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玉和  张昕  徐柏庆 《化学通报》2001,64(12):745-748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 1 0月 1 0日宣布 ,本世纪的第一个 (2 0 0 1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不对称催化合成的三位先驱化学家 :美国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的威廉·S·诺尔斯 (WilliamS .Knowles)博士 (84岁 ,已在 1 987年退休 )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教授 (6 3岁 )和美国TheScripps研究所 (TSRI)的K·巴里·夏普莱斯 (K .BarrySharpless)教授 (6 0岁 )。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化学家们能够有效地操纵化学反应 ,使之只生成两种可能的“孪生”对映体产物中的一种。奖金的一半用于奖励夏普莱斯教授在手性…  相似文献   

2.
"看清"蛋白质——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 10月 9日宣布 ,将 2 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JohnB .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 (KoichiTanaka)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KurtW櫣thrich) ,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191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 ,他于 194 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67年到 1987年间任该大学教授 ,1987年起被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自 1994年起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他由于“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1…  相似文献   

3.
单扫示波极谱法同时测定钴与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pH 9.70的Na2 CO3 NaHCO3、亚硝基红盐和氯代十四烷基吡啶体系中 ,镍和钴均有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 ,其二阶导数峰电位分别为 - 0 .6 4V (vs .SCE) (镍 )和 - 0 .80V (vs .SCE)(钴 ) ,电流峰高与浓度在 3.4× 10 - 9~ 3.74× 10 - 6 mol·L- 1(镍 )和 7.0× 10 - 11~ 6 .0× 10 - 6 mol·L- 1(钴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分别为 2 .4× 10 - 9mol·L- 1(14 1ng·L- 1镍 )和 3.2× 10 - 11mol·L- 1(1.9ng·L- 1钴 )。方法应用于水样和生物样品中微量钴和镍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铬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二溴苯基荧光铜-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乙醇显色体系中,应用三层人工神经网络解析Cr(Ⅲ)和Cr(Ⅵ)的吸收光谱,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Ⅲ)和Cr(Ⅵ)。Cr(Ⅵ)和Cr(Ⅲ)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287 mg·L-1和0~0.131 mg·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580=1.13×105L·mol-1·cm-1和ε576=8.96×104L·mol-1·cm-1。使用改进的BP网络,避免了网络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陷入局部极小点,并提高了其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经合成样品和实际样品分析,考核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5.
曲利本蓝-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显色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利本蓝 (TB)与硫酸卡那霉素 (KANA)和硫酸妥布霉素 (TOB)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pH 2 .0~ 7.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蓝色离子缔合物。其最大显色波长位于 680nm(TOB)和 686nm(KANA) ,线性范围分别是 0~ 1 1 .0 μg mL(TOB)和0~ 1 3.0 μg mL(KANA) ,摩尔吸光系数 (ε)分别为 5 .32× 1 0 3(TOB)和 3.64× 1 0 3(KANA)L·mol-1·cm-1;最大褪色波长位于 5 88nm(TOB)和 5 90nm(KANA) ,线性范围均为 0~ 1 1 .0 μg mL ,摩尔吸光系数 (ε)分别为 1 .84× 1 0 4 (TOB)和 1 .1 1× 1 0 4(KANA)L·mol-1·cm-1。当用双波长叠加法时 ,ε值分别为 2 .37× 1 0 4 (TOB)和1 47× 1 0 4 (KANA)L·mol-1·cm-1。探讨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主要的分析化学性质。该方法用于市售药物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依文思蓝-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显色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pH 2 .0~ 7.0的条件下 ,依文思蓝 (EB)与硫酸新霉素 (NEO)、硫酸卡那霉素 (KANA)、硫酸庆大霉素(GEN)和硫酸妥布霉素 (TOB)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反应生成蓝色离子缔合物 ,最大显色波长位于 672~ 676nm ;不同体系的线性范围从 0~ 9.0至 0~ 1 2 .0mg L ;摩尔吸光系数 (ε)在 1 .75× 1 0 4 ~ 3 .3 0× 1 0 4 L·mol- 1 ·cm- 1之间 ;最大褪色波长位于 61 6~ 62 0nm的区间。用褪色光度法测定时 ,线性范围从 0~ 6.0mg L至 0~ 1 4.0mg L;摩尔吸光系数 (ε)从 1 .2 2× 1 0 4 至 4.63× 1 0 4 L·mol- 1 ·cm- 1 。当用双波长叠加法时 ,ε值在 (2 .97~ 7.93 )× 1 0 4 L·mol- 1 ·cm- 1 之间。探讨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主要的分析化学性质。该方法用于市售药物及尿液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稀土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络合物的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pH 7~ 8的弱碱性介质中 ,稀土元素与四环素 (TC)、强力霉素 (DOTC)、土霉素 (OTC)及金霉素(CTC)反应形成浅黄色络合物 ,La 与不同抗生素的反应产物最大吸收位于为 388~ 394nm ,Y 与不同抗生素的反应产物最大吸收位于 388~ 398nm。用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光度测定 ,以La 测定时 ,其线性范围在 0~ 9.0mg L至 0~ 14.0mg L之间 ,ε值在 1.49× 10 4~ 2 .2 9× 10 4L·mol- 1 ·cm- 1 之间 ;当用Y 测定时 ,线性范围在 0~ 10 .0mg L至 0~ 11.0mg L之间 ,ε值在 1.5 3× 10 4~ 2 .47× 10 4L·mol- 1 ·cm- 1 之间。方法用于市售药物中有关抗生素含量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 p H9.4的氨 -氯化铵缓冲溶液中 ,Tb( )与茜素红 (AR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三元络合物的极谱波 ,该极谱波峰电位在 - 0 .74V(vs.SCE) ,峰高与铽的浓度在6.0× 1 0 -8~ 8.0× 1 0 -6mol· L-1之间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4.0× 1 0 -8mol· L-1,结合萃取柱色谱分离方法测定了稀土矿石中的重稀土元素铽。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 0月 1 0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 0 0 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催化不对称反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 3位科学家 :已退休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的研究人员威廉·诺尔斯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教授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巴里·夏普莱斯教授。其中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由于在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领域的杰出成就而获得总奖金的一半 ,夏普莱斯由于在催化不对称氧化反应领域的出色工作而独享总奖金的另一半。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日益成为科学发展重要特征的今天 ,新千年的第一次化学奖授予上述 3位有机化学…  相似文献   

