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入射能量E为40和100MeV/u时,对112Sn+112Sn和124Sn+124Sn两个反应系统在不同碰撞参数下进行了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计算,系统研究了阻塞率、线性动量转移、荷电粒子多重性、轻荷电粒子多重性、中子多重性以及束缚核总电荷Zbound随碰撞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子多重性对碰撞参数的依赖在两个能量下都存在着明显的同位旋效应,Zbound在E为40MeV/u时存在着同位旋效应.同时讨论了在较低和较高能量时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反应事件的碰撞参数.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美国BNL/AGS上能量10.7AGeV的197Au离子诱发核作用,报告了EMU–01国际合作实验关于射弹核碎裂和产生粒子密度等最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25MeV/u 40Ar+197Au反应系统裂变与后角轻粒子发射进行了符合测量,用裂变碎片折叠角和裂变碎片的飞行时间再构转移到类熔合核的线性动量.通过对线性动量转移和轻带电粒子能谱测量,给出从中心碰撞到周边碰撞产生的类熔合核的初始激发能、角动量和核温度,讨论它们的关系.发现了中心碰撞形成的类复合核的核温度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接近多重碎裂的“准相变区”.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25MeV/u40Ar+197Au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小角α-α关联.由α-α关联函数提取了8Be核的相对态布居和热核的核温度.实验测得发射温度随碰撞参数而稍有变化,从中心碰撞的4MeV变化至周边碰撞的3.8MeV.在周边碰撞中,观察到发射温度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用不依赖于任何物理模型的纯数理统计的方法对EMU01实验组200A GeV的32S与固定的Au靶碰撞中较高多重数和较大起伏事例的数据和STAR实验组在核-核质量中心能量为\sqrt{s_{_{\rm NN}}}=200GeV的Au+Au碰撞中较高多重数和较大起伏事例的数据所做的分析. 对3个相差很远的能区——固定靶加速器能区, 核-核对撞机能区以及宇宙线能区所得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46MeV/A 12C和93Nb相互作用中线性动量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离线γ能谱法测定了46MeV/A 12C离子和93Nb相互作用中厚靳反冲射程,得到了最大线性动量转移和平均线性动量转移,和已有工作比较后指出,相应于中心碰撞的最大线性动量转移在轻靶和中重靶范围内与靶质量无关,但显低于与238U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平均线性动量转移显示了与弹核和靶核不对称性的强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高能核-核碰撞多重数矩的能量标度无关性和与靶核质量及快度窗口宽度近似无关的性质,指出这些性质来源于核几何.在很普遍的条件下证明了,当碰撞核不很轻,快度窗口不很窄时,多重数n的归一化矩近似等于参与碰撞核子数N的归一化矩.对无偏过程和中心过程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到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本实验中,引用了一个新的特征量,相对信息熵R,研究了能量为14.6,60,200AGeV的氧离子和200AGeV的硫离子诱发核反应的产生粒子多重数分布.在目前的能区中,R近似地能量无关.R对快度窗口大小依赖的饱和性,揭示了中心区的熵集中产生.实验结果与Lund模型的FRITIOF模拟计算的预言一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5.14MeV/u 136Xe离子在不同批次的32k×8bits静态存储器中所引起的单粒子效应.获得了单粒子翻转和单粒子闭锁截面与入射角度的依赖关系.将单粒子效应截面与灵敏区中沉积的能量相联系,而不是线性能量转移(LET)值.估计了灵敏体积的深度和死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0.
叶巍 《中国物理 C》2002,26(1):52-57
在统计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In核在三维空间的转动自由度对10.6和8.5MeV/u 84Kr+27Al碰撞裂变前粒子发射的影响.发现对后一个轰击能,断前粒子发射不敏感于转动自由度;对前一个能量,转动自由度的引入使提取的裂变延迟时间从20×10-21s减少到7.5×10-21s,表明了它对裂变前粒子蒸发的影响,计算结果也表明仅有转动自由度并不能完全解释In核的断前粒子增强发射现象.发现了转动自由度在粒子发射中所起的作用对系统的激发能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系统分析了p-A,16O-A和32S-A过程快度分布的靶核依赖性.指出:将核子-核,核-核碰撞看成核子-核子碰撞的线性叠加的几何模型只能得到靶核指数α(η) 0.4.靶核碎裂区α(η)→1的实验数据表明,目前能量下的高能重离子碰撞中,非线性效应已不可忽略.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结果能很好地描述不同射弹过程的靶核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液体动力学模型与状态方程,分析讨论了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是否发生相变以及相变的级次对末态分布的影响.由于集体效应随入射能量和核质量的增加而加强,预计对于RHIC(每对核子能量S=100+100GeV)上进行的197Au-197Au碰撞,快度分布有可能作为夸克物质形成的信号.  相似文献   

13.
