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骆洁 《物理》2011,40(3):175-178
2010年8月28日,杰出的女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育工作者,清华大学年龄最长的教授王明贞以104岁高龄在京逝世.9月6日,清华大学为王明贞先生举行了追思会,王明贞的家属、学生以及生前好友等到场沉痛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女物理学家.大家怀着沉痛而敬仰的心情,回忆了王明贞先生的生  相似文献   

4.
朱邦芬 《物理》2019,48(8):488-495
2019年9月2日是黄昆先生(图1)百年诞辰。黄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4年了。
《左传》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是:做人要成为道德的楷模,做事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做学问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中人格高尚是第一位的。我曾在多次演讲中介绍过黄昆先生的科学研究和治学精神,今天先简单回顾黄昆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及治学之道,再简述他为中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立下的功劳,最后着重谈谈他的为人,以此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5.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6.
秦庆 《物理》2020,49(5):291-298
方守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月有余。入师门三十余载,导师对我的影响,融入在涓埃之中,流淌于岁月之间,体现在方方面面,又岂是平凡文字能够表达。从研究生导师开始,到工作中的领导,在我心目中,导师永远是我遇到困难,能够给我帮助,给我力量,给我影响——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可敬可亲的长者。  相似文献   

7.
<正>虞福春先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5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筹建技术物理系并担任系领导工作。期间,从1982年2月到1983年11月,只有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临时出任物理系主任,应该是任职时间最短的系主任,但却有两件事得到了虞先生的帮助和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幸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3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著名低温物理学家David Lee教授(因1970年代初期发现液体氦-3的超流相,199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室工作。1981年秋,在参加完第16届国际低温物理学会议后,由于我的  相似文献   

8.
阎守胜 《物理》2014,43(09):622-623
虞福春先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55 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筹建技术物理系并担任系领导工作。期间, 从1982 年2 月到1983 年11 月,只有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临时出任物理系主任,应该是任职时间最短的系主任,但却有两件事得到了虞先生的帮助和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有幸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3 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著名低温物理学家David Lee 教授(因1970年代初期发现液体氦-3 的超流相,199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室工作。1981 年秋,在参加完第16 届国际低温物理学会议后,由于我的实验工作已告一段落,留在那里学习的效率不高,决定提前半年回北京大学物理系。回来后面对的是只有旋钮式电位差计、光点检流计等普通物理实验课教学设备的实验室。1982 年初,两位学生到我这里做毕业论文,我从原来合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的朋友那里要到了一些在FeMn 合金中掺少量Al 的样品,给他们的题目是从液体氦温度到室温做电阻的测量。结果出乎意料,发现Al 掺到一定程度,温度升高时,尽管是晶态样品,电阻却反常地下降。这一发现让我把研究方向定位到无序体系的输运性质方面,那时这是物理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虞福春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件事就和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9.
夏建白 《物理》2019,48(8):504-506
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黄昆先生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典范,他在国外时己在固体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与谢希德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同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固体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77年黄先生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与王守武、林兰英、王守觉先生一起带领半导体所独立自主地攻克难关,制造出一批国家急需的、国际禁运的核心元器件。尔后他老当益壮,焕发新春,又在半导体超晶格领域作出了新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当时国际前沿的实验室之一。下面介绍黄昆先生的主要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慧珑 《大学物理》2015,(2):11-12,28
<正>1师生缘1982年,我将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正在考虑报考理论物理研究生.正巧我父亲的同事说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最近来了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黄祖洽院士做所长.黄先生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功臣,为此他作为主要作者之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且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当时我查了一下招生简章发现黄先生的招生方向正是我所喜欢的,就以  相似文献   

11.
王进萍 《物理》2008,37(4):264-270
2007年9月19日上午,2007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第一场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大学大礼堂举行.然而早7点,窗外还是狂风呼啸,暴雨如注,电视屏幕上正在发布南京市"强台风紧急警报".我心里不禁惴惴然,如此恶劣天气,84岁高龄的冯端院士是否还会来开会?笔者冲出裹挟着7级狂风的暴雨,步人会场,便在后排入座.到10时左右,见到一位老者夹着雨具进入会场,在我身旁坐下,一问之下,正是我此行所要拜访的冯端先生.他是专程来听Dayid Sherrington教授作"凝聚态物理进展"报告的.  相似文献   

12.
13.
侯伯宇先生是西北大学的教授,生于1930年,一直从事于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研究,成果丰富,多次得到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不幸于2010年因病去世.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4月23日马上就要到了,这是让我听起来都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日子,我的导师徐叙瑢先生九十华诞。总能忆起1988年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场景。我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决定继续深造,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了徐先生的学生。当时先生在天津,我便背着行李去找他。当年先生已66岁,却仍是健硕硬朗,神采奕奕。“做研究生不容易,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啊!”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句教诲,在我心里响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15.
田静 《声学学报》2010,35(2):97-100
<正>2010年3月1日,是国际著名声学家、我国现代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声学学报》主编马大猷先生95岁华诞,为此,《声学学报》编辑部从先生的部分学生和同事中征集了声学基础和声学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专辑出版,以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28日,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85岁寿辰.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位粒子物理学与核科学的开拓者、攻坚者表示深深地敬意,并向读者简要地介绍王淦昌先生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借以激励无数后来的物理学子励志图强,沿着王老等前辈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去迎接21世纪物理学的新曙光!  相似文献   

17.
魏永康 《物理》2008,37(10):740-745
吴有训,字正之,1897年生,江两高安人,从少年时起,即勤奋刻苦学习。1912年入瑞州中学(现名江西省高安中学),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1921年考取江西省官费留美奖学金,1922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1925年获博士学位(见图1)。1  相似文献   

18.
14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很久以来,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特别是在高校工作)的人士,大多有一个共同的苦恼,那就是很难让别人(特别是那些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事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科学价值.据笔者所知,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9.
都有为 《物理》2023,(5):312-314+310-311
<正>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我完成了《深切怀念冯端先生》一文的初稿,后刊登在《物理》杂志2021年第7期。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经意间来到2023年1月21日,又是一个除夕夜,此时此刻我置身中国的慢城——高淳,在朋友家共度除夕。入夜,仰望星空,繁星闪烁,但愿天人感应,能偶遇那颗“冯端星”。时间似乎是倏然一瞬间,冯先生离开我们已逾2年,2023年6月11日将是冯端先生百年诞辰,为此,  相似文献   

20.
李艳平  王贞 《物理》2011,40(11):748-754
文章依据朗之万来华期间中国报刊的报道和巴黎高等理化学院朗之万档案中的文献资料及图片,追述了朗之万1931—1932年在华活动的具体行程,展现他与中国物理学界的广泛交往,管窥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科学交流的情况,并特别强调了他在催生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