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 Composites of (1 – x)Al2(WO4)3–xWO3 and (1 – x)Al2(WO4)3–xAl2O3 a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conductivity is studied as dependent on the...  相似文献   

2.
改性Mo2C/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含有少量Ni,Co,Cu或K的Mo2C/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反应,并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进行了表征.Ni可以促进氧化钼被氢还原,进而促进氧化钼的碳化及甲烷的活化,故Ni改性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并且有很高的催化稳定性.Co也可以促进氧化钼的碳化及甲烷的活化,故Co改性催化剂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u的添加有利于氧化钼的碳化及甲烷的活化,故Cu改性催化剂在开始阶段表现出对甲烷转化的促进作用,但随后其促进作用消失,与Cu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有关;Cu改性催化剂具有较低的选择性,则与其促进氧的活化作用有关.K的添加不利于氧化钼的碳化及甲烷的活化,故K改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张秀丽  贺泓  余运波 《催化学报》2007,28(2):117-123
 添加H2对Ag/Al2O3和Cu/Al2O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C3H6还原NOx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Ag/Al2O3催化剂上, H2的存在促进了C3H6部分氧化产物烯醇式物种(RCH=CH-O-)和乙酸盐等的形成,烯醇式物种和硝酸盐为主要反应中间体,二者间的相互反应性能很强,能形成高浓度的反应关键中间体异氰酸酯(-NCO)表面吸附物种,因此NOx的去除活性提高; 而在Cu/Al2O3催化剂上, H2的存在并没有促进C3H6部分氧化产物的形成,而且抑制了硝酸盐的形成,进而抑制了C3H6部分氧化产物与硝酸盐反应形成表面-NCO 物种,导致NOx的去除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在多孔陶瓷载体上制备多孔Al2O3膜的工艺条件,发现在孔直径为1.1和1.6μm的多孔陶瓷载体上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浸渍-干燥-焙烧过程,才能制备出担载均匀的多孔Al2O3膜,对溶胶和多孔陶瓷载体进行适当的化学改性后,能够减少浸渍-干燥-焙烧过程重复的次数,对Al2O3膜的孔径大小和透气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在全自动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上,考察了富氧条件下Ag/Al2O3和Cu/Al2O3两种催化剂上催化丙烯还原NOx的活性. 在实验温度范围(200~650 ℃)内,Ag/Al2O3具有 优异的催化丙烯选择性还原NOx的活性,但同时有大量副产物CO形成. Cu/Al2O3选择性催化丙烯还原NOx的活性不高,却能有效促进CO的氧化. 在无水条件,Ag/Al2O3-Cu/Al2O3组合体系具有与Ag/Al2O3相似的脱除NOx活性,同时使CO在300 ℃以后几乎完全转化. 在10%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Ag/Al2O3-Cu/Al2O3组合催化剂脱除NOx的活性下降,但水蒸气对CO转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Mo2C/Al2O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POM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碳化终温和经过H2、CO2预处理的Mo2C/Al2O3催化剂进行了POM催化活性评价与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高碳化终温的Mo2C/A12O3催化剂对于POM反应制合成气有高的甲烷转化率,CO和H2选择性、在850℃时H2预处理比CO2预处理的催化剂具有好的甲烷转化率和好的CO、H2选择性,但H2预处理时间过长会使CO和H2的选择性有所降低,CO2预处理会导致低的甲烷转化率和极低的CO和H2的选择性.XRD结果表明,在700-850℃之间碳化的样品均为β-Mo2C,BET比表面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碳化终温的增加,Mo2C/Al2O3催化剂的比表面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PROPERTYOFAlF3CATALYSTSPREPAREDBYFLUORINATIONOFAl2O3WITHHFLüJian*,ShiLei,YangHui′e,ChenShukang,RenJiangang,LiHuili,PengShaoyi...  相似文献   

