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7—5MeV/A的~(14)N在~(59)Co和~(51)V靶上的弹性散射能谱和角分布。定出了靶中重元素沾污的种类和绝对量。用广义菲涅耳模型拟合了弹散角分布,讨论了从拟合弹散角分布提取准弹截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在能量高达72MeV的~(12)C轰击~(115)In(Z=49)的反应中,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Be和α转移的余核碘(Z=53)和锑(Z=51)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和角分布.用简单的运动学方法分析了余核角分布后指出,碘同位素来自三种不同的反应机制,即复合核蒸发α,强阻尼的非完全熔合以及不完全动量转移的裂开-熔合过程.在入射能量约70MeV时,后两个过程(或统称为~8Be转移)的截面为100多毫巴,显著大于根据锑同位素截面导出的大约17毫巴的α转移反应截面.实验结果和类似反应中测量出射α粒子得到的结论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E_1=36.5 MeV至69.4 MeV八个入射能量下的~(12)C轰击~(64)Ni引起的核反应.使用△E-E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角分布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由擦边角成峰变成为前角成蜂,中间呈现过渡形态.入射能量较低时,截面随入射能量的升高而增加的速率较慢,能量较高时增加的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入射能量E_l=70.0 MeV的~(12)C ~(112)Sn和~(12)C ~(124)Sn两个反应。使用△E-E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两反应中出射的α、Li、Be、B各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α粒子的角分布可以通过假定存在三种机制的α组份得到定性的解释。Li、Be、B的角分布为擦边角成峰,无前角成峰组份。实验结果给出,~(12)C ~(112)Sn反应比~(12)C ~(124)Sn反应出射α粒子的截面大,而出射Li、Be、B等粒子的截面小,表明靶核中子数,对出射粒子的几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质子与48Ti,51V和52Cr反应的去弹截面、弹性散射角分布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了一组入射质子能量在150 MeV以下的质子与52Cr反应的光学势参数。应用光学模型、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核内级联模型、蒸发模型、带宽度涨落修正的Hauser-Feshbach理论以及激子模型(含改进的Iwamoto–Harada模型)计算得到了质子与52Cr反应的所有截面、角分布、能谱和双微分截面。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以及TENDL中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且反应道截面优于TENDL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测量了C~(12)(d,p)C~(13)和Ca~(40)(d,p)Ca~(41)两个基态反应质子群在六个角度上的极化值。在C~(12)的反应中,小角区的结果和前人的工作相近,和半经典符号规则j_n=l_n±1/2,P=(±)一致。θ_L=115°的数据是前人没有测量过的,我们得到P=0.529±0.068,在Ca~(40)的反应中,小角区数据的符号也和半经典符号规则一致,和Немeц及Boschitz的实验结果相同,而和Hird,Takeda及Bercaw的实验结果相反,看来这是由于入射能量不一样所致。因为在这些实验中,三个较高入射能量和三个较低入射能量的结果,都分别有一致的符号,把已发表的极化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半经典符号规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者,可能找出一个修改后的符号规律,以供核能谱学应用。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看到,随着氘核能量的增加,极化角分布的图形似乎有向小角区移动的趋势,这可能是直接反应的一个特性。关于截面和极化角分布间的位置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截面角分布的极小,除了可对应于极化的变号以外,还可能对应于极化绝对值的极大,截面角分布的极大也可能对应于极化的变号,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用粗糙的扭曲波理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入射能量为69.5MeV的碳束轰击~(27)Al和~(nat)Ca靶,用△E-E计数器望远镜鉴别反应产物,测得Li、BC、B、N、O诸元素能谱,在两体反应假设下,得到了质心系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双微分截面d~2σ/dEdθ的等高线图。假定在断裂时刻碎片相对运动动能可以忽略,绝热近似条件得到满足,并且碎片只有旋转对称的四极形变,从而得到决定断点处碎片运动的三个方程,求解这组方程,得到断点拉长度,并得到出射碎片的总动能。计算得到的出射碎片的形变参数是在0.28—0.44之间,其全阻尼能量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由拟合实验角分布得到的平均寿命是(4—6)×10~(-22)秒。  相似文献   

