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甘氨酸为燃烧剂,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了Tm3+,Ho3+共掺杂的Y2O3纳米晶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本文以785nm LD为激发光,研究了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实验结果得到了峰值波长为487nm(蓝色),548nm(绿色),659nm和695nm(红色)上转换发光.经过分析表明,上述发光分别指5F3→5I8(Ho3+)+1 G4→3 H6(Tm3+),(5F4,5S2)→5I8(Ho3+),5F5→5I8(Ho3+)和3F3→3 H6(Tm3+)跃迁.通过对上转换发光强度和激发光功率的关系研究,揭示出其均为双光子过程,并且能量传递上转换和激发态吸收是上转换发光的主要机制.由于其高效的上转换发光性能,该材料在荧光标记、三维立体显示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前驱体-煅烧”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富硫石墨烯碳负载层状双金属氧化物(G/S-LDO),应用于Cd2+和Cr3+吸附。借助不同影响因素(pH、不同浓度、不同反应时间)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探究G/S-LDO对Cd2+和Cr3+去除能力及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3~6范围内,G/S-LDO对Cd2+和Cr3+几乎不受pH影响。G/S-LDO对Cd2+和Cr3+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73.00和99.76 mg·g-1。XRD、FT-IR和SEM分析表明G/S-LDO对Cd2+去除主要依靠与S掺杂石墨烯类碳作用形成亚硫化物,而和Cr3+的去除主要与LDO水化释放的OH-作用生成CrO(OH)沉淀。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管道腐蚀产物对供水系统典型有机污染物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采用模拟含金属离子Fe3+与腐殖酸/牛血清蛋白的试验水, 进行均相催化臭氧氧化试验. 结果表明, 臭氧氧化腐殖酸的效率大于牛血清蛋白, 持续氧化60min, 两者去除率分别达61.9%与13.8%; Fe3+的存在对臭氧氧化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表现出了不同影响, 前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降低, 最大由57.6%降至46.0%, 后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 最高由12.4%升至40.0%. Fe3+共存条件下, 两种污染物溶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及其颗粒平均粒径均在臭氧氧化后降低; 腐殖酸与Fe3+间存在明显的凝聚作用, 其颗粒平均粒径在Fe3+投加后明显增大, 而牛血清蛋白与Fe3+间无明显凝聚, 其颗粒平均粒径变化不大. 对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展开讨论, 表明腐殖酸与Fe3+间的凝聚作用会抵消臭氧氧化过程中Fe3+的催化作用. 由此推论, 管道腐蚀产生的金属离子Fe3+对终端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包括通过催化臭氧氧化作用以强化蛋白质污染物的降解, 通过凝聚作用在过滤过程中协同去除腐殖质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以2B铅笔芯为原料,用电氧化法在水相中制备荧光碳点(CDs),再通过H2O2氧化得到CDs@H2O2,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Ds和CDs@H2O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对于CDs,CDs@H2O2表面具有更丰富的羟基官能团。将CDs与CDs@H2O2分别用作Ru(bpy)32+阳极电化学发光(ECL)的共反应剂,Ru(bpy)32+/CDs@H2O2体系的ECL信号强度是Ru(bpy)32+/CDs体系的8.2倍,证实羟基是CDs作Ru(bpy)32+共反应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射频溅射法制备掺杂SnO2纳米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射频反应溅射法在氧化处理后的单晶硅基片上制备SnO2纳米薄膜,并在薄膜中掺杂Sb和Pd用于改变薄膜的气敏特性.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nO2薄膜具有四方金红石结构,适量掺杂对SnO2薄膜结构无影响;薄膜晶粒粒径小于150nm,且粒径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采用Debye—Scherrer简化公式计算了薄膜晶粒粒径,分析了计算值与SEM观测值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经700℃的温度退火后,掺原子比Pd为2%和Sb为2%的薄膜对酒精气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型的超声喷雾共沉淀法(UACM)技术,以Lu2O3、Ce(NO3)3、Al(NO3)3·9H2O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浓度Ce3+离子掺杂的Lu3Al5O12(LuAG)纳米粉体,并研究了粉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烧结性能,对所获得的纳米粉体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发射光谱等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应用UACM法制备的LuAG:Ce粉体颗粒具有分散性好、颗粒度均匀,粒径分布范围窄(20~40nm).在氮气氛下,经1200℃处理后,LuAG:Ce具有最强的508nm荧光发射带,Ce3+离子在粉体内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7.  相似文献   

7.
以湘研十号辣椒为材料,研究了外源Ca2+、La3+和EGTA处理对热胁迫下叶片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处理能降低热胁迫下细胞质膜的透性,而La3+和EGTA处理略增加了细胞质膜透性;Ca2+处理能够降低AsA和GSH在热胁迫下的氧化,而Laa+和EGTA处理却没有这种作用;Ca2+处理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热胁迫下降解较慢,La3+和EGTA处理的则降解较快.本文认为,Ca2+处理能够提高辣椒叶片的抗热性,而La3+和EGTA处理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抗热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积分时间分辨荧光方法研究了KH(X1Σ+,v=0-3)与H2之间的振动碰撞能量转移。在K-H2混合样品池中,脉冲激光(泵浦激光)双光子激发K原子至6S态,K(6S)与H2反应生成KH(X1Σ+,v=0-3)分子,利用另一脉冲激光(检测激光)激发X1Σ+至A1Σ+态,通过测量0-100μs延迟时间内各振动态的时间分辨激光感生荧光光谱(LIF)强度,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和谱线轮廓积分方法,得到了KH(X1Σ+,v=0-3)与H2之间的振动能级转移速率系数分别为(2.1±0.4)×1013cm3.s1for v=1→v=0,(6.5±1.2)×1013cm3.s1for v=2→v=1和(8.9±1.6)×1013cm3.s1v=3→v=2.同时得到扩散系数为(1.3±0.2)×104s1.  相似文献   

9.
