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长组剥蚀区石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石油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研究延长组剥蚀区石油富集规律,以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为例,通过沉积、储层、盖层的系统研究和对其构造、裂缝发育特征的探索,总结了该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了其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延长组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沉积微相控制下的优质储层发育对油藏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盖层发育对延长组油藏特别是长4+51油藏的保存至关重要,构造、微裂缝对油井高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长6长石砂岩中的胶结物类型复杂多样,质量分数高,主要有浊沸石、绿泥石、方解石、硅质、长石质等,特别是浊沸石胶结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叠置砂体中.在早成岩期由于浊沸石、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及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使原始孔隙度进一步减少,中成岩阶段发生了浊沸石、碳酸盐胶结物及长石等碎屑的溶蚀,形成次生孔隙.东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浊沸石胶结的主要相带,且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中浊沸石质量分数高,连通性差的水下分流河道中浊沸石的质量分数降低,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决口扇微相中浊沸石质量分数低,以钙质、泥质、硅质胶结为主.由于脱羧基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形成浊沸石溶孔,且从湖盆中心向湖岸方向形成了浊沸石溶蚀相以及浊沸石弱溶蚀相,大量浊沸石次生溶孔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性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下寺湾油田延长组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提高高产裂缝井勘探及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岩芯、显微薄片多尺度裂缝描述及常规测井裂缝识别,并结合注水开发动态,分析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注水开发影响。研究表明:下寺湾油田延长组储层裂缝发育,微裂缝面孔率约占0.5%~1%,以高角度未充填张性构造裂缝为主,主要分布在柴窑及美泉一带;裂缝在各个层位均有发育,且自下而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主要发育三组裂缝,其中以北东80°最为发育,造成注水见效快,见水快,水淹快。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控制主方向裂缝的注水强度、周期注水、井网优化,最终形成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状注水井网是裂缝发育区注水开发和改善特低渗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东韩油区地层、构造、储层物性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韩油区的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韩油区以西倾单斜,在单斜背景上发育鼻隆构造为主,在局部地区形成背斜构造,这些与尖灭砂体配合有利于形成局部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延安组Y9和Y10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物性控制,油水分异较明显,且存在边底水;而延长组长21藏由于储层物性较差,内部流体分异作用不充分,油藏多以油水同层为主。因此,对于延安组和延长组油藏,应根据其储层和油藏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地质研究方法和开发技术对策,使其得到科学高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流体包裹体法确定成藏年代——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地层的埋藏史和热史,研究了该盆地具有代表性的三叠系长6油层组油藏的成藏年代.分析表明:研究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烃类包裹体非常发育,且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为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约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下寺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在深湖相泥岩中发育巨厚的含油浊积砂体,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中扇亚相、外扇亚相,中扇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其中辫状水道是主要的储集砂体;长7浊积扇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物继续滑落至深湖区形成的湖底扇沉积,受控于湖盆底形及其前缘分流河道,呈宽缓带状东北-西南向展布。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浊积沉积体系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积砂体的分布规律研究,对指导和加快长7油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镇泾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圈闭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条件优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调整方向,成藏期油气向SE方向运移,现今油藏向NE方向调整运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1%的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距离生烃灶近,砂体物性好、厚度大,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场所。成藏期流体动力差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流体动力差越大的地方,油气越富集。断裂对油气富集起着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导致的增孔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低渗油田储层物性均质性差,在普遍低渗的背景下,有可能存在相对高渗区块,若该区块位于有利的二次油气运移方向上,则可以形成局部富集区块.作者应用这一原理,对陇东地区三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和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特征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有利相带所确定的次生孔隙发育区块分布规律和地下流体过剩压力低值带所揭示的油气三维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存在城华剖6井区、环县西环20井区等局部富集区块,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从而给低渗油气田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延长油田属典型的三低油藏,早期曾尝试用水平井开发,3口井试验均未见到效果.2009—2010年,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在延长吴起成功钻探薛平1水平井,平均日产油量超过试验区块中直井(定向井)日产油量的4倍.结合延长低渗油田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该井的钻井设计、施工和生产等全过程,论证了在延长油田用水平井开发低渗油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下寺湾油田研究区储层沉积微相、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储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开展了长2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综合利用SP和GR测井曲线显示沉积韵律分析划分渗砂体分布,利用粒度、层理、电测响应等地质信息研究砂体沉积环境能量及沉积环境信息,准确识别划分出了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边界,为今后油藏挖潜、拓边勘探开发、增储上产以提高油田开发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下寺湾地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湖湾区暗色泥岩生烃潜力及环湖湾区石油成藏规律。通过分析湖湾区暗色泥岩生烃指标(TOC、S1+S2、HI、氯仿沥青"A"含量、烃含量、干酪根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原油成熟度,综合湖湾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特征及与泥岩接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湖湾区暗色泥岩为好-中等烃源岩,可以成为生烃灶;2延伸入湖湾区的分流河道砂岩、湖湾砂坝砂岩为石油运移通道,石油由湖湾沿分流河道向外运移;3湖湾西侧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湖湾内砂坝为透镜体状岩性圈闭;4由湖湾近源运移到岩性圈闭中形成侧生侧储或自生自储岩性油藏。该结果使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生烃区面积及石油勘探区域得到扩大。 相似文献
14.
