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Nd3 在不同诱导时间对番茄叶抗性指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细胞膜透性、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第3 d开始,Nd3 诱导提高番茄叶内PAL活性,第3d增幅也最大,达32.30%,维持时间为诱导后第3~5 d;Nd3 诱导后第1~2 d POD活性升高,第1 d增幅最大,维持时间是诱导后第1~2 d;Nd3 诱导后1~3 d,PPO活性升高,第1 d增幅最大,维持时间是诱导后第1~3 d;从诱导后第2 d开始,Nd3 降低细胞膜透性,第3 d时降幅最大,为54.33%,持续时间为诱导后第2~5 d;从第3 d开始,Nd3 诱导降低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第4 d降幅最大,第3 d氧自由基产生速率最低,持续时间为诱导后第3~5 d;从第4 d开始,Nd3 诱导提高木质素含量,5 d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从不同诱导时间番茄叶PAL活性、细胞膜透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变化来看,在Nd3 诱导的第3 d,番茄产生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发表在《色谱》2021年第39卷第8期835-844页的《环境样品中双酚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研究进展》一文中,表1第9行第6列TBBPA的log Kow值应为4.50,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碳和甲烷一体化光纤传感测量系统主要包括第一个DFB激光源、第二个DFB激光源、第一个波形发生器、第二个波形发生器、第一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第二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光纤耦合器、传感探头、光电转换模块、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模块和微处理器。连接方式如下:第一个波形发生器作用于第一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第一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控制第一个DFB激光源,第一个DFB激光源通过光纤连接耦合器的一个输入端;第二个波形发生器作用于第二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第二个波长选择与调制器控制第二个DFB激光源,第二个DFB激光源通过光纤连接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耦合器的输出端连接传感探头;传感探头连接光电转换模块;  相似文献   

4.
《分析化学》2011,(8):1146
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  相似文献   

5.
宋金秀 《化学教育》2010,31(Z2):265-269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选自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硫的转化"的第2课时。在之前的第1课时学生了解了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转化以及硫单质的性质。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探究在实验室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通过  相似文献   

6.
《合成化学》2005,13(5):525-525
《合成化学》曾于1998年入选CA千种表的第803名(中国入选期刊的第53名),2003年再度入选千种表,名列中国入选期刊的第39名(在CA千种表中名列第710名),2004年入选千种表的第1000名(中国入选期刊的第94名)。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学》2005,22(10):i0001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黄葆同先生、深切缅怀他光辉的一生。黄葆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杰出的归国华侨、无党派民主人士、全国第六、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原长春应化所副所长。第四、五、六届《应用化学》期刊主编。黄葆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UPLC-MS联用技术对空白对照组、柴胡总皂苷(SS)组大鼠在给药后第3天和第5天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检测,获得了以质荷比和保留时间为变量的矩阵数据。据此建立各组大鼠的尿液代谢轮廓图,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建立了SS的代谢组学毒性模型。结合肝组织病理,探讨了柴胡总皂苷的急性肝毒性。对于SS组与正常组,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图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在代谢组学毒性模型中,给药第3天和第5天的PCA分类均偏离正常组,而第5天的偏离程度强于第3天。同时,在第5天的肝组织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组织病变。由此表明,给药组大鼠的代谢组偏离了正常组,这种偏离正是肝急性毒性的表现,且给药到第5天的肝毒性强于第3天,表明肝毒性与给药累积剂量呈正相关,表现出了明显的急性和累积肝毒性。  相似文献   

9.
更正说明     
《催化学报》2013,(6):1266
因编辑工作失误,本刊2013年第34卷第5期第828~837页发表的文章"Research,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amorphous nickel alloy catalysts prepared by melt-quenching(急冷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应用)"(作者:宗保宁,慕旭宏,张晓昕,孟祥堃,乔明华)中第829页图1有误,正确的图及图题如下.特此更正并致歉.  相似文献   

10.
书刊征订     
《分析化学》2012,(4):516+528+550+555+573+595
铅酸蓄电池分析与检测技术(ISBN 978-7-122-09790-3)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分析,如铅粉、铅膏、生极板、熟极板等;第5章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检测,涉及  相似文献   

