,由于接触面粗糙度的影响,界面间就形成了非一致接触,这种接触导致热流收缩,进而产生接触热阻. 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正问题研究,对反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接触热阻反问题研究是通过研究部分边界温度、热流和部分测量点的温度来反演得到界面上的接触热阻. 反问题研究在很多工程领域都有应用,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微电子等,是工程中确定接触热阻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本文采用边界元法和共轭梯度法研究了二维空间随坐标变化的接触热阻反问题. 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假定在已知部分测量点温度和真实接触热阻的情况下,反演计算得到界面的温度和热流,进而得到接触热阻,并与真实接触热阻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采用边界元法和共轭梯度法在无测量误差的情况下,可以准确反演获得界面的真实接触热阻. 若存在测量误差,反演计算结果对测量误差极其敏感,反演结果误差会由于测量误差的引入而被放大. 为处理这种不适定性,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反演计算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能够避开反问题中一些偏离实际值较大的测量点,显著提高反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当两个固体表面相互接触时,由于接触面粗糙度的影响,界面间就形成了非一致接触,这种接触导致热流收缩,进而产生接触热阻.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正问题研究,对反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接触热阻反问题研究是通过研究部分边界温度、热流和部分测量点的温度来反演得到界面上的接触热阻.反问题研究在很多工程领域都有应用,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微电子等,是工程中确定接触热阻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边界元法和共轭梯度法研究了二维空间随坐标变化的接触热阻反问题.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假定在已知部分测量点温度和真实接触热阻的情况下,反演计算得到界面的温度和热流,进而得到接触热阻,并与真实接触热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边界元法和共轭梯度法在无测量误差的情况下,可以准确反演获得界面的真实接触热阻.若存在测量误差,反演计算结果对测量误差极其敏感,反演结果误差会由于测量误差的引入而被放大.为处理这种不适定性,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反演计算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能够避开反问题中一些偏离实际值较大的测量点,显著提高反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9个薄壁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和9个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的轴压试验研究,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试件轴向变形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取代率和不同截面形式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变形特征,并运用不同设计规程对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承载力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变形破坏形式与普通薄壁钢管混凝土相似,及再生混凝土取代率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有一定影响的结论。另外根据计算比较,得到各规程在计算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极限承载力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钢管粗钢渣混凝土柱的基本力学性能,用jk-10000kN多功能结构试验系统对15根圆钢管粗钢渣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得到了试件在轴向压力下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并进一步分析了粗钢渣替换率、钢管径厚比以及钢管尺寸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粗钢渣替换天然粗骨料,可以有效改善钢管混...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低加载速率对强围箍作用下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影响,分别采用2mm/min、10mm/min、20mm/min和25mm/min的加载速率对20个短柱试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得到了不同低加载速率下钢管混凝土柱的荷载-位移曲线与荷载-应变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低加载速率对强国箍作用的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横肋波纹钢板-钢管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研究其轴心受压性能,本文以径宽比(单肢方钢管截面宽度与组合柱截面宽度的比值)为参数,开展了3根横肋波纹钢板-钢管混凝土短柱和1根普通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试验.探究了径宽比对各试件破坏模态、荷载—纵向应变曲线、承载力提高系数、延性等的影响,并与普通方钢管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计算问题,在总结分析已有钢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弹性变形理论,推导出了钢管混凝土短柱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利用推导得出的计算公式,对混凝土的泊松比趋近于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趋近于零、钢管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都相等、钢管和混凝土的泊松比相等而其弹性模量不等、钢管混凝土短柱端面上混凝土凸出或凹进的影响等六种条件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昌晶晶  王伟  顾伟  刘焜 《摩擦学学报》2016,36(6):667-672
温成形摩擦界面模具与工件之间的传热特性对工件质量和模具寿命有重要影响,固体粉末介质导入该摩擦副可实现高温润滑,但其传热特性与传统加工方式的有很大不同.采用稳态法自行设计了三体界面的传热特性试验,研究和分析了界面温度、接触载荷、层厚对带有石墨粉和氧化铝粉润滑层的H62铜合金和45钢之间的三体界面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石墨粉润滑层的三体界面接触换热系数随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载荷和层厚的增加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带有氧化铝粉润滑层的三体界面接触换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升高,与载荷基本成线性关系,随层厚的增加而降低.温度改变了固体润滑剂的材料热阻和上下试样表面硬度及氧化层厚度,载荷改变了三体界面实际接触面积和接触属性,层厚决定能否完全隔开上下试样,不同物性固体润滑剂决定了其材料热阻在三体界面接触热阻中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1.
