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dSe纳米晶是II-VI族半导体中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由于其发射波长随纳米晶的尺寸而改变,从而可以覆盖从绿到红的宽光谱范围,因此CdSe纳米晶可以应用于生物标记和荧光显示等领域,各种制备CdSe纳米晶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因制备方法的不同,所得CdSe纳米晶的粒径、相结构及形貌也不同,进而影响CdSe纳米晶的性质。本文归纳了7种典型的制备一些特殊形貌的CdSe纳米晶的最新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简单评价。最后,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溶性的CdSe/ZnS纳米微粒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L-半胱氨酸(Cys)作为稳定剂,合成了水溶性的CdSe/ZnS核壳结构的半导体纳米微粒。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明,CdSe/ZnS纳米微粒比单一的CdSe纳米粒子具有更优异的发光特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和XPS表征了CdSe/ZnS纳米微粒的结构、分散性及形貌。红外光谱证实半胱氨酸分子中的硫原子和氧原子参加了与纳米粒子表面的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CdSe纳米晶的合成及自组装膜光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巯基丙酸(RSH)为稳定剂,采用湿化学法合成了功能性CdSe纳米晶,用XRD、TEM表征其粒度和形貌,用UV-Vis监测成核及成膜过程。结果表明:制得的CdSe近似呈球形,平均粒径为48 nm。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层层组装成CdSe-PDDA复合膜,荧光测试表明:所得CdSe纳米晶自组装复合膜(CdSe-PDDA)的荧光强度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强,该复合膜在582 nm附近有黄绿色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4.
CdSe纳米晶/共轭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机金属液相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5 nm的CdSe纳米微球(ns-CdSe), 并将其与共轭聚合物(MEH-PPV或P3HT)共混制备了太阳电池器件. 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荧光光谱(PL)研究结果表明, CdSe纳米晶呈均匀的球状颗粒, 在近红外区具有良好的吸收和荧光性能; 加入CdSe纳米晶能够有效地淬灭共轭聚合物的荧光. 在AM1.5模拟太阳光(光强为100 mW/cm2)照射下, ns-CdSe/MEH-PPV共混体系太阳电池器件性能测试结果为: 短路电流ISC为1.56 mA/cm2, 开路电压VOC为0.75 V, 填充因子FF为34.5%, 光电转换效率η为0.40%; 对于ns-CdSe/P3HT共混体系, 其ISC为1.93 mA/cm2, VOC为0.65 V, FF为38.4%, η为0.48%.  相似文献   

5.
油胺/油酸稳定的CdSe量子点的绿色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液体石蜡为高温反应溶剂,油酸和油胺为混合稳定剂,利用高温热解法一步合成了高质量的CdSe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油胺/油酸混合表面活性剂稳定的量子点吸收光谱峰形更尖锐,荧光发射光谱半峰宽更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均对量子点的生长过程和光学性质有明显影响,220℃下反应15 min,荧光量子产率可达26%。得到的CdSe量子点为立方晶型,表面同时包覆了油酸和油胺,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该方法无需使用三烷基膦,价廉环保,且合成的CdSe量子点性质稳定、性能优越,有利于其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CdSe量子点的水相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巯基丁二酸为稳定剂, 亚硒酸钠为硒源, 制备了高质量水溶性CdSe量子点. 研究了反应时间、 镉与硒的摩尔比及镉与巯基丁二酸的摩尔比等实验条件对CdSe量子点光谱性能的影响. 分别用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 X射线粉末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量子点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采用这种方法制得的CdSe量子点为立方晶型, 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峰在518~562 nm范围内连续可调, 并且发射峰的半峰宽始终保持在35 nm左右, 荧光量子产率可达21%.  相似文献   

7.
以合成的十碳酸镉作为Cd前驱体, 十八烯作为单质硒溶剂, 并添加十八胺作为活性剂, 在无三丁基膦或三辛基膦参与的条件下, 以较低温度制备了具有闪锌矿结构的高质量的CdSe纳米晶. 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PL)、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不同反应时间得到的CdSe纳米晶进行形貌和光谱性质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该无膦法只需调控反应时间就可得到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的CdSe纳米晶, 其荧光波长可覆盖470-630 nm的可见光区, 而荧光峰半高宽则始终保持在24-30 nm之间并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535 nm处大于60%). 最后, 对CdSe纳米晶量子产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6-巯基烟酸(6-MNA)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CdSe纳米晶,考察了pH值、反应物不同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合成CdSe纳米晶荧光强度的影响,获得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物配比Cd2+∶HSe-∶6-MNA=1∶0.5∶3,溶液pH值为9.70,回流温度60℃,回流时间30min。透射电镜观察所合成的纳米晶形貌为树状,与传统的球状不同,激发及发射波长分别位于400nm和543nm,与传统的球状纳米晶相似。同时考察了缓冲溶液的体积与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荧光强度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4.5×10-7mol/L,相关系数R=0.9851,检出限为1.0×10-8mol/L。该方法用于合成样及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以巯基乙醇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稳定的CdSe/CdS纳米晶,应用单因素法和多目标单纯形法探索合成条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所合成的纳米晶的形貌和大小,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并且以L-色氨酸荧光量子产率0.14为标准,测量了合成的CdSe/CdS纳米晶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37。  相似文献   

