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常压下CO和CH3ONO多相催化合成草酸二甲酯的反应,发现在草酸二甲酯生成的同时还存在副反应,副产物NO继续与CO反应生成CO2和N2O铜在合金催化剂中辅助作用,铜分散钯,使CO桥式吸附减少,线式吸附增多,主反应与CO桥式吸附无关,而副反应却依赖于CO的桥式吸附,CO线式吸附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高温高压下CO H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合成乙醇的反应中间体和反应机理,结果显示:2 922 cm-1,2855 cm-1两峰主要是由乙醇合成前体卡宾H2C=M的振动造成的;250℃,3.4 MPa时卡宾能在催化剂表面快速大量形成,反应后吹扫实验显示卡宾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并不相同,部分吸附较弱易脱附;部分吸附较强,在催化剂表面以相当稳定的形态存在,难以脱附;因此可能存在部分惰性卡宾,其不参与反应却占据了催化剂的部分表面,降低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250℃时,压力从0.5 MPa升高到3.0 MPa时,产物中CO2和CH4的含量降低,而乙醇的含量增加;反映出压力是影响反应产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压力提高能增大乙醇在产物中含量;同时也揭示出在该催化剂上CO2、CH4的生成路径与乙醇的生成路径存在着竞争性,压力是影响反应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还表明卡宾的形成不是合成乙醇的速控步骤,而乙酰基能否大量形成则决定着乙醇产生的快慢.经过红外光谱分析后认为"CO缔合-卡宾-乙烯酮-乙酰基-乙醇"应是Rh基催化剂上合成乙醇较为合理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担载型钌催化剂吸附CO性能的原位红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位红外研究了CO的吸附与脱附,CO/H2的共吸附及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Ru/Al2O3及Ru/SiO2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焙烧的催化剂样品,其吸附性能有很大差别。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增强,导致CO吸附量减少。Ru/Al2O3吸附的CO较稳定,而Ru/SiO2吸附的CO在高温易脱附。各不同CO吸会态间、多重态更易发生反应。在未焙烧的Ru/SiO2低CO/H2反应  相似文献   

4.
钯II催化CO/乙烯共聚加压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聚酿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原料(CO乙烯)简单易得的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寻找价廉的催化剂或改良高效或(11)一双磷催化剂以推动聚酮的工业化进程,必须对共聚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S;,n[’,’1、DrentP]等人根据对产品主链和端基的分析首先  相似文献   

5.
担载液相催化剂的研究:IV 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特木勒  焦凤英 《分子催化》1992,6(3):193-198
  相似文献   

6.
Rh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C2含氧化物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原位红外光谱考察了Rh-Mn-Li-Fe/SiO2和Rh/SiO2催化剂表面上CO的吸附态及CO加氢反应过程中吸附物种的变化. 结果表明,CO在Rh/SiO2催化剂上仅有线式吸附态存在,而CO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既有线式吸附态存在,又有孪生吸附态存在. 这说明Rh-Mn-Li-Fe/SiO2催化剂中Rh的分散度较高. 经CO加氢反应(3.0 MPa,593 K)后,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可观测到C2含氧化物前驱物种的吸收谱带,而在Rh/SiO2催化剂上未观测到相应的谱带; CO在这两种催化剂上主要以线式吸附态存在,孪生吸附态基本消失. 结合催化剂对CO加氢的催化性能,可以认为线式吸附的CO对生成C2含氧化物有贡献. Rh-Mn-Li-Fe/SiO2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由于助剂的存在削弱了其表面吸附CO的 C-O键,促进了CO的活化,从而有利于C2含氧化物前驱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在常压分别对CO气相催化偶联与亚硝酸乙酯反应合成草酸二乙酯在钯系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CO主要吸附在活性中心钯上,并存在线式与桥式两种吸附形式,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过滤态,线式吸附的CO更容易参与CO偶联反应,而桥式吸附的CO对反应也具有一定的贡献。亚硝酸乙酯在反应温度下性质很活泼,红外光谱证明在催经剂表面上有吸附的EtO存在,原位红外反应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烷氧羰基钯中间配合物的存在,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该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CuZnOAl2O3催化剂用于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3]。近年来,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在研究合成甲醇的催化反应机理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4~7]。但大多数实验是采用低铜含量催化剂[4,5]。本文采用高温加压式原位红外池,在513K和20MPa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肖淑勇  姚杰 《分子催化》1991,5(1):89-93
1.前言 关于负载过渡金属的沸石体系,其CO吸附态的研究较少。就已报导的几篇论文看,载镍沸石上CO的行为与载镍氧化物上大不相同。如在NiY沸石上,吸附CO时不仅在2170和2120cm~(-1)附近有吸收带,而且在更高的频率约2200cm~(-1)也呈现吸收峰;但在载镍氧化物体系上就观察不到。对上述3个峰的归属目前仍无定论。已经报导的也互相矛盾。为此,本文藉原位红外光谱探讨了CO在NiY沸石上的吸附,并通过与不载镍沸石和非晶形SiO_2 -A1_2O_3体系比较,对上述3个峰的归属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沈帅  王秀丽  丁倩  金少青  冯兆池  李灿 《催化学报》2014,(11):1900-1906
采用CO作为探针分子,将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应用于研究助催化剂Pt在Pt/TiO2光催化体系中的作用.实验发现,光照条件下,CO的覆盖度及样品温度没有明显变化,CO在Pt/TiO2上的吸附峰红移11 cm–1,在Pt/Al2O3上的吸附峰没有位移,表明CO在Pt/TiO2上的红移来源于TiO2上的光生电子转移到Pt上,这解释了为什么加入Pt助催化剂可提高光催化产氢活性.  相似文献   

