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g-Li电极在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熔炼法制备含Li量为8.5%和14%的两种Mg-Li合金,分别由电势线性扫描、计时电流、交流阻抗和失重法等检测Mg-Li电极在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特性,SEM观察其放电表面形貌.结果表明:Mg-14Li电极比Mg-8.5Li电极有较负的开路电位、更大的放电电流和较高的放电效率,但附着电极表面的疏松产物易于脱落.Mg-8.5Li电极的放电效率高于Mg-14Li电极的放电效率.两种电极在低恒电位放电电流效率均高于较高恒电位的放电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 [Fe( CN) 6]3- 为受体 ,用大范围分析法 ( global analysis)研究了 γ-二氧化锰电极 /溶液界面的电子转移反应。结果表明 :二氧化锰电极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随过电位的变化关系较复杂 ,出现两个反转区 ,与经典的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不相符合。但 Yuri G.Boroda等人对半导体电极 /溶液界面提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本文的实验结果 ,表明其电子转移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以两支铝丝电极作为安培滴定法测定镀铬溶液中氟硅酸的指示电极系统,在pH3~5以硝酸钍溶液作为滴定剂,终点电流有明显的锯齿形转折。对溶液pH值的影响,外加电压的影响,有机溶剂的作用,干扰及其掩蔽等方面均作了详细的研究。所述条许下的滴定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不经分离直接滴定镀铬溶液中的氟硅酸,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4.
在参考了格林卡著“普通化学”第二册第二六六页之后,我在讲解电离学说的时候演示了如下的实验:在一玻管中盛入一种电解质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并于管的两端焊入铜丝(也可在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玻管的两端用穿有铜电极的橡皮塞塞好来代替),将这玻管两端的铜丝连结在固定于转盘上的两根粗铜丝上(可采用十六号皮线剥开后之铜丝),这两根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IrOx/Ti电极,考察了温度变化对电极响应灵敏度、响应时间和电极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20℃时该电极对乙醇防冻液的响应只比30℃时低2.52mV·pH-1。据此提出了IrOx/Ti电极测定低温防冻液体系的pH的方法。电极用于-10℃氯化钠溶液的测定,相对极差为1.8%,相对平均偏差为0.6%。  相似文献   

6.
外在因素对TiO2膜电极/溶液界面CPE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极反应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界面过程,电极/溶液界面的特性对界面电子转移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同 个电极反应,电极表面性质的不同,界面电子传递的机理就有可能不同,因此,对电极/溶液界面特性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界面电荷转移的机理,从而有可能有效地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去影响电机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速度,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最简单的情形是研究所谓的理想极化电极,长期以来,很多学者研究了固体电极/溶液界面的理想极化情况,并将电极/溶液界面的阻抗特性与电极表面的孔隙度、粗糙度、电极表面原子排列不均一性以及溶液的电导等相关联,其中,对电极/溶液界面的恒相位元(CPE,constant phase element)行为--这个困惑人们多年的问题更是进行了持久、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硝酸铅(Pb(NO3)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二者组成的复合添加剂对在3mol•L-1 KOH溶液中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均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而其复合添加剂的协同效应、缓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根据杯形铜电极溶液法用于平炉渣光谱分析所得的初步结果,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杯形电极溶液电弧光源中燃烧过程的系统试验。在不同情形下测定了溶液中各元素的燃烧曲线,看到曲线上先后有两个高峯出现,因而认为光源中的燃烧过程有两阶段,物质在这两燃烧阶段中进入放电区的方式不同。第一阶段相当于第一高峯出现的期间,在这时并没有分馏现象,这表示溶液中的物质主要是经过溶液的翻腾作用而直接从液面进入放电区的。燃烧过程的后一阶段相当于曲线上的第二高峯的部分,这个峯的形状和位置对于不同元素和不同实验条件很灵敏,有分馏现象出现。根据对于各种分析元素的分解电压,可以认为,溶液中的物质在这个燃烧阶段主要是通过电极心而进入弧柱的。在平炉渣的实际分析中,严格地控制杯中液面的高低和铜电极心的加工规格,所得到各元素的九次独立分析误差都在4%以内。  相似文献   

9.
马淳安  廖艳梅  朱英红  吴玲玲 《化学学报》2010,68(16):1649-1652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电解法, 以铂、镍、铜电极为工作电极, 研究了苯甲醇在碱性溶液中的电氧化行为. 用GC-MS和HPLC检测恒电流电解产物, 在镍电极上苯甲醇可选择性地氧化为苯甲醛; 在铂电极上主要产物为苯甲酸; 在铜电极上则有苯甲酸和苯甲醛两种产物. 通过循环伏安探讨了扫描速度、底物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镍电极上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镍电极上苯甲醇的氧化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受吸附步骤控制, 其反应的活化能Ea为39.72 kJ•mol-1.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碱性溶液中苯甲醇在镍电极上的反应机理, 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氧化产物为苯甲醛.  相似文献   

10.
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直接测定液体样品中某一离子活度(浓度)的工具,它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所需仪器简便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对工艺流程样品中一种或多种离子进行自动监测。目前,离子选择电极的流线分析正成为电极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流线分析,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间隙式,即通过程序控制系统定时取样进行自动分析;另一种是连续式,即用电极体系自动连续监测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变化。七十年代初,Riseman、Cammann等人相继提出利用两支相同的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差示测量的原理,并讨论了这一技术用于流线分析的可能性及其优点,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方面的报导。本文在硝酸根电极研制成功的基础上,用两支对称性很好的硝酸根电极分别做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根据标准添加技术的原理,进行差示  相似文献   

