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体系中的科学问题。探讨大气中化学组分及化学过程的气候效应是目前这一研究的活跃领域。大气氧化剂和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中的关键污染物,在气候变化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分析和估算其直接和间接的气候效应,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对气候变化过程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情的影响——Ⅰ.近30年时期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青海湖作例,分析了近30年时期青海湖流域的气候振动和水文变化,并利用水量平衡模型描述了气候变化对湖泊水情不可低估的影响,指出冷湿气候和暖干气候分别是湖泊扩张和萎缩的主要推动者,而环流异常分析及其诊断计算则表明,流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CO_2含量加倍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工作中,大气物理所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同60m深的混合层海洋模式及热力学海冰模式耦合起来,模拟了现代气候(1×CO_2)及CO_2含量加倍后的气候,进而研究了CO_2含量加倍后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CO_2含量加倍后,全球表面气温上升1.75℃。模拟出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北半球高纬区和南极区增温幅度较大。而陆地区域的增温幅度又大于海洋区域的增温幅度;降水在热带及高纬区一般是增多而副热常区一般减少。另外,两个半球均是冬季增暖强一些。中国西南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而冬季增多。  相似文献   

4.
费维扬  袁权 《中国科学:化学》2012,(3):I0001-I0001
<正>近年来,一系列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现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切与日俱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概率95%以上)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通过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各国  相似文献   

5.
朱彤 《中国科学:化学》2010,(12):1729-1730
<正>全球空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大气化学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大气化学研究的三个支柱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大量、系统的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室研究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的历史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我国1471年以来的26个水旱等级序列和一个合并的冬温指数序列作为数据。分析表明,降水变率和平均温度的振动,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纬度,历史时期内平均温度与降水年际变率之间关系的分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地区性的分布型式,相关系数的符号也不相同。但是无论在范围上或在大小上均以负相关占优势。作者提出了小冰期是一个极值频繁的时期的证据,并证实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气二次细颗粒物形成机理的前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二次颗粒物是影响大气辐射强迫和全球气候变化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大气二次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吸湿增长因子的研究进展.近年来,OH·、NO3·和O3光化学氧化形成二次细颗粒物的机制较为清晰,海盐和大气矿尘表面多相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等二次无机细颗粒物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尤其是发现海盐和大气矿尘混合物完全不同于单组分的多相反应机制.然而,二次有机颗粒物形成过程中能够鉴定出的有机组分很少,多相酸催化对形成二次颗粒物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确定,多组分混合大气颗粒物的吸湿增长特性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大气化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学博 《大学化学》2011,26(1):37-41
介绍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大气化学问题。讨论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从化学结构角度分析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并给出解决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中新粒子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区域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对于生成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计算对新粒子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成为大气环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综述了目前环境大气中新粒子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典型大气环境下外场观测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进展,指出了新粒子生成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动采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气是进行全球和区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观测的良好介质.对<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效力评估的需求,加速了大气POPs采样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气POPs被动采样技术(passive atmospheric sampling,PAS)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日益成为大流量大气采样的重要补充手段,并显示出其在广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大气POPs同步观测的优势.本文综述了大气PAS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评价了几种主要大气PAS装置,重点分析了PUF-PAS的应用技术原理,介绍了大气PAS在全球各区域和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大气PAS研究领域的动态,提出了今后大气PAS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和趋向.  相似文献   

11.
任仁 《化学教育》2005,26(8):1-3,1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本文介绍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趋势,什么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大小所取决的主要因素,《京都议定书》要求减排的主要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在没有非季节性外强迫的25年模拟结果中,同样可以找到和外强迫异常引起的类似型类的气候异常变化,这表明季节性外强迫和非季节性外强迫引起的大气动力过程,都可以形成短期气候的异常变化,并使用两层IAP大气环流模式,对两组不同初态和不同自然气候变化子序列在同样热带海温异常条件下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模式大气中的气候异常现象是大气长期气候自然变化过程中固有的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和外强迫异常所引起的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北半球冬季,500hPa距平型的分布特征和非季节外强迫引起的动力过程所产生的异常特征比较一致,而南半球夏季,500hPa距平特征和季节性外强迫引起的动力过程所产生的距平特征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已超过百亿吨,预计到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是278亿吨.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全球性气候异常,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巴厘国际气候会议重点讨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二氧化碳的治理,如发达国家研发将二氧化碳收集并深埋地下,在治理的同时也限制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增暖潜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仁 《大学化学》1996,11(5):26-30
本文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增强的严重事实;本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气候变化的辐射强迫”概念;不同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及全球增暖潜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古青海湖及其环境的演变,描述了青海湖地区自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重建的7kaB.P.以来湖区气候变化序列反映了历史气候变化过程中,冷、暖、干、湿相应干不同时间尺度的不同组合;初步推断了东亚地区6ka.B.P.和500a.B.P.时期,分别代表暖湿和冷干气候的盛行环流型;最后,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泊水情的影响进行了情景研究和估计。  相似文献   

16.
周文元 《化学教育》2021,42(11):1-4
以学生的课堂质疑为背景,从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区别、全球气候变暖成因的证据、温室气体种类的界定3个层面,论述了由于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证据和缺少对科学态度的真正理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出现了教学和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近五千余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通过旱涝级别的划分与同时期实测降水量建立关系,恢复了中原地区近二千二百余年来具有定量性质的相当年降水量变率的连续气候序列。同时,采用历史资料研究和近代分析方法相结合的途径,研究得出了我国中原地区近五千余年降水量的变迁。这些结果对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与今后的变化趋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半球大气环流30—60天振荡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讨论了大气环流30—60天振荡的一些特征。在热带地区除得到了与其它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外,还发现赤道东太平洋30—60天大气振荡也极显著,热带30—60天振荡的涡度和散度的纬向尺度都比纬向1波小得多。30—60天振荡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强,在20°—40°N纬带最弱;中高纬度30—60天振荡有清楚的正压模结构,其纬向尺度比赤道附近为小;30—60天振荡在中纬度基本上向西传播,且冬半年较快;在高纬度冬半年为西传,夏半年为东传;在北半球不同地区,30—60天振荡有其不同的经向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对大气能见度、公众健康以及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城市地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氧化产生高浓度SOA,是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机动车尾气SOA生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关键前体物的识别与排放表征、SOA生成特征、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对比了不同研究得到的机动车SOA生成因子的差异,并提出新测量技术、新反应机制和新参数化方案将是未来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色谱分析的样品制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亮  吴大朋  关亚风 《色谱》2014,32(9):906-912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成分分析对深入研究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环境、气候、生态的影响,解析气溶胶来源,制定颗粒物控制相关法规,以及风险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颗粒物中的有机组分种类繁多,分析复杂,目前仅10%~20%的有机物得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因此,大气细颗粒中有机物的分析已成为环境分析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色谱是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分析的主要方法,而样品制备则是影响分析速度和精度的关键步骤。本文对颗粒物中有机组分色谱分析前的样品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索氏提取、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加压溶剂提取等溶剂提取方法以及热解吸提取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在大气颗粒物样品处理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