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生命过程是由酶催化的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据估计,生物体内约存在2—3万种酶,可催化各种反应。不仅从生物体分离的酶可用于催化特定反应,产酶的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也可做为酶源直接用于催化反应。因此,人们把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细胞,将这种固定化的活细胞培养85h后,测其环氧化活性。催化剂经反应约6h失活,用甲烷/空气=1的混合气培养再生16h,催化剂完全恢复活性,经7次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依然不变。文中还考察了催化剂活性与再生时间的关系,发现当再生时间为6.5h时,催化剂活性最高。用2%的甲醇培养再生16h,催化剂完全失活。用0.5%的甲醇培养基溶液再生30min,其活性可超过新制备的催化剂。还作了甲醛、甲酸钠使整细胞中NADH再生的试验。发现甲烷和空气是使细胞内NADH再生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啤酒发酵实验研究了以海藻酸盐为载体的固定化生长细胞生物催化作用的若干动态特性,在分批料的填充柱循环反应器中,产物抑制型的啤酒发酵,其S-t,P-t曲线与批式酵罐的Xt/Xst-Kt理论曲线相似,A(λ=520nm)的变化可作为简便的检测方法发酵周期的缩短呈现τn=ψ^n-1(τ1-C)关系,式中n=2-4,这对生产上前期的成功应用是有力的支持,但在n≥5时出现载体的崩和起泡现象,固相催化剂不能 相似文献
7.
应用壳聚糖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于鸡蛋膜上,结合氧电极制得葡萄糖传感器.实验表明,壳聚糖比戊二醛能更好地固定葡萄糖氧化酶,最佳条件为壳聚糖浓度0.3%、固定化酶量0.8 mg、 pH 7.0、缓冲溶液浓度300 mmol/L和温度25 ℃.本葡萄糖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16~1.10 mmol/L;检出限为8.0 μmol/L(S/N=3), 响应时间<60 s,有很好的稳定性,寿命>3个月.同一个传感器重复使用以及同方法制作的不同传感器之间都有很好的重现性,RSD分别为2.5%(n=10)和4.7%(n=4).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烟酰胺、 VB6、 VB12、 VE、Ca2+、 Mg2+、 K+和Zn2+等对葡萄糖的测定不产生干扰.本传感器已成功地应用于市售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啤酒发酵实验研究了以海藻酸盐为载体的固定化生长细胞生物催化作用的若干动态特性.在分批出料的填充柱循环反应器中,产物抑制型的啤酒发酵、其S~t,P~t曲线与批式发酵罐的Xt/Xst~Kt理论曲线相似,A(λ=520nm)的变化可作为简便的检测方法.发酵周期的缩短呈现τn=n-1(τ1-C)关系,式中n=2~4.这对生产上前期的成功应用是有力的支持.但在n≥5时出现载体的崩解和起泡现象,因相催化剂不能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对长45 mm、内径0.9 mm的医用毛细管进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基化和戊二醛醛基化后,再将乳酸脱氢酶(LDH)的氨基与戊二醛的醛基结合,使其固定在毛细管内壁,构成一种新型固定化酶乳酸荧光毛细生物传感器(IE-LFCBS),实现了对乳酸的微量、快速测定.IE-LFCBS吸入辅酶Ⅰ与乳酸的混合液,在固定化酶催化下使乳酸与辅酶Ⅰ反应,生成荧光物质还原型辅酶Ⅰ;激发波长353 nm、发射波长466 nm.适用于IE-LFCBS的优化条件为:辅酶Ⅰ浓度4 mmol/L、用于固定化的LDH浓度60 kU/L、反应时间15 min、反应温度38 ℃、测定范围为1.0~5.0 mmol/L、回收率95%~98%,IE-LFCBS的相对标准偏差为RSD<1.5%(n=11),检出限为0.45 mmol/L.IE-LFCBS的试液用量极少(18 μL),并能重复使用,可望用于发酵食品、药品、血液标本等各类样品中乳酸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生物功能电极 III. 葡萄糖氧化酶的电化学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吡咯的电聚合, 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包埋在聚吡咯(PPy)基质中以构成生物功能电极。讨论了溶液pH和聚合电位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并用IR和交流阻抗谱对酶膜进行表征。GOD的固定化只有当pH>5.5时才能实现, 由此推测酶是以带负电的粒子嵌入PPy的。交流阻抗谱表明这一电极具有有界多孔电极的特征。探索了酶与电子传递体Fe(CN)_6~(3-)同时固定化的可行性。电化学固定化的GOD保持其生物催化活性, 酶反应表观上遵循Michealis-Menten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基于临近闪烁分析法(Scintillation Proximity Assay,SPA)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筛选,其所采用的筛选模型需通过对受体分子的固定化。因而,制备出对受体分子的天然构象不产生明显诱变作用的载体材料,是保证筛选质量的前提。本研究以苯乙烯(St)为主单体,分别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羟丙酯(HPA)、苯乙烯磺酸钠(NaSS)、丙烯醛(Acl)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共聚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了多种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单分散性微球,测定了它们的表面性能,研究了BSA在不同微球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这些微球在固定化时对BSA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影响;并以葡萄糖氧化酶(GOD)为模型分子,通过考察其催化活性的变化研究固定化过程对其天然构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微球表面引入磺酸基或引入不同长度的空间臂,可减少固定化过程对生物大分子构象的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聚高分子膜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电化学聚合高分子膜固定膜酶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 就其发展概况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即:以溶解氧为电子受体的的生物传感器(第一代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以非氧介全为电子受体的生物传感器(第二代电流型生物传感器)和电子在酶和聚合高分膜之间直接进行转移的传感器(第三代电流型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8.
与乙醇相比,高级醇具有高的十六烷值、高能量密度、对发动机部件无腐蚀性、与水不混溶、稳定性好等直接作为燃料或燃料添加剂的优势,将发酵产生的生物乙醇转化为更有价值的高级醇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工作综述了近年来世界各国有关生物乙醇制高级醇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氧化物、羟基磷灰石(HAP)和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开发现状,并比较了不同类型催化剂参与下的乙醇转化率和高级醇选择性,结合乙醇经缩合反应制备高级醇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当前生物乙醇制高级醇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多功能催化剂的开发是未来研究重点,羟醛缩合是进一步提高生物乙醇制高级醇转化率与选择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以来,均相催化剂的固定化(也称固相化或固载化)是催化研究工作中活跃的领域之一。均相催化剂经固定化后,不仅避免了由于相应的可溶性催化剂不易与产物分离所带来的工艺困难,而且它兼有经典的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的某些优点。随着固定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硅纳米与微米颗粒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 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 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 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催化能力的变化, 对载体与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 酶活回收率结果表明, SiNPs显示出比SiMPs优越的对酶无选择性的高生物亲和性, 而SiMPs则能使固定于其上的酶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且二者都能使固定化酶在有机相中的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 但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对不同类型的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则表现出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