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呋喃甲酸、4,4'-联吡啶和碳酸钴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α-Furoic acid)2(4,4'-bipy)2 (H2O)2]. 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38 4(4),b=1.138 4(4),c=1.302 9(9) nm;γ=120.0°,V=1.462 3(12) nm3,Dc=1.612 g/cm3,Z=3,F(000)=729. 最终偏离因子R1=0.049 0,wR2=0.143 6. 晶体中钴原子与2个bipy的2个N原子及2个呋喃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及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结合晶体结构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配合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呋喃甲酸、4,4′-联吡啶和碳酸钴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α-Furoic ac id)2(4,4-′b ipy)2(H2O)2]。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38 4(4),b=1.138 4(4),c=1.302 9(9)nm;γ=120.0°,V=1.462 3(12)nm3,Dc=1.612 g/cm3,Z=3,F(000)=729。最终偏离因子R1=0.049 0,wR2=0.143 6。晶体中钴原子与2个b ipy的2个N原子及2个呋喃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及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结合晶体结构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配合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 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 7(5) nm,b=1.550 4(3) nm,c=1.450 9(3) nm,β=104.81(3)°,V=2.415 5(12) 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4.
黄妙龄 《化学研究》2007,18(3):42-45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7(5)nm,b=1.5504(3)nm,c=1.4509(3)nm,β=104.81(3)°,V=2.4155(12)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5.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1个铜髤配位聚合物[Cu(L)(4,4′-bpy)(HCOO)(H2O)]n(HL=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20 26(16)nm,b=1.128 3(2)nm,c=1.159 7(2)nm,α=76.50(3)°,β=70.88(3)°,γ=76.97(3)°,V=0.973 0(3)nm3,Z=2。铜髤分别与来自2个4,4′-bipy的2个氮原子、1个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的1个氧原子、1个甲酸根中1个氧原子和1个水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四方锥的配位构型。由于4,4′-bipy的桥联作用,配合物在空间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又通过分子间O-H…N和分子内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NPA)、CoSO_4和4,4'-联吡啶为原料,溶液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_2(C_(13)H_(10)NO_2)_4(4,4'-bipy)_2]_n,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热重、荧光及X射线衍射等表征与研究.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08699(13)nm,b=1.13623(13)nm,c=1.41472(16)nm,α=71.8860(10)°,β=76.374(2)°,γ=66.1770(10)°,V=1.5070(3)nm~3,D_c=1.409g·cm~(-3),Z=2,F(000)=662.最终GOF=1.028,最终偏离因子R_1=0.0437,wR_2=0.0794.中心Co(Ⅱ)离子分别与2个联吡啶N原子,4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其中1个NPA分子的羧基以螯合方式与Co(Ⅱ)金属原子配位,另2个NPA分子的羧基以桥联的方式与相邻的2个Co(Ⅱ)离子配位,形成一个双核Co簇的二级构筑单元.此双核Co簇通过4,4'-联吡啶分子连接起来,最终形成形成一维双链梯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配合物{[Ni(DNBC)2(Im)(H2O)]·0.25H2O}n(DNBC=3,5-二硝基苯甲酸,Im=咪唑),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TG)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5022(6)nm,b=1.5146(6)nm,c=1.9269(7)nm,V=4.384(3)nm3,Z=8,F(000)=2320。配合物中金属镍原子采用五配位,分别与4个氧原子和1个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1个扭曲的四方锥体。  相似文献   

8.
吴琼洁  刘世雄 《结构化学》2004,23(10):1177-1182
本文合成了含水杨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简写为H2L)的钒酰配合物VOL(CH3OH)(CH3O)(1,C16H16N3O7V,Mr=413.26)和钴配合物[CoL(C5H5N)3]NO3C5H5N(2,C34H29N8O7Co,Mr=720.58)。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7.3253(3),b=18.8237(9),c=12.9014(5)?b=91.672(1),V=1778.2(1)3,Z=4,F(000)=848,m(MoKa)=0.603mm1,R=0.0470,wR=0.1312。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4196(8),b=17.157(1),c=17.081(1)?b=96.8233(9),V=3323.0(4)3,Z=4,F(000)=1488,m(MoKa)=0.578mm1,R=0.0455,wR=0.1311。在配合物1中,钒(V)原子由周围的酰氧基原子、配体L2的3个配位原子,去质子化甲醇的甲氧基原子和配位甲醇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VO(ONO)(O)(O)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内每2个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缔合成中心对称的分子对,OH…N氢键键长为2.861(4)?键角163.20。晶体中存在着弱p-p共轭作用。在配合物2中,钴(Ⅲ)原子由1个L2的3个配位原子和3个配位吡啶分子的3个氮原子配位,呈N4O2八面体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9.