高能反应末态强子产率的普适质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实验上发现高能粒子反应末态强子多重数与其质量之间满足简单普适经验公式.计算了e+e湮没与pp(p)反应过程的直生介子与重子多重数,与经验公式中的参数完全一致.对经验公式中与反应能量有关的参数给出合理解释,并讨论了质量普适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纯斌  蔡勖  周卓微 《中国物理 C》1996,20(11):991-996
考虑同位旋守恒约束和奇异夸克的产生压低,研究了高能pp碰撞中的K/π比值,给出了K++和K与末态产生粒子多重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采用一个近似与参数无关的(K++)/(K)比值来反映这一过程中同位旋守恒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王韶舜  汪兆民  张杰 《中国物理 C》1997,21(11):990-994
利用400GeV/c pp碰撞多重产生的实验数据计算了粒子-粒子关联(PPC)及其不对称性(PPCA)的角度依赖性.结果与L3的e+e数据有明显的差别,但与NA22强子碰撞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领头粒子对强子碰撞的PPCA分布有很大影响.通过计算两粒子方位角差的分布观察到了方位角关联.  相似文献   

16.
推广了原来的RVUU模型,进一步分离了粒子的同位旋自由度. 并用它模拟了每核子1GeV入射能量的Au+Au碰撞,得到了与实验符合很好的p.π+和K+动量谱,K+与π+多重数及其比值K++随参加粒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K++产额比曲线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使用离线y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0MeV/u 40Ar和C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前向平均反冲射程FW值.根据电荷分布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产额分布.从FW值导出了重离子碰撞中的线性动量转移.与12C+Cu和20Ne+Cu的类似结果比较指出,在相同的弹核速度下,相应于中心碰撞的相对线性动量转移随弹核质量增加而减小,但是在40Ar离子和Cu的中心碰撞中产生的复合系统的激发能比12C和20Ne离子碰撞情况下更高,达到每核子5.3MeV.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的部分子模型, 在领头阶(LO)近似下分别计算了质子-质子(p+p)碰撞, Au+Au和Cu+Cu不同对心度碰撞产生π0的强子谱和相应的核修正因子RAA. 在考虑部分子喷注能量损失(即喷注淬火)效应后的理论计算表明, 与相同质心系能量s=200GeV的p+p碰撞相比, Au+Au或Cu+Cu不同对心度碰撞产生的强子谱被压低, 被压低的程度与依赖系统大小的能量损失有强烈的关系. 系统越大, 部分子喷注的能量损失越大, 导致强子谱被压低得越多, RAA越小. 理论计算的数值结果和实验数据相符合, 说明能量损失机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蔡延璜 《中国物理 C》1994,18(Z1):81-86
由试验粒子方法求解相空间Vlasov方程,得到核单粒子几率密度分布函数f(r,p,t).基于此研究了核11Li的四极巨共振激发.结果表明,在低激发能区2MeV左右核11Li存在四极软巨共振态,它的强度占E2跃迁能量权重求和(EWSR)的百分比敏感地依赖于11Li核的中子晕分布,而能量中心位于29MeV左右的正常四极巨共振,则与中子晕分布无关.最后对结果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用CR-39作为探测器和靶,研究了960A MeV238U离子和轻核(1H、12C、16O)的相互作用.测定了238U离子在CR-39中的射程;238U与轻核相互作用的电荷变化平均自由程(mfp)和截面,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238U和轻核相互作用的平均多重数v=2.03,证明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是二裂变;反应产物的径迹按直径分布形成两个峰,测定了每个峰的径迹密度与两个峰总径迹密度之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