9.
Ni/Al2O3-SiO2催化剂对轻质C5馏分加氢的催化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和孔结构分析对新鲜和失活的Ni/Al2O3-SiO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并考察了催化剂在轻质C5馏分加氢反应中的稳定性和加氢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加氢原料中的硫化物与催化剂活性组分镍发生反应生成了Ni3S2、镍晶粒长大和催化剂结焦. 使用氧化锌脱硫剂将加氢原料脱硫后,在单个反应器内,用饱和烷烃稀释C5馏分至其中二烯烃的质量分数为6%~9%,在加氢压力为1.3~2.5 MPa,体积空速为5.0~6.0 h-1,H2/油体积比为80~120的条件下,原料中二烯烃和炔烃转化率为100%,单烯烃转化率在97%以上. 催化剂连续运行375 h后,其催化活性与新鲜催化剂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XRD、H2 TPR和孔结构的分析对C4馏分加氢催化剂Ni/Al2O3 SiO2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内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加氢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Ni/Al2O3 SiO2催化剂表面至少存在两种活性中心,分别由体相NiO和高度分散的NiO还原产生。研制的催化剂对C4馏分加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进口温度18.6℃时就可进行加氢,属于低温型加氢催化剂。在 C4单烯烃质量分数为74.85%、加氢压力为2.0MPa~2.7MPa、液时空速为1.0h-1~2.0h-1、氢油体积比为 300~450下,原料中单烯烃转化率在98%以上。催化剂连续运行342h,其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12.
13.
Al2O3·3H2O阻燃环氧树脂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氧指数测定法与热重法研究了Al2O3·3H2O对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效果与机理.结果表明,Al2O3·3H2O在热分解方面与树脂固化物有阻燃匹配性,并能以零级反应快速失去2个结晶水分子,失水后形成的活性氧化铝促进了树脂固化物热解时转化成难燃物的能力,具有较高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14.
Ln2O3/Al2O3催化酯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n_2O_3/Al_2O_3催化酯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陈其瑞,张凤美,罗明润,焦肇林(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芜湖241000)关键词稀土氧化物,担载催化剂,催化酯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醇用酯(Dioctylphthalate)是一...  相似文献   

15.
以异丙醇铝Al(Opri)3(即Al(OCH(CH3)2)3)为原料,用醇盐水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粒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加水方式、反应物配比、浓度、溶剂等)对产物粒子颗粒大小的影响,采用TEM、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所得产品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Al2O3粒子分散性好,粒径在20-100nm之间,颗粒的形状和尺寸随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及Ni/ZrO2/Al2O3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凝  罗来涛  欧阳燕 《催化学报》2005,26(9):775-779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经过扩孔处理的Al2O3基载体上制备了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并通过浸渍法制备了NiO/ZrO2/Al2O3催化剂. 用XRD,TPR,TPD和N2吸附等技术分别考察了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及表面性能,研究了复合载体对Ni/ZrO2/Al2O3催化CO2重整CH4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适宜的孔径分布及稳定的t-ZrO2结构,Ni/ZrO2/Al2O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CO2重整CH4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0 到12 mL·L-1 (体积分数φ=0.00%-1.20%) 范围内考察了不同H2S 浓度对25% (质量分数, w)MoO3/Al2O3和5% (w) CoO-25%MoO3/Al2O3催化剂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5%CoO-25%MoO3/Al2O3的甲烷化活性随H2S浓度的增加单调上升, 而25%MoO3/Al2O3对H2S浓度并不敏感. 对比这两种催化剂发现, 只有在H2S浓度高于0.40% (φ) 时, 在25%MoO3/Al2O3中添加Co助剂才会有促进作用; H2S浓度低于0.40% (φ)时, Co助剂会抑制25%MoO3/Al2O3催化剂的甲烷化活性. 分别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表征发现, H2S浓度的改变不会对两种催化剂的物理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是通过影响催化剂表面的金属硫化物活性位来影响催化剂的甲烷化性能. 耐硫甲烷化反应体系中较高的硫含量下Co助剂才表现出对25%MoO3/Al2O3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明确了在MoO3/Al2O3催化剂中添加Co助剂的硫化氢浓度范围, 为工业上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IR、MS方法对还原态的Co-Mo/Al_2O_3和Ru-Co-Mo/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还原态的Co-Mo/Al_2O_3和Ru-Co-Mo/Al_2O_3表面上存在着不同的Co中心。可以十分明显地观察到, 在Co-Mo/Al_2O_3上, NO吸附的红外光谱显示了1895和1880 cm~(-1)谱带; 在TPD-MS图上显示了353, 423和473 K谱峰。通过比较Co-Mo/Al_2O_3和Ru-Co-Mo/Al_2O_3, 提出了在Ru-Co-Mo/Al_2O_3中Ru的加入主要是提高了N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 增强吸附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氟在γ—Al2O3及NiW/γ—Al2O3催化剂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谋  石亚华 《分子催化》1990,4(2):104-111
  相似文献   

20.
以两种商用Al2O3为载体,制备了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Co-Mo/Al2O3,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透射-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载体物化性质对催化剂活性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羟基数量少和结晶程度高的载体与活性金属间相互作用减弱,促进了Mo物种的硫化还原,使MoS2片晶的尺寸和层数增加,且其硫化态催化剂上CoMoS活性位更多,CoMoS/MoS2比更大,因而显著提高了相应Co-Mo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