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永民 《化学教育》2016,37(11):71-72
鉴于传统的氯水光解实验装置存在诸多弊端,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结合教学实践采用生活中常见废弃物自制一套演示氯水光解实验的教具,能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光照5 min便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实验现象,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化学演示实验中,有一类实验是电解、电镀等电化学反应。这些在电极上发生的现象,如在电极上析出气泡;金属从电极上溶解下来:以及电极上沉积出金属等,在课堂上演示时是很难用肉眼看清的,必须通过投影技术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多现象演示实验”就是一个演示实验出现几种可观察的现象,例如,在做NH3的喷泉实验时,伴随发光和喷烟现象。多现象演示实验数目不多,大多集中在颜色的变化范围内,即同一演示实验出现不同颜色。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内外文献[1,2],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采用组合设计法来设计多现象演示实验。1 组合设计法的思路顾名思义,就是将产生单一实验现象的装置,通过改进组合到同一演示实验装置中。现以两个实验来说明。NH3的喷泉喷烟实验。将NH3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如下图Ⅰ)跟NH3与HCl反应出现白烟实验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对演示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直观,现象鲜明,学生便于观察。但教师在讲台上做试管实验时,教室后排的同学常常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中演示吸附现象主要是用它来验证防毒面具中对有毒物质的吸收,这样不能得出吸附作用应用在工业上的完全概念。如:用以软化水,提净各种溶液,收集蒸气和气体等。加里宁城的某些学校(如第4,第11等)成功地演示了师范学院所创造的实验,这些实验很容易在课  相似文献   

6.
谢朝琛 《化学教育》1981,2(4):37-37
使用试管做演示实验,教室后排的学生往往看不清实验现象。在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下,应用以下简易方法,对增强演示效果可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登云 《化学教育》1980,1(4):41-42
氨氧化制硝酸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掌握氨氧化制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及观察催化剂的催化现象有良好作用。几年来,在多次演示实验中,我们对催化剂的选择、氨气浓度的控制以及实验装置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改进,通过本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观察到氨氧化放热使催化剂烧红,生成的一氧化氮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等非常鲜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薛喜武 《化学教育》1991,12(5):33-34
演示实验是化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除了符合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演示实验特有的直观性和示范性。课堂演示实验应保证全班同学能清楚地观察实验的全部过程,同时教师在实验中应始终注意化学反应生成毒物的处理及其它有关的安全教育。高中教科书(注1)中硫化学性质一节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现象观察不理想且示范性差(如生成SO2、H2S毒性大,没有及时处理),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装置进行演示。  相似文献   

9.
蒋慧文 《化学教育》1989,10(5):35-37
课堂演示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内要求完成的高质量的实验一一准确、快捷、现象明显。它对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学有机化学中有些演示实验或较难做(成功率不稳定)、或现象不够明显、或费时太多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攻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我给学生讲原子-分子论和用原子-分子论解释纯净物质、混合物,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分解、化合反应,单质、化合物,定组成定律,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问题时,由于原子、分子肉眼看不见,讲起来很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我曾制作一些原子、分子纸片于布演示板上演示,加强了直观性,效果较好,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玉峰 《化学教育》2013,34(3):55+57
针对中学化学溴乙烷消去反应演示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条件下反应复杂、演示实验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与事实不符、实验现象易误导学生3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中学化学中溴乙烷消去反应内容的教学不宜采用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2.
王建平 《大学化学》1993,8(3):39-40
直观、具体、鲜明、形象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可以生动地说明要花费许多口舌方可讲明白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高师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近年来,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有机化学实验课不重复,简便易行,费时少,现象明显,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3.
蒋晓乾 《化学教育》2021,42(5):77-79
鉴于演示实验的重要教学价值,通过剖析教材中2例演示实验--“原电池实验和碳酸钠与盐酸分步反应”可视化效果不佳的成因,用电极绞合法和粉笔吸附法巧妙地加以改进,可以简单有效地展现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泉祥 《化学教育》1982,3(1):52-52
演示白磷自燃现象一向均采用二硫化碳溶解白磷。在缺乏二硫化碳的情况下,我们用苯作溶剂溶解白磷,经多次实验,白磷自燃现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章演示实验有十几个,着重树立学生对“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概念。其中如溴的扩散、高锰酸钾的扩散都是给予学生“物质由分子构成”初步认识的重要演示。初中化学以原子分子论为中心,所以本章的演示实验要求教师们一定作得清楚正确,以便给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演示都是初次给学生们看,所以应该在进行演示之先要把仪器的名称,使用的试剂以及演示的目的一一简单地告诉学生;并应对使用的仪器是否明亮光洁,试剂的质量是否合适课前加以检查,即使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应仔细地准备。此外,对於演示实验的布置必须能达到在演示进行中,使学生们看得清楚;同时把观察的现象随时加以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蒋晓乾 《化学教育》2015,36(7):68-69
“丁达尔现象”的系列创新性实验设计,材料易得、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教师课堂演示也可开发为学生趣味实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氯碱工业中电解过程的基本原理,现介绍用玻璃管做隔膜电解食盐水的演示实验。这一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性强。适合课堂演示,也适合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8.
刘达仁 《化学教育》1988,9(4):35-35
教学中通常要观察丁达尔现象必须在暗室或有暗箱,因此一般条件下不能安排演示实验。自1982年以来,我在胶体教学中一直应用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利用激光束的高亮度和不易发散的特点,在明亮的教室里成功演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即使在有阳光的屋子里,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在胶体溶液里有一条“光路”出现,而蒸馏水或真溶液没有光路。我将此法用于学生实验课更显得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19.
张援 《化学教育》2010,31(7):56-57
尽管实验探究被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但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一些老师还是会选择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比如在“电解”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电解的规律,课堂教学表面看起来“效率”很高,但学生从演示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并不完整,一些实验现象根本就看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盛开琼 《化学教育》1998,19(10):46-48
碳还原氧化铜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教科书里编排了这一变化的演示实验。在同一节教材里,还初次提出了“吸热现象”、“放热现象”2个概念,这就使掌握碳还原氧化铜的热效应,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