??????????????????????Ч????????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钢管混凝土受剪时等效剪切模量的方法,并对该方法 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等效剪切模量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圆形和方形 钢管混凝土受剪时等效剪切模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与其他得到钢管混凝土剪切模量的方法进 行比较,分析了结果不同的原因,表明对钢管混凝土采用有限元计算研究其等效剪切模量的 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核心混凝土的徐变会增加钢管混凝土拱肋的屈曲前变形,降低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因此只有计入屈曲前变形的影响,才能准确得到钢管混凝土拱的徐变稳定承载力。基于圆弧形浅拱的非线性屈曲理论,采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考虑徐变和剪切变形双重效应的管混凝土圆弧桁架拱的平面内非线性平衡方程,求得两铰和无铰桁架拱发生反对称分岔屈曲和对称跳跃屈曲的徐变稳定临界荷载。探讨了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核心混凝土徐变随修正长细比、圆心角和加载龄期对该类结构弹性稳定承载力的影响,为钢管混凝土桁架拱长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在役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与荷载作用时间的关系,以荷载作用时间段为基本参数,完成了7根圆钢管混凝土试件的推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力随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各个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基于ANSI/ACI308-1992混凝土养护规程,得出每个试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徐变应变.从损伤力学的角度出发,定义界面损伤变量,推导了混凝土徐变应变与损伤的关系.通过回归得出含损伤变量的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首先提出合理的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拉、压材料数值热-力耦合本构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推导火灾下U.L.列式虚功增量方程,采用非线性梁单元理论,给出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编制非线性有限元程序NACFSTLF;最后对已有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的试验资料进行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考察钢管混凝土柱初始缺陷对其抗火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变形-火灾时间曲线的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特性,而计算的耐火极限基本上是试验结果的上限;同时随着火灾下柱初始缺陷的增大,相同火灾时间下柱的跨中侧向挠度变形逐渐增大,耐火极限逐渐降低,而对柱的轴向变形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连续温度场问题建立了一种间断Galerkin有限元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允 许插值函数在单元边界上存在跳变. 在建立有限元方程时,通过在单元边界上引入数值通量 项和稳定性项来处理间断效应,并且数值通量可以直接由接触热阻的定义式导出. 数值算例 表明该方法可以很方便且准确地捕捉到结构内部由于接触热阻而引起的温度跳变,同时在局 部高梯度温度场的模拟方面也比常规连续Galerkin有限元方法效率明显要高. 该方法也为研 究由接触热阻引起的温度场与应力场之间的耦合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手段.  相似文献   

16.
钢管高强混凝土叠合柱弯矩—曲率关系的合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现有高强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运用合成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钢管高强混凝土叠合柱的截面弯矩-曲率关系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讨论了主要参数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经大量回归分析,建立了钢管高强混凝土叠合柱截机弯矩-曲率关系的三折线模型,从而为叠合柱结构的抗震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response between two materials, and a common method to reduce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is to fill a soft interface material between these two materials. A testing system of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ased on INSTRON 8874 is established in the present paper, which can achieve 600°C at the interface. Based on this system,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uperalloy GH600 material and three-dimensional braid C/C composite material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interface pressures, interface roughnesses and temperatures,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mechanism of reducing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ith carbon fiber sheet as interface material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testing system is feasible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fac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copper and stainless steel thin disk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on-contact photo-thermal technique. The diffusivity and the interfac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phase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0 to 300 K, at 1.20, 2.38 and 4.28 MPa contact pressur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contact pres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