北沟100井区位于下寺湾油田西北部,主要含油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目前有采油井97口。本文以大量的岩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的试油资料,以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从储层特征、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规律以及盖层的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油层长22-2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该时期发育的河道砂坝沉积微相为主要的砂体分布区,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油层的分布与砂体的分布基本一致。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研究区油层分布主要受到沉积微相的控制,其次鼻隆带多为油藏富集的区域,以及有效盖层的分布也对油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构造、层序和沉积研究为基础,从"层序控砂"和"微相控储"的角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旋回控制油气富集部位,重点含油层位靠近成熟烃源岩;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主要含油区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区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油气显示较多,且含油气性较好,为有利储集相带;基底断裂带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紧密相联,含油气带主要受继承性发育的基底断裂控制与影响;油气富集与地层展布形态、圈闭类型密切相关,中部平缓区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发育带,东部构造反转区为反转上倾尖灭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带,而西部斜坡区于西掉断层上升盘,可形成低幅度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延长油田志丹西区延长组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确定天然裂缝对志丹新区注水开发的影响,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岩心观察,结合实验分析研究了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延长油田志丹西区延长组天然裂缝发育燕山期E-W向、NW-SE向和喜山期S-N向、NE60°四组区域构造裂缝,其中以E-W、S-N向最为发育,NE60°较为发育.地下裂缝与野外露头裂缝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天然裂缝类型主要为直立、近直立大型剪切裂缝,微裂缝不发育.天然裂缝主要在砂岩中发育,泥岩中发育较少;岩性一致时,裂缝密度与层厚呈负乘幂关系,裂缝发育程度随埋深加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后东地中海地区相继获得了多个大的油气发现,显示该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已经在地中海海域的19个盆地中找到了约44.7亿t油当量的油气可采储量,待发现油气近122.8亿t油当量,但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整体上以东地中海最为富集,中地中海次之。大部分油气储量分布在水深小于300 m的近岸浅水区,其次为大于500 m的深水区。地中海海域已发现的油气田中,以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居多,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且大多数油气田目前并未采取增产措施,具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地中海地区具有非常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存在“东西分区,上下分层”的特征。其中,西地中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未来主要以新区新领域勘探为主,中地中海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以新层系的挖潜为主,而东地中海的深层和新区均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岩芯、测井、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延长组的岩性、矿物成分、物性、含油性及油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其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物性参数,总结电性与岩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储层砂岩颗粒小,胶结物含量多,孔隙喉道小,微观上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是造成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提出了声电综合指数的新概念,制定了长2,长3,长4+5,长6,长8油层组的“四性”下限参考标准,用以准确地划分油、水层及干层,为正确认识油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气田延长组长7段黑色油页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页岩储层内发育北东向65°~85°微裂缝。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声波时差(AC)、自然伽马(GR)和补偿中子(EN)等三条对储层微裂缝敏感度较高的常规测井曲线,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对下寺湾油气田长7段页岩储层的微裂缝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页岩储层微裂缝识别提供了一种较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