11.
电极/溶液界面pH值的现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阴极表面功能陶瓷电沉积层的形成是由于基底 /溶液界面化学环境变化造成的 [1,2 ] ,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实验数据加以证明 .原位测量电极 /溶液界面 p H的变化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1 )传统方法是采用玻璃 p H计 ,由于其体积较大、强度脆弱等原因 ,使其在测量固 /液界面化学环境变化的应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3 ] ;(2 )将 p H微探针置于电极表面 ,将会影响功能陶瓷在电极表面的沉积 ,从而使测定的界面 p H值不能真实反映电沉积过程中固 /液界面化学环境的变化 .本文基于功能陶瓷电沉积过程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现场直接测量电极 /溶液界面…  相似文献   

12.
用恒电流充电曲线法研究了CKOH、CAl以及电流密度对铝电极惰化的影响,得到i~τ-1/2之间符合如下的不稳定扩散方程: 曲线由不同斜率的两条直线组成,iL系铝腐蚀产生H2搅拌的影响。同时,还求得了几种KOH溶液中CAlS和DAl的值。 实验结果表明:低电流密度区,惰化过程受Al(OH)4-扩散控制,由过饱和Al(OH)4-溶液中析出成相的Al(OH)3或Al2O3膜,引起电极惰化。高电流密度区,除扩散外,还可能由电化学反应直接形成表面惰化层。  相似文献   

13.
施志斌 《化学教育》2016,37(9):66-69
电解氯化亚铁溶液的电极反应过程和放电顺序的争议,影响着中学化学中电解池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氯化亚铁溶液电解的pH和电压,根据电化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Fe2+在阳极如何被氧化""阴极生成什么物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恒电位下两个铜线电极在磷酸溶液中的电流混沌振荡行为,通过恒定不同的电位数值,改变单个电极的电流振荡混沌行为,研究了不同混沌间的相互作用.调整线电极间的距离,研究了电极间距对电流振荡行为的影响.实验中两电极的振荡间呈现了复杂的耦合作用,耦合后的频率与耦合前电极原有的频率不同.两电极的混沌电流振荡中呈现出同步、准周期同步和反相同步等现象.电极距离一定时,振荡波形差别很大的两电极的电流容易呈现反相同步和准周期同步,波形差别不大时容易产生同步.强的耦合导致电极间电流振荡的同步,电极距离的加大,电极间电流振荡难以产生同步.对耦合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化学教育》1994,15(6):36-37
强酸(或强碱)溶液大倍数稀释后其pH值如何计算?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至少要有一种可与电解质溶液直接反应吗?  相似文献   

16.
苏文煅 《大学化学》1994,9(5):34-38
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分子模型发展苏文煅(厦门大学化学系361005)有关两相界面层性质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末,其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和理论模型)十分广泛。迄今,除金属/溶液界面外,已深入到诸如熔盐,两不互溶液/液,半导体以及绝缘体/电解质溶液界面等各个...  相似文献   

17.
童叶翔  康北笙 《电化学》1999,5(4):361-370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金属配位化合物溶液的电化学研究。内容包括: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金属配合物、簇状化合物溶液的电化学,配合物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及有关的平衡常数,配合物的电极反应动力学及其与结构性能的关系,配合物的电催化作用,配合物的电合成,探讨配合物电极反应机理,测定多种电化学参数,提供了许多关于配合物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孙玉刚  崔华  林祥钦 《化学学报》2000,58(9):1151-1155
研究了铂电极的不同预极化处理过程对碱性鲁米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ECL)和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发现在碱性含氧溶液中预还原处理的铂电极可增强0.22V(vs.SCE)处发光峰强度,且催化产生1.07V(vs.SCE)附近氧气析出过程并伴随产生明显的ECL发光峰;在酸性溶液中预处理电极可抑制这些活性。给出了催化氧气析出的可能作用机理:在碱性溶液中溶解氧还原生成了吸附在铂电极表面的(OH^-)~a~d~s,从而回忆了氧气的析出过程。同时给出了在碱性含氧溶液中预还原的铂电极上两个可能的ECL反应通道:(1)在0.22V鲁米诺阴离子氧化为鲁米诺自由基,然后与溶解氧反应而发光;(2)1.07V处析出的新鲜氧与鲁米诺阴离子反应而发光。  相似文献   

19.
李建平  彭图治 《分析化学》2002,30(6):670-674
提出了一个广谱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方法。用铂电极作工作电极,电位溶出法对溶液酸碱性产生响应。通过调节沉积时间和沉积电位,利用电位溶出法可以检测溶液酸、大致 的浓度范围为2.5mol/L H^ -1.0mol/L OH^-。详细研究了不同测定范围的实验条件,以及溶出过程的响应机理。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电沉积产生的氢吸附于电极表面,溶出过程中被溶液中的氧氧化成氢离子,从而产生电位平台。该平台的出现还与随后的电极表面金属/金属氧化物电对电位值有关。  相似文献   

20.
乙腈溶液中银电极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研究了非水体系0.1mol·L^-1LiClO4/CH3CN溶液中,乙腈分子在粗糙银和金电极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结果表明非水体系中乙腈可在银、金表面发生还原反应,产物CN^-离子与电极表面作用形成的表面配合物可以较宽的电位区间吸附于电极表面。溶液中的微量水、激光照射以及电极电位均对该反应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拉曼谱图的比较,得出乙腈分子解离出的CN^-在金电极表面比在银电极表面有更强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