10.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催化动力学吸光光度测定铜的新方法 ,基于在 0 .0 5~ 0 .0 9mol· L-1硫酸介质中和 2 .0× 1 0 -3 mol·L-1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下 ,Cu( )催化抗坏血酸还原邻甲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用固定时间法在 50 2 nm处监测催化反应。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 2 8ng·ml-1,检出限( 3σ)为 0 .66ng· ml-1,摩尔吸光系数为 9.65× 1 0 5L· mol-1· cm-1。除 Fe( )外常见离子都不干扰测定。用 NH4 F掩蔽 Fe( ) ,方法直接应用于多种食品分析 ,结果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萃取光度法相同 ,相对标准偏差为 2 .0 %~ 4.4% ( n=6)。非催化反应和催化反应在 3.0~ 8.0 min内为假零级反应 ,活化能分别为 1 56.1和 1 0 3.8k J· mol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of understanding vitamin C. From the "sea god" that sailors first encountered to the scurvy that caused the British Navy to suffer, understanding vitamin C is improved little by little. Until modern times, with the guidance of advanced theor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research, human beings finally got to known vitamin C and conquered scurvy. This marks the arrival of a new era.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none 《Ambix》2013,60(2)
  相似文献   

16.
17.
The Dexter Prize     
none 《Ambix》2013,60(3)
  相似文献   

18.
none 《Ambix》2013,60(1)
  相似文献   

19.
1 对《发展》的评介。《化学通报》2001年第11期“化学史”栏目载文“从诺贝尔化学奖看20世纪化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化学奖主要集中在那(哪)些化学分支领域?同一领域的获奖有那(哪)些内在联系?未来化学各分支学科将如何发展?”该文用翔实的化学史实,回答了前两个问题。这是符合该文命题本意的,也是《化学通报》多年来坚持开辟“化学史”栏目,为读者又一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在此,我们谨向《化学通报》以及《发展》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