11.
序一号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人数筹备单位及负责人第五届无机化学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大环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报告会第五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第四届原子光谱分析学术报告会第四届有机微量及痕量分析学术 讨论会第一届生物分析化学学术讨论会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高分子材料形变损伤与 破坏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 与吸附)学术讨论会第七届裂解色谱学术会议第四届特种应用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二届防化学术讨论会食品添加剂化学会议建筑防水材料讲习班1992。101992。4天津昆明杭州北京厦门重庆3001501992。112001…  相似文献   

12.
陈国强 《化学教育》1995,16(3):10-10
现行高考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由计算机评分;第Ⅱ卷由人工评卷。然后制卡。输入计算机。最后可得每个考生总卷的合成分。  相似文献   

13.
《分析化学》2012,(11):1673
(ISBN 978-7-122-09790-3)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分析,如铅粉、铅膏、生极板、熟极板等;第5章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检测,涉及标准、性能检测及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萃取有机相的电导率变化研究叔胺N235(三烷基胺)萃取盐酸体系中第三相的形成及改性剂消除第三相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无改性剂时萃取体系在各种条件下均出现第三相。第三相组成为R3NH (H2O)3·Cl-,具有导电性。加改性剂TBP(磷酸三丁酯)后,第三相消失。本文认为改性剂TBP消除第三相的作用机理是TBP能够将萃合物R3NH (H2O)3·Cl-拆分为可溶于惰性稀释剂的R3NH (H2O)3·O=P(OC4H9)3大阳离子,Cl-离子则以抗衡离子分散于稀释剂中。  相似文献   

15.
吴国庆 《化学教育》2001,22(1):40-43
1.1999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第114、116和118号3个新元素。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118号元素应是第周期第族元素,它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的状态是(气、液、固选一填入)态。近日传闻俄国合成了第166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是第周期第族元素。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关於铅蓄电池内阴阳极的定名问题。如在王箴著的普通化学(商务出版)第334页及梁宾洪译的普通物理学中第2卷第1分册.231页,均以二氧化铅极为阴极,以铅极为阳极;又在基列耶夫著的物理化学,下卷,第556页,(张志炳等译)及高中课本物理学第三册、第9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内,以二氧化铅极为阳极,以铅极为阴  相似文献   

17.
于洪洲 《化学教育》2007,28(6):60-60
“第十六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复赛考试”试题的第27题,由于解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笔者对试题的题目和解答存在着疑问,现特提出与同行专家商榷。试题:(第十六届天原杯第27题)已知CuO被C还原的产物是Cu2O(红色)。现有CuO和木炭粉组成的混合物4.24 g,在高  相似文献   

18.
低温焦油馏分的组成和统计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C-MS研究了代温焦油第4和第5蒸馏馏分的组成和统计平均结构。研究表明,平朔煤低温焦油第4(230~270℃)和第5(270~340℃)蒸馏馏分,由脂肪烃类化合物和非脂肪烃类化合物两大类组成。第4和第5馏分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280.2和296.2和296.7。第4蒸馏馏分中的非脂肪烃化合物主要由酚类22.44%和取代萘酚62.73%组成。第5蒸馏馏分中的非脂肪烃化合物主要酚类8.69%,芳香基  相似文献   

19.
本章教材在讲授时,应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知识加以联系。本章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碳及含碳化合物的性质、生成与用途的部分,一为燃烧及火焰与燃料之研究。根据教学大纲,本章教材可分十课时进行。讲授次序,与课本的节目不同,除已精简者之外,讲授程序如后:第一课Ⅰ.碳第七节自然界里的碳第八节碳的用途第二课第四节二氧化碳和碳酸第三课第五节碳酸盐第六节一氧化碳第四课Ⅱ.燃烧第一节什么是燃烧第二节燃烧的条件第五课第二节燃烧的条件(续)  相似文献   

20.
全书分为:第一篇重要技术进展概论,第二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第三篇食品中致癌物,第四篇食品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检测技术,第五篇其他重要有机污染物(共二十三章)。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科技部九五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