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式。构建了整合式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化学与医学、生命科学的关系,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手段,研发数字化虚拟实验,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体系。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普通化学实验课程中基本操作多且涉及面广、基础性强、教学难度大的特点,以及国内相关微视频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设计制作了普通化学实验课程基本操作微视频。微视频的制作过程是对化学实验微视频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的有益探索。以微视频支持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实验教学的缺憾,增强了操作型教学的准确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促进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设计制作的微视频具有易于推广、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优点,可为国内高校的实验教学提供视频资源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是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大学化学是本校非化学类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相比于数学和物理,学生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基础性、应用性及创新性问题,引导学生分层次解决,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所设置的应用性问题包括科技前沿、专业相关、社会热点等,以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检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累加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实践表明该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中国药典》在药物分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将《中国药典》用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和使用《中国药典》,形成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年来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建立了以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为核心、开放性实验为拓展、研究性实验为延伸的培养模式,构建了"课证融合、课赛融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化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林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了农科基础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娇  郭敬社 《化学教育》2006,27(5):54-55,64
提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上创新性地使用任务驱动、参与分享、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并以初三化学实验“任务驱动式学生自主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护城河水”为案例阐述如何使用上述教学模式以及效果评析,利于克服传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学习被动、过于机械、能力和情感得不到足够培养等弊端,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云班课为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物理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详细介绍了开放性实验分层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过程。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教师能顺利地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情况。在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学生通过在线实验视频预习""学生为学生讲解实验""操作前学生小组讨论"和"操作后学生小组总结讨论"等学习环节,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学习交互性差,自主思考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课立方系统可集预习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一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周期智能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实验课前练习测试、课堂数据记录、课后作业互评讨论等多种功能。实践表明,课立方系统应用于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并且大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互动式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徐烨  孙挺  王林山 《大学化学》2014,29(5):38-41
化学实验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由于不同学科专业差别大,因此,依据专业需求,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可对培养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学生化学实验基础技能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东北大学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免费师范生职前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出发,提出以提高从教技能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基于对免费师范生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的调查,提出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建议,并对师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拔尖计划”2.0背景下,以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课程以科研方法训练为教学主线,将基本操作、合成技术、开放实验、计算实验、文献研读、科学写作等教学模块充分融合。通过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次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也为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苯佐卡因的合成"为例,探讨了传统与半开放协同教学模式在复杂有机合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本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既利用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又引入半开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提示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案例,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习主学,课堂活动,反馈与评价等操作流程,探讨了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翻转课堂不仅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例,介绍了有机化学实验"学、教、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导学、助学、促学、先学后教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性实验代替传统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对实验成绩进行综合立体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实践表明"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永恒的历史使命,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背景,针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中积极性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介绍了高分子实验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授-学生实验"的验证模仿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实验教学目标的多维化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念指导,设计了碱式碳酸铜的制备实验的教学过程:通过创设碱式碳酸铜及其应用的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围绕制备路线的确定、反应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提出5个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供拓展性实验资源,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该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实验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辅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维生素C饮料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建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优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实验成绩评价方式。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安全环保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庄媛  刘杰民  姚喆 《大学化学》2017,32(7):44-47
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化学实验与科研方法课程,通过构建"课堂学习-自主实验-科学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开展科研方法论理论教学,设计以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实验,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