张廉奉 《化学研究》2000,11(3):34-36
室温下 ,金属铜粉和过氧化苯甲酰进行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铜化合物 [Cu(C6H5COO) 2 (C5H5N) 2 (H2 O) ](1 )。通过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经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c ,a =0 .60 78(4) ,b =1 .5879(4) ,c =2 .30 91 (3)nm ,β =97.61 (2 )°,Z =4,V =2 .2 0 91nm3,R =0 .0 30 7,中心铜原子由单齿配位的苯甲酸根的氧原子和吡啶的氮原子及来自水分子的氧原子形成四方锥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在水和甲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3个配合物[Zn(DNBC)2(Im)2](1), [Cu(DNBC)2(Im)(H2O)](2) [Co1.5(DNBC)4(Im)(CH3OH)(H2O)2](3) (DNBC = 3,5-二硝基苯甲酸, Im = 咪唑), 并进行了常规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采用四配位,且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形式,通过分子间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了三维网状的超分子框架结构。配合物2中金属铜原子采用五配位,分别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扭曲的四方锥体,而且通过羧基和硝基与金属铜连接形成一个一维Z字链的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3的空间群为p2(1)/n, a = 1.20876(7)nm, b = 2.63287(16)nm, c = 1.36466(9)nm, V = 4.3045(5)nm3, Z = 4, F(000) = 2166, Co…C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3587nm。在配合物3中,由八面体配位的Co(II)离子与μ-OH2组成的三核金属钴通过氢键与相邻的三核金属钴连接,Co(II)离子与μ-OH2形成一维Z字链,并且配合物的空腔中包含未配位的咪唑和甲醇分子。配合物3的磁学性质测试表明,三核金属Co(II)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N—H水杨醛Sch iff碱的钯(Ⅱ)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ī空间群,分子式为C48H50N8O8Pd3,晶体学参数:a=0.945 8(19)nm,b=1.059 9(2)nm,c=1.396 5(3)nm,α=74.61(3),°β=75.18(3)°,γ=68.49(3)°,V=1.236(4)nm3,Dc=1.594 Mg/m3,Mr=1 186.16,Z=1,F(000)=596,R1=0.029 9,wR2=0.073 4.晶体结构表明,钯原子为四配位,位于配合物的中心与配体的氮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形成六元环.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锑-镨与乙二胺四乙酸形成的新颖三维配合物[Sb2-μ4-(EDTA)2Pr(H2O)5]NO3·4H2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等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nn2;晶胞参数:a=1.07031(2)nm,b=2.30805(4)nm,c=0.72343(2)nm,V=1.78711(7)nm3,Z=2,Dc=2.202g/cm3,F(000)=1164,μ=2.955mm-1,GOF=1.000,最终偏离因子R1=0.0203,wR2=0.0545[I>2σ(Ⅰ)].在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镨(Ⅲ)离子的配位数为9,与五个水分子中的五个氧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三帽三角棱柱空间配位多面体.锑(Ⅲ)与EDTA离子中的四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配位,在赤道平面上有一孤对电子.同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分别与CoCl2·6H2O和Ni(NO3)2·6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H2O)2](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3 94(4)nm,b=1.483 94(4)nm,c=3.207 66(6)nm,V=6.117 2(3)nm3,Z=1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66 53(14)nm,b=1.466 53(14)nm,c=3.243 0(6)nm,V=6.04 03(14)nm3,Z=18。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H2O)2]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具有六方孔道的三维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CCDC:900677,1;900678,2。  相似文献   

