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免疫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代谢组学、核酸适配体等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发展迅速,已成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主要方法。该文结合近年来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以上述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并讨论了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和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的快速管控与预防是当前各国面临的食品安全监管难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存在步骤复杂、耗时、灵敏度低或选择性差等局限,发展快速、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仍是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新型的光谱快检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快速、无损检测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要介绍了SERS技术的背景、增强机制并总结了用于致病菌检测的活性纳米结构,全面综述了近5年来利用直接或间接SERS法以及SERS与其他技术结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当前SER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SER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持续威胁着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开发快速、准确且灵敏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是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和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常规检测方法费时费力,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粒子凭借其小尺寸、高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等理化特性成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将识别元件修饰于纳米粒子表面并结合新颖的分析技术,能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该综述主要总结和比较了磁性纳米粒子、贵金属纳米粒子、荧光纳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分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病原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的健康,因此,对食源性病原菌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规则成簇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系统(CRISPR-associated systems, Cas)生物传感器是在引导核糖核酸(RNA)的作用下,使Cas蛋白与RNA形成RNA复合体,并对靶标基因进行特异性识别,从而将靶标信号转化为可检测的物理和化学信号。CRISPR/Cas生物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好、可编程以及使用简便等优势,在病原菌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Cas蛋白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不同,分别介绍了不同CRISPR/Cas系统的作用原理和特点,概述了基于不同CRISPR/Cas的生物传感的信号识别、信号放大、信号输出策略及其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基于CRISPR/Cas的多重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原理及其在多病原菌同时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基于CRISPR/Cas的生物传感器在病原菌快速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消息     
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即将举办经国家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及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公司支持的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即将在12月6~8日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隆重召开。食品安全涉及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方面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逐步降低,二是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和便携化。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  相似文献   

6.
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快速检测4种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建立了食品中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的Vpara(16S-23S rDNA IGS)基因、沙门菌的inv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rfbO157基因和志贺菌的ipaH基因序列设计了4对特异性引物,对上述致病菌进行四重PCR扩增,采用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食品中4种常见致病菌的多重PCR扩增产物。优化了多重PCR扩增和微流控芯片电泳分离的实验条件。当芯片电泳的筛分介质HPMC-50浓度为2.2%、溴乙锭(EB)含量为3.75μmol/L、电场强度为120 V/cm时,pUC Mix DNAMarker-8和待测致病菌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可以实现基线分离,600 s内即可完成上述4种致病菌的同时检测,迁移时间的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09%。本方法能够检出1×102cfu/mL的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志贺菌。方法特异性高,所设计的引物在10种非目的菌株体系中均未见扩增的片段。将本法应用于食品中上述致病菌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分析手段,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日益引起全球关注,迫切需要开发同时快速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磁性适配体捕获探针的微流控芯片-比色双模式传感器,实现了副溶血性弧菌(V.P)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T)的快速定性和同时定量分析.此探针包括磁珠及其表面修饰的含ATP、待测物适配体及重复G碱基核苷酸片段的D...  相似文献   

8.
李小刚  李曼玉  马良坤 《分析试验室》2019,38(11):1374-1380
抗生素的持续低剂量暴露对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及体重,因此对于孕产妇及婴幼儿这些特殊人群,需要关注食源性抗生素的摄入情况。常见的食源性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为食源性动物相关组织建立了药物残留限量标准(MRL)。目前已有多种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方法,包括免疫分析以及基于适配体和受体的分析方法。本文综述了多种食源性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食品检测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快检技术迅速发展相关企业加大检测投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多年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迅速发展,在食品安全问题防不胜防的情况下,检测技术紧跟市场潮流,日益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和便携化。另外,分子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等现代检测技术,还有诸如快速检验纸片法、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也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引起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万古霉素作为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小分子,能够修饰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使粒子获得靶向目标菌的能力,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分离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目的。本文对万古霉素功能化的磁珠在革兰氏阳性菌分离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万古霉素不同修饰方式和检测方法对其检测效果的影响,并对各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了万古霉素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