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样本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对其裂菌活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索应用噬菌体治疗耐药性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奠定基础.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尿液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其裂菌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从生活污水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方法.经富集,从厦门大学、厦门港的生活污水中获得3种噬菌体.一是:蝌蚪状不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约110~120 nm,尾部长220~230 nm,尾宽13~15 nm,无尾鞘、基板、尾丁、尾丝等结构.二是蝌蚪状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三十面体,约70 nm×110 nm,尾部长约120~130 nm,尾宽约18~22 nm,有尾鞘、基板、尾丁、尾丝等结构,该类噬菌体在污水中占绝大多数.三是短尾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大小为20 nm,尾部长约2~3 nm,在污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种噬菌体在-18℃冰箱可存活56天.经噬菌体处理的污水,总菌数下降了30%左右,大肠杆菌总数下降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二株钝齿棒杆菌噬菌体ΦG-8和ФG-2 8进行了噬菌斑形成、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寄主范围和柠檬酸钠试验 .结果表明 ,这二株噬菌体在噬菌斑大小、热失活、p H稳定性及柠檬酸钠敏感性方面有明显差异 ,其寄主范围有很强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4.
钝齿棒杆菌T6—13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株钝齿棒杆菌噬菌体ΦG-8和φG-28进行了噬菌斑形成,热稳定性、pH稳定性、寄主范围和柠檬酸钠试验,结果表明,这二株噬菌体在噬菌斑大小,热失活稳定性及柠檬酸钠敏感性方面有明显差异,其寄主范围有很强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5.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川省什邡县马景镇养鸭户发病鸭中分离的3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用临床上常用的22种抗菌素纸片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复达欣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痢特灵、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氨曲南中度敏感,而对利福平、四环素及呋喃妥因等药物表现为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鉴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谱很广,常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差,死疫苗往往存在毒力返祖的问题.实验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了5株噬菌体,采用自行分离和鉴定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经纯化增殖提高效价后进行裂解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韶关市郊区某些鸡场,经常发生一种以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等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经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等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病.3株分离菌与大肠埃希氏菌“0”抗原定型血清01,02,078进行血清学试验,玻板凝集反应与078出现凝集,确定该分离菌属078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性,试验通过采集病料、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分离出的20株细菌的培养特征、镜检特征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与大肠杆菌同源性达99.9%~100%,确定20株分离菌为鸡源大肠杆菌;20株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为40%~100%;10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均呈现多重耐药,耐药率为33.3%~93.3%,耐药情况较严重和复杂。  相似文献   

9.
无菌采取病死乌鸡肝、肺、脾及关节液等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确诊为乌鸡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朱明恩 《山东科学》2006,19(6):79-81
为了掌握潍坊地区猪群中导致仔猪黄痢的致病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分布情况,研制与本地区血清型一致的菌苗,有效防治仔猪黄痢的发生,用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潍坊地区6个养猪主要县市的14个规模化猪场和22个养猪专业户采集疑似仔猪黄痢病料76份,共分离出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大肠杆菌O抗原单价血清对其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有45株能确定血清型,分布在9个血清型中,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8(11株),O9(9株),O141(8株),占定型菌株的62.2%,其余血清型为O45(3株)、O147(3株)、O20(2株)、O157(3株)、O101(4株)、O119(2株)。  相似文献   

11.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成都市某养鸡场发生的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肝脏中无菌采取10份病料,分离鉴定出5株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除一株未定型外,共鉴定出4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分别是O37两株、O84和O100各一株.用18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分离菌株耐药性非常严重,以多重耐药为主,最少的耐药10种,最多的耐药17种,其中,对罗美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100%耐药(5/5):对甲氧苄啶、四环素和链霉素80%耐药(4/5);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头孢唑啉60%耐药(3/5);对阿米卡星20%.耐药(1/5).结果提示,同一鸡场的发病鸡群存在着多种血清型,耐药谱复杂,且没有一种抗生素对所分离的菌株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12.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呼吸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在韶关市某养鸡场观察到一群100日龄广西黄肉仔鸡发生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死亡率达10%.病理解剖学检查可见病鸡有单一或多器官肿瘤病变(4/8)、典型腹膜炎病变(3/8)和肿瘤与腹膜炎病变并存(2/8).在病鸡肿瘤组织切片中可见典型MD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CEF接种方法,从有肿瘤和腹膜炎病鸡的羽髓液中分离到MDV.在病鸡的心、肝、脾等脏器分离到大肠杆菌O78血清型菌株.研究结果表明:HVT疫苗免疫鸡群MDV强毒株和E.coliO78血清型菌株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病鸡出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流行情况、分布情况和血清型种类.通过采集西藏全区七地市牦牛腹泻粪便,利用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中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再根据血清特异性凝集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最后利用动物感染试验和动物组织HE染色法了解菌株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西藏全区共分离出5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5.13%(50/199).其中,拉萨、昌都和山南三地分离率相较于其他四地较高,阿里地区分离率最低;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出B群、C1群、C2群、D群4种血清群,包含都柏林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阿邦尼沙门菌等血清型共18种血清型.按血清群统计结果显示,4种血清群中,以D群所占血清菌株最多,为常见血清群;50株沙门菌种以都柏林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所有菌株的20.00%(10/50);从各地区沙门菌分型结果显示,各地区所占血清群、血清型数量均不相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感染KM小鼠的LD50为0.368×108CFU/mL,属强致死性菌株;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可引起宿主全身性损坏,其中...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辐照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肠杆菌经超声波作用后其细胞膜的变化状况,采用荧光染料二乙酸荧光素、罗丹明123、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对大肠杆菌样品染色,并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测、观察.结果显示:荧光探针测定法可用于测定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变化.在超声波频率为25 kHz、电功率为300W的条件下处理90 s后,细胞结构完整,膜双分子层变模糊,表面有破损成小孔的地方,内含物外渗.膜通透性增加12.7%,膜电位下降26.7%,胞内活性氧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15.
使用改进方法成功地制得大肠杆菌膜囊。该膜囊为一封闭的、不合任何细胞质组织的、仅由细胞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少数膜囊外仍保留部分外膜成份。  相似文献   

16.
根据豹蛙酶的氨基酸序列,采用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设计引物,重叠延伸PCR法合成出目的基因,约350bp。将得到的片断克隆于载体pGEM-T中并测序,再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2b(+)中,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中。转化的重组大肠杆菌用终浓度1 mmol/L的IPTG诱导外源基因表达,采用Tricine-SDS-PAGE系统,分析目标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质量分数可达48.8%。利用液相电喷雾串联质谱方式(LC-ESI-MS/MS)鉴定蛋白,通过LCQ DECA XP Plus系统进行蛋白序列的分析,其覆盖率达到35%,确定了其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Self-incompatibility is an intraspecific reproductive barrier to prevent self-fertilization in the flowering plants.In many species,self-incompatibility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S locus with multiple alleles.So far,the only gene known in the S locus of the Solanaceae,Scrophulariaceae and Rosaceae encodes a class of ribonucleases,called self-incompatibility ribonucleases (S RNases),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mediate stylar expression of self-incompatible reaction.As the first step to investigate their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we successfully expressed three biologically active S RNases of Antirrihnum (S2,S4 and S5) in Escherichia coli (E.coli).Their functional expressions caused no detrimental effect on host bacteria growth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a large scale preparation of S RNase proteins.Possible reasons for non-lethality of S RNases on E.coli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融合菌原生质体的再生,根据两种菌的形态和利用淀粉的能力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对融合菌的原生质体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融合细胞具有降解淀粉的能力,但不形成芽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