14.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847 02(16)nm,b=1.461 5(3)nm,c=0.899 67(17)nm,β=101.759(6)°,V=1.090 3(4)nm3,Z=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853 59(6)nm,b=1.451 77(9)nm,c=0.889 83(6)nm,β=102.382 0(10)°,V=1.077 04(12)nm3,Z=2。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Im)2].2H2O通过2种分子间氢键(N-H…O和C-H…O)形成三维超分子。循环伏安性质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的电解过程均为准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 [Co(m-CPOAH)2(H2O)4](m-CPOAH- = 3-羧基苯氧乙酸根),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 晶胞参数为a = 4.9701(10), b = 5.8701(12), c = 18.272(4) , a = 97.50(3), b = 94.76(3), g = 98.34(3), V = 520.11(18) 3, Z = 1, Mr = 521.29, Dc = 1.664 g/cm3, m = 0.901 mm-1, F(000) = 269, 最终R = 0.0415, wR = 0.0787。2个不同配体的氧乙酸上的羧基氧原子和4个配位水分子与钴原子配位, Co(Ⅱ)原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 且由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3个超分子化合物[M(4,4'-bipy)2(H2O)4]·(4,4'-bipy)2·(3,5-diaba)2·8H2O(M=Co(1),Ni(2),Cd(3);4,4'-bipy=4,4'-联吡啶;3,5-diaba=3,5-二氨基苯甲酸阴离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3个化合物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c。晶体学参数:化合物1:a=0.9389(2)nm,b=0.7751(1)nm,c=3.9284(6)nm,β=90.14(2)°,V=2.85880(69)nm3,Z=4,Dc=1.397g·cm-3,F(000)=1266,μ=0.380mm-1,R1=0.0349,wR2=0.0829;化合物2:a=0.9383(2)nm,b=0.7753(1)nm,c=3.9218(6)nm,β=90.09(1)°,V=2.85280(68)nm3,Z=2,Dc=1.399g·cm-3,F(000)=1268,μ=0.420mm-1,R1=0.0366,wR2=0.0805;化合物3:a=0.94091(13)nm,b=0.77885(11)nm,c=3.9712(5)nm,β=90.10°,V=2.9102(7)nm3,Z=2,Dc=1.433g·cm-3,F(000)=1308,μ=0.454mm-1,R1=0.0468,wR2=0.0964。3,5-diaba未参与配位,在配位阳离子[M(4,4'-bipy)2(H2O)4]2 中,金属离子M髤与来自2个4,4'-bipy的2个氮原子和4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呈八面体的几何构型。分子中还存在未配位的4,4'-bipy。通过配位阳离子、游离4,4'-bipy及未配位的3,5-diaba间的丰富氢键,构建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硝酸铈(Ⅲ)与二缩三乙二醇-二-(8’-喹啉)醚(L)的配合物[Ce(C_(24)H_(25)N_2O_4)(NO_3)_4]晶体属三斜晶系,PT空间群;α=9.579(3),b=12.548(2),c=13.801(2)A,α=106.36(1),β=86.12(2),γ=112.43(2)°,V=1469.58A~3;Z=2,D_6=1.99g/cm~3;R=0.019。在配合物的分子中Ce~(3+)与L的一个喹啉N原子三个醚氧原子和四个双齿配位NO_3中的八个氧原子配位,铈的配位数为12。分子中有一个氢离子与另一个喹啉N原子结合并与硝酸根的氧原子形成氢键,从而使配合物分子在能量上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18.
标题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合成 ,缓慢挥发水溶液 ( p H=4~ 5)得到其针状单晶 .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析与红外光谱 ,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晶体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 P2 12 12 1,晶胞参数为 :a=1 .1 960 ( 2 ) nm,b=3 .0 789( 6) nm,c=0 .4 7652 ( 1 0 ) nm.V=1 .7547( 1 6) nm3 ,Z=4 ,Dc=1 .987g/cm3 .晶体是一维链状配合物 .相邻 Gd3 离子通过 2个简单羧基桥和 1个μ2 羧基桥联结起来 ,还有 2个水分子配位于每个 Gd3 离子 ,所以 Gd3 的配位数为 9,形成变形的单帽四方反棱柱体 .该配位多面体是摩尔比为 1∶ 3的稀土甘氨酸配合物中报道的第 1个例子 .得到了该配合物的配位键的键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4-丁二胺和乙酰丙酮进行缩合反应得到N,N'-双(乙酰丙酮)-1,4-丁二胺的Schiff碱配体L,然后将配体L与Ag NO_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Ag_2(L)(NO_3)_2]n,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晶体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体参数:a=0.73776(3)nm,b=1.52774(7)nm,c=0.96552(3)nm,β=106.6370(10),V=1.04269(7)nm~3,Z=2,D_c=1.886 g·cm-3,R_1=0.0443,wR_2=0.1305.在配合物中,每个Ag(Ⅰ)离子的配位模式均为扭曲四面体,分别与相邻配体的烯醇式氧原子,γ-C原子,两个硝酸根的氧原子配位,配体均表现为四齿配体,分别用两端β-酮亚胺单元的烯醇式氧原子,γ-C原子和四个Ag(Ⅰ)离子配位形成一维链,一维链通过硝酸根和Ag(Ⅰ)离子配位扩展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室温下,通过还原反应合成了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ttfac)]2·(C4H8O)2(1),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ttfac=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研究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和光谱性质,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n,a=1.3000(3),b=1.3730(4),c=2.0372(9)nm,β=94.46(3)°,Dc=1.224gcm3,Z=2,V=3.625nm3,R=0.04493,中心铜离子分别由来自两个不同dppm的P原子和ttfac的两个氧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