11.
负载于γ-Al_2O_3上的PPN[FeCo_3(CO)_(12)]簇合物作为催化剂前体,在CO加氢反应中显示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和对低碳烃的选择性。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合成气比和气体空速对CO加氢反应,CO转化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借助于ICP分析、电镜和原位FT-IR跟踪技术,对负载型双金属簇催化剂的金属负载量、催化剂表面状态和脱羰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用比表面和孔体积测定、XR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制备条件对Ni在Al_2O_3表面上的分配形态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本文所用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比表面、孔体积及孔径分布无显著的影响.浸渍时间愈长,催化剂上能在较低温度下还原的物种愈少,催化剂上CO的加氢活性愈低;在浸渍前对载体作室温抽空处理后制得的催化剂上,Ni在Al_2O_3表面是高度分散的,这一高度分散物种易于在低温下还原,使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CO加氢活性和生成CH_4选择性;载体的抽空温度及对载体加热均对Ni物种形态及其分配、催化剂性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玻碳基底上沉积Pt和Pd,在以CO和SCN-为探针分子的电化学现场FTIR反射光谱研究中,首次观察到异常红外光学行为,其中包括吸附物种的谱带方向倒反以及谱峰强度显著增强等.  相似文献   

14.
庚烯羰化制醇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烯羰化制醇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1)焦凤英胡庆云陈艳晶(济南大学实验中心济南250002)牛建中殷元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关键词庚烯均相催化氢甲酰化原位红外光谱铑膦催化剂铑催化剂(以较强碱性的三...  相似文献   

15.
负载型钼系催化剂广泛用于加氢脱硫、抗硫甲烷化及部分氧化等,其加氢脱硫活性与低温氧的表面吸附量成正比,活性组分受载体性质的影响。超细粒子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催化材料,由于其表面及体积效应,导致其特殊的表面吸附性能。以超临界法合成NiO/Al_2O_3、Fe_2O_3/SiO_2等超细催化剂已有报道,但该法对MoO_3/Al_2O_3的合成尚未见报道。本文以MoO_3/Al_2O_3超临界法合成超细粒子催化剂,根据超细催化剂分散性与粒径的关系选择了活性与钼表面分散性有依赖关系的临氢重整反应为探针,研究了超细MoO_3/Al_2O_3催化剂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孔Al2O3为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和溶胶-沉积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用XRD、TEM和比表面与孔径测定等手段对载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适宜的孔径分布,纳米ZrO2在载体上呈单层均匀分布.以CH4-CO2重整制合成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Ni/ZrO2/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Ru—Co—Mo/Al2O3还原催化剂: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生  张慧 《分子催化》1992,6(4):241-247
本文采用CO、NO作为探针分子,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其在还原态Mo/Al_2O_3,Co-Mo/Al_2O_3,Ru-Mo/Al_2O_3,Ru-Co-Mo/Al_2O_3系列催化剂上的吸附态进行了表征。CO和NO在Mo,Co,Ru中心上的吸附峰随着它们的担载量增加而增强。Co和Ru作为助剂对Mo中心的吸附能力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增加Co担载量大大减少了Mo中心的吸附NO量,并且NO在Co中心上的吸附红外谱带1775,1860 cm~(-1)位移到1800,1879 cm~(-1);而增加Ru担载量则加强了CO和NO在Mo中心上的吸附量,并使得NO在Mo中心上的吸附红外谱带1706,1812 cm~(-1)红移至1679,1801 cm~(-1)。根据实验结果,本文分别对Co和Ru的助剂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对比研究了O2,H2S和SO2对La2O2S和γ-Al2O3催化剂上羰基硫(COS)水解反应的影响,与传统的氧化铝催化剂相比,氧硫化镧显示出良好的抗氧性能和一定的耐硫能力.一定量的O2或O2与H2S共存气体对La2O2S的活性几乎没有影响,但却使γ-Al2O3的活性明显下降;SO2的存在会导致两种催化剂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在La2O2S上随着温度的上升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利用原位IR技术表征了La2O2S表面物种,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分别考察了O2,H2S,SO2单独组分及混合组分在两种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由于各组分在两种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不同,使COS在γ-Al2O3和La2O2S催化剂上具有不同的水解反应机理,氧硫化镧催化剂上COS水解反应遵循Rideal机理.由于SO2本身对La2O2S中的品格S^2-起输送作用,因而稀土氧硫化物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SO2中毒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草酸为沉淀剂,采用悬浮共沉淀法,一步合成CuO-ZnO-Al2O3/HZSM-5双功能催化剂.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在CO2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CO2加氢合成甲醇组分(CuO-ZnO-Al2O3)与甲醇脱水组分(HZSM-5)配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双功能催化剂加氢与脱水组分配比为8∶1时,对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温度为270℃,压力为3.0 MPa,空速为4 800 h-1的反应条件下,CO2的单程转化率达到29.8%,二甲醚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到53.8%和16%.XRD、BET、TPR和NH3-TPD对催化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组分配比影响双功能复合催化剂中脱水组分的酸性和加氢组分的结晶度、晶粒尺寸、CuO的还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