CuO在Ce0.5Zr0.5O2上的分散状态及其CO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硝酸铈和硝酸锆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0, 0.1, 0.2~0.9, 1.0)的Ce-mZr1-mO2样品.并以Ce0.5Zr0.5O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不同含量的CuO, 在色谱流动法上考察其对CO的氧化活性.并用XRD,TPR和BET等技术对CuO/Ce0.5Zr0.5O2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uO负载量为5.0时, 其CO的氧化活性最高.XRD测定表明其氧化活性的高低与铜物种在Ce0.5Zr0.5O2上的分散状态有关.TPR结果亦显示活性的高低与Ce0.5Zr0.5O2上分散较好的铜物种的α还原峰及分散较差的γ%还原峰的峰温及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印染废水中难以去除的低浓度锑,采用FeSO4强化活性污泥法,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其除锑机理。结果表明:(1) FeSO4强化活性污泥法具有较强的除锑性能,当锑初始浓度为250μg·L-1,pH为8,Fe2+投加量为90 mg·L-1时,Sb(Ⅴ)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共存离子对Sb(Ⅴ)去除率有促进或抑制作用。(2)在投加FeSO4的驯化过程中,活性污泥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降低,颗粒更松散、比表面积增大、粒径减小,与锑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除锑效率;Fe2+在生化过程中被原位氧化为α-Fe O(OH),与活性污泥表面的大量羧基或氨基团结合,附着在活性污泥表面,实现对锑的吸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掺杂Eu2O3的Li2WO4多晶固体离子导体材料Li2WO4 xEu2O3(x20.00~0.17mol),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导性能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发现,掺入适量Eu2O3可提高Li2WO4基质材料的电导性能.分析表明:非导电相Eu2O3的加入不仅减小了晶粒间电阻。而且使材料的电导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Eu^3 的Li2WO4材料,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及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适量Eu2O3的掺入可提高基质材料的发光和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3.
WO3掺杂的La2/3Ba1/3MnO3电输运与磁电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2/3Ba1/3MnO3(LBMO)微粉中掺入WO3,制备了La2/3Ba1/3MnO3+xWO3(x=0~0.20)多晶陶瓷样品.实验发现,随x增加,样品的电阻率增加,金属-绝缘相变温度(Tp)由340K下降到26lK,在1T的磁场下,当0〈x≤0.05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迅速上升,从4%增加到10.5%,当0.05〈x≤0.10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从10.5%增加到11.5%,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当0.10〈x≤0.20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从11.5%降低到2%,这为磁电阻器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SnCl4和Cu(NO3)2无机盐为初始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平均尺寸10~15nm的CuO-SnO2纳米粉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并结合透射电镜(TEM)分析手段分别对纳米SnO2粒径以及掺杂CuO的纳米SnO2粒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征,同时运用差热-失重分析(DTA-TG)方法分析了纳米CuO-SnO2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与纯SnO2相比掺杂CuO可以有效阻碍SnO2纳米晶体的生长和团聚;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nO2纳米粉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数值分析交叉驰豫对掺Tm3+硅基光纤激光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高掺杂Tm^3+硅基光纤激光器中离子间的交叉驰豫提高光纤激光器效率的机理.随着Tm^3+掺杂浓度的提高,Tm^3+离子间的交叉驰豫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效率、降低反转阈值,在790nm激光泵浦时最大量子效率可达到2,分析结果表明高掺杂浓度可有效缩短掺杂光纤长度,减少硅基质对2μm附近激光的高吸收.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种可用于2μm商用激光器有效激发的中红外宽带发光玻璃. 采用真空熔融淬冷法制备了Pr3+掺杂硒基玻璃的系列样品, 测试了样品的吸收光谱以及2μm激光泵浦下的3~5μm中红外荧光光谱, 观察到了由激发态吸收造成的近红外荧光. 通过Judd-Ofelt理论计算了不同浓度Pr3+离子掺杂玻璃样品的强度参数Ωt (t=2, 4, 6)、辐射寿命和受激发射截面等光谱参数, 讨论Pr3+离子局域配位环境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4.6μm和4.8μm对应的跃迁能级具有较好的发光特性, 相比其他体系玻璃具有更大的受激发射截面, 是一种理想的中红外激光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SnO2-MgO,SnO2-CaO,SnO2-SrO和SnO2-BaO四种类型碱土金属掺杂SnO2气体传感器的制作工艺,烧结强度和测试电路。实验表明,该气体传感器对乙醇蒸汽和液化石油气有很高的灵敏度,而对H2和NH3气体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素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相结构中活性相M1和M2的相对量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氧化能力减弱,催化剂表面Mo6+和V5+物种量减少,提高了丙烯酸的选择性。当Sb/Mo为0.01 时,其丙烯酸选择性高达78.6%,得率可达48.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素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相结构中活性相M1和M2的相对量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氧化能力减弱,催化剂表面Mo6+和V5+物种量减少,提高了丙烯酸的选择性。当Sb/Mo为0.01 时,其丙烯酸选择性高达78.6%,得率可达4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