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药物小分子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白杨素与HSA发生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化合物,静态猝灭是导致H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 (17℃、26℃和35℃) 下白杨素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73×106、1.680×106和1.346×106 L·mol-1;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白杨素与HSA间的结合反应主要由静电引力驱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白杨素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52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杨素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3.
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根皮苷(Phloriz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根皮苷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在293、303 K和313 K下,根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63 5×105、1.774 8×105、1.193 5×105L.mol-1,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热力学分析表明根皮苷与HSA间的结合力为氢键及范德华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结合距离为3.97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根皮苷主要与HSA中的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改变色氨酸周围的局部构象;金属离子的介入会影响根皮苷与HSA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综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吡虫啉(IMI)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行为。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表明:吡虫啉能有效猝灭HSA的内源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所获取的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可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模拟的结果表明:吡虫啉在HSA的主要结合位置为位点?。圆二色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的分析发现:吡虫啉引起HSA的构象发生改变,其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肽链结构在吡虫啉的作用下有所伸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5-对羟基苯基-10,15,20-三甲氧基苯基锌(钴)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按照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反应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和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上述配合物与HSA之间形成了稳定的1∶1的复合物,并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酮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进行于pH = 7.40±0.1的0.1 mol∙L-1PBS磷酸缓冲溶液。实验结果表明,酮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酮康唑可以有规律地使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酮康唑与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获得了不同温度下,酮康唑与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以及∆G、∆H和∆S等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酮康唑与白蛋白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同时由FRET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了酮康唑与白蛋白结合位置的距离r。 相似文献
10.
以光谱技术和微量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溶液中甲磺酸培氟沙星分子及其铜离子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作用的机制,用荧光淬灭法测得两反应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1.7 × l05L.mol-1和1.61×105L.mol-1,结合位点数1.05和1.5。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为静态猝灭。依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甲磺酸培氟沙星—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微量热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H≈0, △S﹥0 表明其作用力主要为疏水力,而甲磺酸培氟沙星分子在铜离子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H﹤0并且△S﹥0表明主要是静电作用。由于焓熵互补的作用,两反应的自由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Maryam Saeidifar Hassan Mansouri‐Torshizi Adeleh Divsalar Ali.Akbar Saboury 《中国化学会会志》2013,60(2):133-139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with 1,10‐phenanthroline‐ethyldithiocarbamatopalladium(II) nitrate complex, [Pd(phen)(Et‐dtc)]NO3,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s. UV‐Vis studies imply that The peptide strands of protein molecules extended more (denatured) upon the addition of Pd(II) complex. This process is spontaneous and exothermic.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reaction of Pd(II) complex and HSA was observed and quenching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as static quenching according to Stern‐Volmer equation.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n) and apparent association constant (KA) were calculated us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ata. The circular dichroism results revealed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 upon its interaction with Pd(II) complex. In these interaction studies, several thermodynamic and binding parameters are also determined which may provide deeper insights into structural changes induced by an antitumor Pd(II) complex on the protein as the metal complex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温度及模拟血液pH值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哈巴俄苷(Harpagoside, HAR)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HAR有规律地使H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猝灭机制为两者形成复合物而引起的的静态猝灭;不同条件下两者结合常数KA均大于105 L/mol,结合位点数n≈1.由Van′t Hoff方程计算获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由ΔG、ΔH和ΔS均小于0可知,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且两者结合是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根据F(o)r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计,计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HSA的结合距离r在4.01~4.28 nm范围内,表明两者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表征结果表明,HAR使H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导致HSA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键合人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植物药活性组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详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键合作用.不同光谱的结果定性、定量地显示了HSA二级结构变化的程度.依据荧光滴定实验及Van′t Hoff公式求出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和ΔS)的值.根据修正后的Stern-Volmer和Scatchard方程和荧光光谱数据分别求得不同温度(296,303,310及318 K)下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且根据F觟rster偶极-偶极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药物与HSA间的键合距离;利用竞争实验确定了药物在HSA上的键合位点为site II.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这两种化合物与HSA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芘(Pyr)的微环境极性探针性质, 采用稳态荧光光谱、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结合分子对接法, 对比分析了Pyr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机制的差异. 结果表明, HSA和BSA中Pyr的I1/I3平均值分别为1.36和0.92; Pyr与HSA和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6×107和1.71×105 L/mol; Pyr与HSA和BSA中色氨酸残基表观距离分别为2.37和2.34 nm. Pyr在HSA和BSA中不同的结合位点位于ⅠB子域和ⅠA子域, 其结合位点周围氨基酸残基的极性是影响Pyr I1/I3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验证实Pyr与HSA和BSA结合作用位点处的微环境极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大黄素,黄酮,栎精。柚皮甙,黄芩甙和龙胆苦甙等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发现除龙胆苦甙外,其余化合物对HSA的荧光有很强的猝平作用。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了它们与HSA的结合常数,表明这些化合物与HSA的结合能力随其所含极性基团的增多而减弱。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出第一结合部位与HSA分子中214-色氨酸残基的距离,由此提出了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并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目前发现的致癌能力最强的真菌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在结合、运输内源性和外源性等小分子物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AFB1与HSA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在分子毒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模拟在人体血液pH条件(pH7.4,离子强度0.1 mol/L),通过荧光淬灭、3D荧光法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等光谱方法研究AFB1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FB1与HSA的内源荧光淬灭属于静态淬灭,AFB1-HSA在298,303,308和313 K4个温度条件下,结合常数均为104数量级,结合位点都约为l.根据Van't Hoff方程,AFB1-HSA体系是熵增焓减的自发过程,分子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和氢键.基于F(o)rster's能量转移,得知AFB1与HSA结合距离为3.31 nm.竞争结合实验表明,AFB1结合在HSA的siteI位点上,靠近色氨酸Trp-214.通过3D荧光分析,AFB1的结合作用导致了H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和二级构象发生变化.圆二色谱的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结合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晶种法合成了金纳米花(AuNFs)。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对金纳米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金纳米花呈蓝紫色,在549nm处有特征吸收峰,且形状为花状。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AuNF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过程。当AuNFs与HSA相互作用时,随着AuNFs溶液浓度的增加,HSA的紫外吸收峰强度也随之增加,但荧光光谱强度则发生了猝灭。由变温荧光实验可以获得两者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如结合常数(Ka)、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熵变(ΔS)、焓变(ΔH)。ΔG<0表明在溶液中AuNFs与HSA可以自发结合发生反应并形成复合物;ΔH<0、ΔS<0表明结合过程以范德华力和氢键为主。同步荧光和3D荧光实验均表明,AuNFs的存在使得HSA的构象以及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光谱法研究巯嘌呤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巯嘌呤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得巯嘌呤与BSA、HAS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分别为:2.39×103L/mol、1.28×103L/mol.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和HAS)与受体(巯嘌呤)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巯嘌呤对BSA和HAS构象的影响.证实了巯嘌呤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荧光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形成一种类型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7×105 L&;#8226;mol-1,有1.05个平均结合位点;微量热法测得该药物-蛋白结合过程中焓变为1.03 kJ&;#8226;mol-1,熵变为101.28 J&;#8226;K-1&;#8226;mol-1,反应为熵驱动.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式.计算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可结合在人血清白蛋白的两个药物结合位点,疏水作用即熵效应在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中起重要作用,预测的结合自由能和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