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鱼卵巢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 Fouquet,1876)主要寄生在圆口铜鱼的皮肤、鳍、颌须和鳃上.小瓜虫破坏鳃的程度分为3个层次:轻度,小瓜虫寄生在鳃上皮,鳃丝未发生粘连;中度,鳃丝发生粘连,鳃丝的基本形态仍可辨;重度,虫体大量寄生,鳃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鳃丝基本形态以难以辨别.感染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形成白色囊泡;皮肤和鳃上的一些寄生部位糜烂,部分上皮缺失;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者鳍缺失.  相似文献   

3.
大鳍鳠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发现卵原细胞时期细胞器丰富 ,线粒体发达 ;初级卵母细胞早期 ,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 ,细胞外具有质膜和结缔组织膜 ;初级卵母细胞后期 ,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 ,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锯缘青蟹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卵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核显著膨大,部分核内可见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卵质细密,出现核仁外排物和大量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自噬泡,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膜上核孔密集;卵质中各种胞器高度发达,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细胞外围单层滤泡细胞,本  相似文献   

5.
1996年 4月至 1998年 4月 ,以嘉陵江北碚段收集和人工繁殖饲养的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南方鲇雌鱼性腺为材料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其卵子的发生过程 ,共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和成熟卵子 5个阶段 .卵原细胞的核质比例大 ,有中央大核仁 ,胞质中细胞器少 .处于卵黄发生前期过程中的卵母细胞 ,核膜波曲 ,核仁物质外排明显 ,有线粒体云的存在 .线粒体云主要由线粒体组成 ,同时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及泡状结构等组分 .卵黄发生期的主要标志是皮层泡的出现 ,皮层泡由高尔基体产生 ,到卵黄发生旺盛阶段 ,核仁物质大量外排 ,排出的核仁物质在胞器、膜性小泡或直接在胞质中沉积形成卵黄小板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胞器丰富、功能活跃 ,其中 ,线粒体尤为突出 .卵母细胞的胞饮作用也特别明显 .卵黄发生后期 ,卵黄物质占据卵母细胞的大部分 ,各种细胞器减少 ,功能减退 ,卵黄合成能力大大减弱 .到成熟卵子 ,卵黄物质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除少部分细胞器维持卵子的功能外 ,其余的均沉积卵黄物质形成卵黄小板  相似文献   

6.
合浦珠母贝卵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合浦珠母贝卵子发育过程:卵原细胞被滤泡细胞完全包襄,初级卵原细胞具一明显核仁,胞质内分布少量线粒体,次级卵原细胞核仁消失,成簇的线粒分布于核膜一侧,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体销增大,核仁重现,胞质内出现大量管状或泡状膜性小体,此期卵母细胞开始逐渐游离,并自游离端首先出现微绒毛和卵黄膜。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体迅速增大,核膜常伸出伪足状突起,胞质内出现较多的线粒体以及结构独特的内质网。此期还  相似文献   

7.
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卵黄发生过程是双源性的.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均参与了其内源性合成,其中线粒体最早参与形成卵黄颗粒.在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内质网成为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最主要的细胞器,并最终演化成颗粒较大且有膜包被的卵黄球;溶酶体也在此时期发挥其特有的吞噬功能,通过融合分解线粒体、内质网等胞质细胞器,最终形成一种十分致密的卵黄球.外源性卵黄则主要通过卵质膜形成的微绒毛和微吞饮小泡从卵周隙及滤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华稻蝗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直翅目蝗总科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Thunberg)]卵子发生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成虫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3个时期,并且可划分为8个阶段:第l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增大,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出现;第3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排列为一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卵室内有空隙;第4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卵室内无空隙,胚泡向卵质周缘移动;第5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滤泡上皮细胞长柱状,细胞间开始出现空位;第6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并有卵黄颗粒积累;第7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内充满了染色较深的卵黄球,卵黄物质逐渐被卵黄膜包被,胚泡膜消失;第8阶段,卵黄积累完成,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卵壳蛋白凝聚固化而成为卵壳。  相似文献   

9.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表面和滤泡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从卵原细胞期到卵黄大量合成时期,滤泡细胞逐渐向卵母细胞迁移,细胞膜向外伸出许多突起,胞质中的细胞器逐渐增多,它们与卵黄蛋白物质一同移入卵周隙.到卵黄合成晚期,滤泡细胞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卵母细胞表面在卵黄发生初期可见微胞饮小泡;卵黄大量发生期出现大量微绒毛;卵黄合成晚期,卵黄膜形成,卵黄膜上出现多条通道,这些结构为卵母细胞吸收来自滤泡细胞的卵黄蛋白物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剑尾鱼肾脏的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表明:肾脏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类相似.可以区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类型.该文还讨论了肾脏作为鱼类体内一个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复合器官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似刺鳊鮈精子的超显微结构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健壮无伤的似刺鳊鮈亲鱼进行人工采精,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精子超微结构,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对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似刺鳊鮈精子由头部、中片和鞭毛组成。头部近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核中染色质致密均匀,后端有植入窝;中片的袖套与细胞核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② 似刺鳊鮈精子活力较适宜温度为20~28 ℃,温度为24 ℃时精子寿命最长,为1 900 s;较适盐度为5‰~8‰,盐度7‰时精子寿命最长,为1 350 s。  相似文献   

12.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3.
14.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卵子发生过程中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核酸逐渐分散,蛋白质大量沉积,糖类递增,酶类物质也在慢慢积累.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和酶,为以后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做好了物质准备.还初步探讨了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椭圆背角无齿蚌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石蜡切片技术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学方法及超薄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较系统地研究了椭圆背角无齿蚌卵细胞的发生、发育与成熟过程的细胞学特征:原始生殖细胞在滤泡壁上分裂增殖,成为卵原细胞、卵原细胞发育、膨大成为卵母细胞而排入滤泡腔。在滤泡腔中卵母细胞不断地进行卵黄的合成与积累,体积继续增大。最后成熟的卵母细胞,在未完成减数分裂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外鳃叶腔,与随水流入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在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比较分析了双壳纲淡水贝类生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着重讨论了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双核仁现象与卵黄发生,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阻断与重新起始。  相似文献   

17.
Vasa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during oogenesis of zebrafish was examined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 During zebrafish oogensis, vasa mRNA is expressed strongly and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cytoplasm in stage Ⅱ oocytes, followed by a distribution among vacuome in stage Ⅲ. Later in stage Ⅳ and Ⅴ, vasa mRNA is enriched at the cortex and finally localized at the cortex. Th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 shows that the quantity of vasa mRNA decreases from stage Ⅱ to stage Ⅲ, but remains relatively invariable from stage Ⅲ to stage Ⅴ.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vasa mRNA expression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zebrafish oogenesis suggest that vasa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o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