10.
水相中荧光CdSe纳米晶的优化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也称半导体量子点(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简称NCs)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光化学、电化学以及非线性光学性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Ⅱ-Ⅵ族NCs最诱人的 潜在应用是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体系,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起到定性和定量标记分子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聚苯乙烯三乙醇胺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氯甲基聚苯乙烯与三乙醇胺反应合成了聚苯乙烯三乙醇胺树脂,通过元素分析,交换容量,溶胀性和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可能结构和某些性能。  相似文献   

12.
陈炜  陈艳雪  安平  李阳  闫喜龙  陈立功 《化学学报》2010,68(23):2487-2492
以二胺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1,2,2,6,6-五甲基哌啶醇为主要原料, 经Michael加成、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分子中含四个哌啶胺结构的新型树枝状化合物. 目标产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分析进行了确认. 选取其中一种结构进行抗氧化及抗老化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其抗氧化性能优于主流抗氧剂Irganox B215及受阻胺光稳定剂Tinuvin770, Chimassorb944, Tinuvin622, 其抗老化性能优于受阻胺光稳定剂Tinuvin770.  相似文献   

13.
用有机小分子胺, 如辛可尼啶, L-脯胺酸和N-取代的手性1,2-环己二胺等直接催化酮与苯硒基氯反应, 通过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 高收率合成了一些α-苯硒基酮.  相似文献   

14.
探究了叔胺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催化的2,5-二羟基-1,4-二噻烷和羟基取代查尔酮的sulfa-Michael-aldol串联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以最高79%的收率合成了15个多取代的四氢噻吩化合物。 其代表产物的结构经X-ray单晶衍射实验确证,化合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  相似文献   

15.
曹彦伟  张雪华  何林 《分子催化》2020,34(2):182-192
CO是一种廉价、丰富且有用的C1分子,将其作为羰基源参与胺氧化羰基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近年来,采用胺氧化羰基化合成脲类化合物的技术路线备受关注.我们综述了催化剂参与的胺氧化羰基化合成脲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还对胺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仲胺的合成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青  李欣  沈竞康 《合成化学》2007,15(3):247-253
介绍了近10年来合成仲胺的新方法,包括直接N-烷基化法,还原胺化法,苯并异噁唑类和2-羟基苯甲醛肟类的还原,三相反应法,保护-烷基化-去保护和不对称硼酸酯法。参考文献33篇。  相似文献   

17.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Se Nanocrystals Capped by C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Se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capped by CdS were synthesized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with 2-mercaptoethanol as the stabilizer. The CdS capping with a higher band-gap than that of the core crystallite has successfully eliminated the surface traps. Optical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were used to probe the effect of CdS passivation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nanocrystals. The composite CdSe/CdS nanocrystals exhibit strong, narrow(FWHM≤40 nm) and stable band-edge photoluminescence.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osite nanocrystals and determine their average size, size distribution, shap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巯基乙胺稳定的水溶性CdTe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巯基乙胺(cysteamine,CA)作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发光可调的CdTe半导体纳米粒子。这些巯基乙胺稳定的CdTe纳米粒子表面带有大量的正电荷。实验结果表明,稳定剂与Cd的比例以及pH等实验条件对CdTe纳米粒子体系的荧光发射强度影响较大。在pH为6.1时,纳米粒子体系在橙红波段的荧光量子产率达到了9%左右。控制实验条件,合成了各种尺寸的CdTe纳米粒子,荧光发射光谱在520~600 nm范围连续可调。分别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吸收  相似文献   

19.
王少敏  于九皋 《应用化学》2003,20(11):1080-0
高分子吸附剂;仲胺型硝化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Reaction of copper halides CuX (X=Cl, Br, I) with tri(2‐pyridylmethyl)amine) (TPMA) in THF under N2 affords a series of monomeric copper(I) complexes CuX(TPMA) (X=Cl ( 1 ), Br ( 2 ) and I ( 3 )). Treatment of [CuCl(TPMA)] ( 1 ) with 0.5 equivalent of 1,4‐diisocyanobenzene following by equimolar amount of NaBF4 affords a novel binuclear complex [(TPMA)Cu(μ‐1,4‐CNC6H4NC)Cu(TPMA)](BF4)2 ( 4 ). The copper(I) halide TPMA complexes show interesting fluxional behaviors i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in the 1H NMR spectrum tha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dissociation and reassociation of the pyridyl group and alkylamine nitrogen of TPMA lig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1 , 3 and 4 are determined by an X‐ray diffractometer. Complexes 1 and 3 are distorted tetrahedral coordinates with strong bonding between three pyridyl N ato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halide donor. Crystallographic results of 4 clearly indicates two Cu(I) ions are bridged by 1,4‐diisocyanobenzene, forming a centro‐symmetrical homobinuclear complex with a “dangling” uncoordinated pyridyl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