8.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69.5MeV,66MeV,59MeV和56MeV轰击能量下~(12)C+~(28)Si弹性散射角分布。用光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讨论了弹散角分布振荡及增强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活化法和迭靶技术,在入射α粒子能量从10.4到26.5MeV范围内,测量了~(55)Mn(α,n)~(58m,g)Co、~(55)Mn(α,2n)~(57)Co和~(55)Mn(α,α′n)~(54)Mn反应的截面,并同激子模型理论计算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上述反应中存在平衡前发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测量了50MeV的“B束在~(40)Ar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和单质子转移反应~(40)Ar(~(11)B,~(10)Be)~(41)K的微分截面.用光学模型拟合了弹性散射截面.用包含反冲效应的精确有限程扭曲波玻恩近似(EFR-DWBA)分析了微分截面,提取了谱因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模拟了~(136)Xe+~(208)Pb在质心系入射能量为E_(c.m.)=617MeV的多核子转移反应。为了研究这个特殊的反应体系,将不同核子数转移前后形成的类弹与类靶对应的Q值的指数概率分布引入模型中考虑Q值效应,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探测的总动能损失分布和质量分布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考虑Q值效应后的计算结果更好地再现了实验数据。在少于10个核子的转移过程中,核子的转移明显受到了Q值效应的驱动。在更多的核子转移过程中,Q值效应明显压低了反应产物的生成截面。这是因为大量的核子转移主要发生在小碰撞参数,对应的复合体系的寿命由于Q值效应明显减小。在ImQMD与ImQMD+Q的计算结果比较中,我们还发现,Q值效应明显增加了比208Pb更丰中子的中子数为126的初级碎块生成截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用71.5MeV的~(12)C重离子轰打~(159)Tb、Ag和~(89)Y靶,测出了发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以及发射氘和质子的一些角分布。所测到的α颗子能谱为钟罩形连续谱,其最可几能量接近于库仑位垒。对于~(159)Tb靶和Ag靶,α粒子角分布在近于或小于擦边角处成峰;而对~(89)Y靶,从最小测量角(40°)开始,微分截面随角度增加单调下降。α粒子发射截面均远远大于统计级联蒸发截面值。发射质子与氘的角分布,均随角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它表现出前平衡发射的特征。为了解释α粒子角分布中的各向异性部分,提出了强阻尼粘合转动的概念,它是以不完全熔合反应模型作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对轰击能在5.3MeV/A以下的~(16)O+~(27)Al系统产生的准弹和深部非弹反应作了较细致的研究.给出了反应产物的能谱、角分布、电荷分布及E-θ平面上的(d~3σ/dEdΩdZ)等高图,并分析了它们随轰击能量的演交过程.讨论了作为轰击能量的函数,准弹和深部非弹是如何竞争的.也讨论了轻系统中能量和质量弛豫过程的特征及核结构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入射能量为69和56MeV时对P、D、T、~3He和α五种轻粒子产物所测得的角分布、E_(c·m)-θ_(c·m)平面双微分截面等高图及在速度表象中的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用有两个粒子发射源的运动源模型计算可较成功地拟合质子能谱,所提取的快速源的速度和温度与已发现的系统化规律值相符。将α、~3He和D等组合粒子的测量能谱与结合模型(Coalescence model)的计算进行了比较,这些产物的非平衡组分可满意地被结合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5.
用△E-E望远镜技术和飞行时间技术对61.8MeV的~(12)C离子轰击~(27)Al靶的反应测量了从~6Li到~(16)O的诸同位素能谱。得到了质心系微分截面等高图及出射碎片角分布。从而得到轻系统深部非弹性碰撞过程的能量全弛豫值,并在耗散模型框架中,通过实验的能量全弛豫值与理论值的比较,得到了出射道的库仑能、核势能与转动能各自的贡献。通过理论拟合角分布,得出双核系统平均相互作用时间在1×10~(-21)—1.4×10~(-22)秒之间,得到了出射碎片分离时的最接近距离的参数值。通过势能面的计算,说明了出射产物产额的变化趋势。并从总产物角分布分解出准弹性截面及深部非弹性截面数值。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位置灵敏的Δ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入射能量为50—90MeV范围内的~(16)O+~(12)C反应全熔合截面,发现全熔合激发函数是不平滑的,存在着一些结构,其峰位约在26.0,31.0和36.4MeV。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我们测量了库仑位垒附近~(12)C+~(159)Tb、~(12)C+~(165)Ho反应的熔合截面.实验中用Si(Li)X射线谱仪离线测量了蒸发余核的特征K-x射线能谱,从而得到了蒸发余核的半寿命及其蒸发余核生成分支比.最后获得了熔合截面,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80.6MeV~(16)O轰击~(27)Al时产生的出射类弹碎片,得到了从Li到Na的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的d~2σ/dQ dE等高线图及Z分布;导出了准弹和深部非弹的截面;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用电离室△E-E望远镜测量了19F+208Pb体系在88、91.93、96.98、102MeV6个能量点的准弹反应角分布,用ECIS程序拟合弹性散射角分布,得到该体系的光学势参数,观察到明显的“阈异常”现象,对转移反应角分布作了分析,得到了产物为C、N、O的转移反应的激发函数,此外,导出了3个主要转移反应道208Pb(19F、18O、15N、14C)的转移几率和最趋近距离的关系,得到斜率因子κ. 在单核子转移的情况下,κ值与半经典计算基本符合;而对于两核子以上转移的情况,k值小于理论值,存在着“斜率反常”的现象. 同时发现k值明显与能量相关,这无法用半经典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活化法测量了中子能量在12.8MeV到17.8MeV的~(59)Co(n,p)~(59)Fe,~(59)Co(n,α)~(56)Mn,~(59)Co(n,2n)~(58)Co三个反应道的反应截面值,实验的测量误差在3.3%—6.9%范围内. 本文还计算了反应截面测量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并将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另外,还对上述三个反应道的截面进行编评,给出了推荐的激发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